“一任领导一套规划”源于规制阙如
2016-07-31文丨
文丨 王 捷
“一任领导一套规划”源于规制阙如
文丨 王 捷
王捷,公务员,写作评论十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过评论。
近年来,新官上任强调“一张蓝图干到底”的人多了,但是,在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怪象。权力不受约束,新任领导想废旧立新毫无制度掣肘,改规划如同用橡皮擦涂掉铅笔字一样容易,“一任领导一套规划”就不稀奇了。这需要反思深层次原因,才能号准脉、开对处方,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是老问题,饱受舆论诟病。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新官上任强调“一张蓝图干到底”的人多了,但是,在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怪象。为此,质疑“规划为啥总是‘翻烧饼’”之声常而有之,认为推动改革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才能久久为功。
那么,“一任领导一套规划”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需要反思深层次原因,才能号准脉、开对处方,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首先,源于规划本身兴起于行政长官,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和色彩。这是当下某些地方的规划通病。这种规划并不一定能够代表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的确,这种带有浓厚的行政长官意志和色彩的规划,只有做到了顺应民心,切合当地,才值得坚持。有时可能违背当地的客观条件,没有资源禀赋支撑,不能持久,甚至继续走下去只会越走越远,必须刹车、掉头,并不得不改规划。有时行长官为了短、平、快的“政绩”或“形象工程”,带着私心抓发展,就会乱作为、拍脑袋决策,规划就变得更快了。
其次,源于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确定,不是依法执政的产物,而是由行政长官或者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出来的。事前没有充分征求民意,没有过民意关;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民主酝酿,参与决策的团队没有充分发表意见,反对意见本身稀缺;决策者也没有认真而诚恳的听取反对意见,决策程序走过场,民主决策成了“一言堂”,规划难免有失偏颇,命也不长。
与此同时,修改规划的程序更加阙如。比如,要达到哪些条件、经过哪些程序,比如是否要征求民意,民意率达到多少比例才可以改规划等,才能修改规划,当下是一片空白,为“一任领导一套规划”大开方便之门。权力不受约束,新任领导想废旧立新毫无制度掣肘,改规划如同用橡皮擦涂掉铅笔字一样容易,“一任领导一套规划”就不稀奇了。
第三,源于官场风气。在官场,已经形成了一种比思路、比规划的浮躁风气。一来上级委任某官到某地负责,对其充满有期待,希望其能够干一番大事业,为上级领导脸上争光;下级官员对新来的领导也充满期待,希望新来的领导比前任更能干,带领大家干出一番新的成绩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那么,新上任的领导如何满足上下两级的愿望、达到预定的期望值呢?先声夺人的办法就是换思路、提口号,重新弄一个“振奋人心”的规划来,实际上就是好高骛远,玩文字游戏,说白了就是“吹牛”。但是,这种办法却很奏效,既忽悠了上级,又欺骗了下级,等到大家识破“骗局”以后,领导早已走马上任,异地升迁了。
为什么?因为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不科学,一俊遮百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能吹、善吹、口号叫得响,总能得到个别人喜欢,用人导向出了问题,怎能纠错和矫正乱改规划的现象?怎能遏制少数官员擅自改规划的冲动?
权力任性,源于规制阙如,要改变“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必须扎紧制度笼子,有效约束权力。一是严格规划制定程序,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按制度办事,从而保证规划从一开始就符合民意并正确;二是严厉问责擅自更改规划的行为,使权力不能“任性”;三是制订科学的政绩考核办法,莫让吹牛的官员滥竽充数,凭真本领和“硬件”用人,让南郭先生没有市场,否则,始终走不出“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