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结构安全云监测系统及其工程应用
2016-07-29赵雪峰韩瑞聪喻言李明楚欧进萍
赵雪峰 韩瑞 聪喻言 李明楚 欧进萍
摘 要:为了克服传统监测系统传感器昂贵、布线复杂、专业需求高的缺陷,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安全云监测系统,开发了以iPhone为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建立了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协同工作的监测系统,阐述了该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及阈值报警功能。为保障海上吊装作业顺利安全的实施,将该监测系统应用于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的现场吊装中,从而实现了对主梁吊装过程中姿态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便捷性。
关键词:智能手机;云监测;吊装监测;跨海大桥;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TU317;TP36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7-00-04
0 引 言
在跨海大桥的建设中,因其复杂的特点,每个环节都有很大的施工难度,特别是海上的吊装作业,被吊装结构物往往体积大,重量重,再加上起重船漂浮在海上,受海浪影响大,吊装作业的施工难度远远大于陆地,而吊装的顺利进行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任何意外事故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1]。所以为保障吊装作业的顺利进行,对吊装过程中结构的姿态和运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常见的吊装监测方式主要使用全站仪进行各个角点的定位。但全站仪的使用受地形影响较大,遮挡物使有些地点难以被监测到。并且对于海上吊装,全站仪很难被固定在施工现场。
传统的健康监测系统已日臻成熟,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可能为吊装监测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但其需要昂贵的传感系统、复杂的数据传输系统以及专业人员的操作。开发一种适用于普通群众参与的快捷、方便、简单、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监测方式很有必要。智能手机作为最普遍的工具,内置传感、网络通讯、计算分析及存储等功能,为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健康云监测研究[2],开发了手机App“Orion-CC”用于桥梁索力监测[3-5],“D-Viewer”用于位移监测[6,7],“E-Explorer”用于地震快速救援及烈度调查[8,9]。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安全云监测系统,建立了iPhone平台上的监测软件,在内部传感器的基础上开发了控制系统和采集系统,阐述了该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及阈值报警功能。将该监测系统运用到星海湾跨海大桥现场吊装中,建立了现场吊装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现场吊装结果对该方法进行了论证。
1 结构安全云监测系统
1.1 监测系统的设计
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iPhone上的采集程序和安装在iPhone上的控制程序,以及用来接收和反馈数据的服务器。
控制端发送指令至采集端,并监测采集到的数据。采集端接收控制端发出的指令后,使用手机内置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开始采集数据之前,可以对其中的变量进行设置,比如采样频率、采样时间、阈值、文件名等,开始采集时,根据之前的设置正常工作。采集数据每20秒返回至控制端一次。在控制端设定阈值,加速度阈值为10 m/s2,角度阈值为10度。一旦所接收数据超过阈值,在控制端会出现报警信息,否则继续正常监控,该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采集端固定在待测物体上,实时监测加速度、倾角等信息。
1.2 传感器子系统
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与陀螺仪性能参数可参考文献[10]。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的基本性能稳定,可以满足实际工程监测的要求。在使用手机进行监测时,加速度方向规定:无论手机如何放置,X坐标轴为从左至右的走向,该方向为正方向;Y坐标轴为手机底端到顶端的方向,该方向为正方向;Z方向走向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垂直于手机平面方向。其方向示意图如图2(a)所示。对于倾角,在测量中会采集到三组数据,分别为pitch、roll、yaw,他们分别围绕x、y、z三个方向转动。在手机上的表示如图2(b)所示。
1.3 控制端介绍
在控制端可以发送的指令有开始采集、终止采集、上传数据。顾名思义,开始采集是对采集端发送开始采集指令,使其开始工作采集数据;终止采集为发送终止指令使其停止工作;上传数据将所采得的数据上传到指定服务器,便于集中管理和分析。最后还有一项,实时监控,从实时监控界面上可以看到采集端每20秒返回来的加速度信息和倾角信息,并设定阈值,如果采集端所采数据超过了所给阈值,界面会变红并报警,由于采集端不一定只有一部手机,在返回的数据中还可以看到当前返回数据的编号。控制端的界面如图3(a)所示,实时监控的界面如图3(b)所示。
1.4 采集端系统介绍
采集端用来采集加速度、倾角及GPS位置信息,当采集端接收控制端指令后开始或停止工作,当然,采集端也有自己独立的开始或停止功能。但是若需要由它向控制端返回数据,则必须与控制端协同工作。当需要与控制端一起工作时,需要打开网络控制按钮。星海湾大桥位置如图4(a)指针所示。采集界面如图4(b)所示。
2 海上吊装监测介绍
2.1 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介绍
大连星海湾大桥坐落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主桥为双塔三跨地锚式悬索桥,跨度布置为180+460+180=820 m,加劲梁为钢桁架结构,两端设混凝土重力式锚碇,桥塔采用混凝土结构,采用正交异性桥面板,车道双层布置。主桥两侧的大跨混凝土引桥跨主桥钢桁加劲梁由主桁架、主横梁和上、下平联组成的主桁架桁高10 m,标准节段长10 m。共有43个钢桁梁需要吊装,桁梁重量从246.18吨到527.19吨不等。边跨桁梁使用浮吊进行吊装,主跨桁梁使用横跨在两边主缆上的起重机进行吊装。吊装安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的安全监测系统对保证吊装安全、实时监控和方便操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图5所示为主桥立面图,本文呈现的监测为主跨的22号钢桁梁吊装。
2.2 现场吊装介绍
现场吊装监测的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吊装过程中,数据采集端固定于待吊装桁架梁上,控制端由人操控,在远离现场的安全地带,一般在船上或其他地点。控制系统发送指令后,通过2G、3G或4G网络对采集系统进行控制,采集系统接收到指令后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返回控制系统,并由现场人员根据返回的数据进行判断。
在吊装过程中,对钢桁架需要监测的参数分别是竖向加速度、桁架平面内的转动角度(绕桥梁走向方向的转角及绕桥梁走向垂直方向的转角)。竖向加速度考虑的是桁架在吊装过程中瞬间坠落的情况;桁架平面内转动考虑的是在吊装过程中,桁架梁四角吊装不同步而造成太大的倾斜。对于加速度和倾角的数据,使用手机内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来采集。
对于主梁的方向规定,我们设定其与手机x、 y的方向一致,即在桁架梁平面内,垂直于长边为x轴,垂直于短边为y轴,即沿桥梁走向方向为x方向,垂直于桥梁走向方向为y方向。具体如图7所示。
3 主缆吊机监测
3.1 监测过程介绍
主缆吊装过程采用跨栏吊机进行吊装,卷扬机是使用卷筒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起重设备,在对主梁吊装时,将四台卷扬机固定在主缆上,对桁架梁的四角同时起吊,因为是四个卷扬机协同工作,更要保证同步以确保吊装安全。现场吊装情况如图8(a)所示。
在对跨中主梁进行吊装过程监测时,采用一部手机固定到待测主梁上共同监测,控制端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指令发送和实时监控,在控制端接收返回数据时,有对应的手机编号。现场两部手机在桁架梁上的布置情况如图8(b)所示,采集端与控制端示意图如图8(c)所示。
如图8所示,主缆吊机监测的手机放置方向和规定的钢桁架梁方向一致,在实时监控中,可以直接按照界面反馈信息对现场吊装情况进行判断。
3.2 监测结果
人员撤离后,早上8:59开始发送采集指令,于晚上18点停止采集,整个吊装过程持续了9个小时,现场采集时间之长对于任何一种无线监测方式都是难以做到的,但是手机只需要一个电源就可以进行全程实时监测和数据反馈。竖向加速度的结果如图9(a)所示,桁架梁平面内的转动(x轴)如图9(b)所示,绕y轴转动如图9(c)所示。桁架梁左右尺寸为24米,前后尺寸为10米,根据平面内角度情况,可近似得到卷扬机前后左右的高差,如图9(d)和9(e)所示。
由时程数据可以看出,在本次监测中,从8:59开始采集数据,11:31起吊,11:31分左右绕x、y方向都发生了一定的转角。期间吊机一直在争取做到两边主缆上的卷扬机同步吊装,所以绕x轴的角度波动一直比绕y轴的大,左右高差变化也较大。16:10其中一个吊杆销子打入,之后开始改变绕y轴的角度以配合其他三根吊杆的安装,从图中可以看出剩余三根吊杆安装过程中绕y轴的角度一直在改变。当天吊装结束时,后方高于前方0.7米左右,是为了配合第二天的吊装梁到位后的连接做准备。在吊装过程中,控制端能够接收采集端的数据信息,并实时反映出桁架梁在吊装过程中的加速度和倾角变化,能给操作人员提供两面缆索吊机的同步协调信息。桁架梁在吊装过程中没有出现意外或吊装不同步问题。
4 结 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安全云监测系统,在iPhone平台上开发了监测系统,设计了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及阈值报警的功能。并将该监测系统应用于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的吊装监测中,现场监测过程显示了使用智能手机监测的方便和实用性,数据采集端可以实时采集加速度和倾角数据,控制端在发送指令和实时监控方面也能满足现场监测的需求。虽然在该监测项目中并没有出现太大的转角和加速度,但是从现场控制端所接收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来看,该监测系统能够及时给予操作人员指导和预警。该监测系统所采用的智能手机是非常常见的工具,安装方便,数据存储功能强大,是一种可以推广的监测工具,其内置传感器也可以在监测方面提供更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春友.大型结构物海上吊装安全[J].现代职业安全, 2012(8): 82-84.
[2]Yu Yan,Zhao Xuefeng,OuJinping.A new idea:Mobil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using Smart phones[C].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CICIP), 2012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2: 714-716.
[3]Yu Yan,Han Ruicong,Zhao Xuefeng,et al.Initial Validation of Mobile-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Method Using Smartpho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2015:1-14.
[4]Zhao Xuefeng,Yu Yan,Hu Weitong,et al.Cable force monitoring system of cable stayed bridges using accelerometers inside mobile smart phone[C].SPIE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2015: 94351H-94351H-7.
[5]Zhao X,Han R,Ding Y,et al.Portable and convenient cable force measurement using smartphone[J].Journal of Civi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2015, 5(4): 481-491.
[6]Zhao X,Liu H,Yu Y,et al.Displacement Monitoring Technique using a Smartphone Based on the Laser Projection-Sensing Method[J].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6,246:35-47.
[7]Zhao X,Liu H,Yu Y,et al.Convenient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Technique using Smartphone[C].Vibroengineering PROCEDIA 2015, 5: 579-584.
[8]Zhao Xuefeng,Peng Deli,Hu Weitong,et al.Quick seismic intensity map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cloud monitoring method using smart mobile phone[C].SPIE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15: 94372A-94372A-7.
[9]Peng D,Zhao X,Zhao Q,et al.Smartphone based public participant emergency rescu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earthquake zone - "E-Explorer"[C].Vibroengineering PROCEDIA 2015:436-439.
[10]韩瑞聪.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土木结构集群云监测探索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