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明灏:追逐风暴深处

2016-07-29张丹

大学生 2016年13期
关键词:寒潮台风气象

张丹

2016年年初席卷了全国的“霸王级寒潮”为广州带来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降雪,这场雪让广州人激动的原因不仅是罕见,还因为意外——各大气象台都没有预报说广州要下雪。

不过,在1月16日的“中大追风足迹”个人公众号中,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专业的大三学生周明灏发了一篇名为《极地涡旋南下:“超级寒潮”下周扫荡全国》的原创文章,在文中,周明灏参考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气候监测预报图,通过观察北极涛动指数来推测寒潮暴发的风险。

周明灏分析:“下周四起,受南下极地涡旋影响,一股强烈的冷空气将席卷我国大部,带来严寒天气。这股冷空气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冰封雪飘,堪称‘超级寒潮。”

周明灏将文章推送到学院的群里,新招聘的大气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的董文杰教授立刻把文章推出去,不少中山大学的老师都转发了。文章发出第二天,阅读量就超过10万,第三天一天,单日阅读量25万,之后累计阅读量逾60万。

23日,周明灏再次发文预告“广州:今天夜里或可见雪”,次日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周明灏的预测掷地有声。随着文章的现象级科普传播,“超级寒潮”这个非学术的叫法被越来越多媒体采用,紧接着获全国权威媒体广泛转载,这让周明灏名声鹊起,《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都对他进行了报道。

周明灏的突然走红并非毫无伏笔。在老家湖北,周明灏就喜欢下雪,常跟着爷爷看天气预报。9岁随家人到广东佛山后,他喜欢追击台风。周明灏在小学就明确了自己以后要成为一名气象学家,所以高考时他果断报了中山大学的大气科学学院。

2011年,周明灏结识了中国气象爱好者团体。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很快,他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由于表现突出,周明灏现在是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台风论坛”总版主。他负责管理论坛百万粉丝微博,组织参与2015冬夏两次全国气象爱好者交流学习。“在大自然的咆哮中,有我最真切的归属感。”

发展自身兴趣的同时,周明灏不忘帮助有志于此的师弟师妹。他曾向江门一中赞助一套小型自动气象站,鼓励学校的气象爱好者坚持自己的兴趣、把喜欢做的事情继续做下去。该自动站被命名为“周明灏站”,由学校的星研社负责日常维护,并传输记录下了江门一中数年间的风雨历程,这成为大家的美好回忆。

周明灏的公众号推送以他的天气预测文字消息为主,遇到特殊天气,如寒潮、台风,他会做一篇图文结合的长推送,预告并分析其原理。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久而久之,粉丝们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当周明灏发长推送时,就预示着要有糟糕天气来了。2016年5月30日,周明灏发布了一篇“年度首轮高温热浪天气来袭”,有粉丝留言开玩笑说:“你一写长推送我就好慌。”“最烦你发长推送,从来都没有好消息。”这次推测依然准确到位,在接下的一周里,广州的高温一度达到了37℃。

能实现成功预测,当然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2015年度的全系成绩排名,周明灏第一。不过,学霸也有不安的时候。刚进大学时,周明灏也曾有过迷茫的时期。眼花缭乱的新生活让他耐不住性子,做什么都不愿甘居人后,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别人干什么,周明灏总想着要去干同样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各种社团、学生活动,别人选一个,我就加倍。逛街、聚餐,别人去一次,我就加倍。”渐渐地,时间和精力的大量付出让他疲惫不堪、力不从心,期末考让他备受打击。反思之后,周明灏想清楚了:“其实我大可不必如此,自己实际上早有方向了啊。”调整重点后,周明灏摆脱了这种焦虑状态。他专注于专业,开始主持国家级科研立项课题,潜心钻研、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课题,担任院刊《环境之友》主编,向全校推广学院动态和气象知识。同学说:“在他的解读里,才发现气象原来这么有意思。”

运营公众号,科普气象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周明灏学业上的钻研精神。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周明灏有些心虚。大一刚入门的他尚未接触过多的专业课,“我喜欢气象,经验之谈可以滔滔不绝,但一说到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处处犯难。预报有偏差,虽不至于被指责,但我会过意不去。”抱着能够用科学准确的天气信息服务于同学的想法,周明灏开始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将自己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知识盲点弄清,并将老师所讲与之前他的观察经验结合起来思考。在理清科学原理后,他再在公众号进行预测,这样不断循环累积经验,不仅提高了预测天气的准确度,也让周明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如何把微信推送写的不那么“高冷”也是一门学问,做“台风论坛”总版主,负责运营其微博和微信,让周明灏学到了如何将高深的气象知识通俗化。在推送中,他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将语言转化成容易理解的比喻或俗语。采访中,周明灏信手拈来一个例子,“要解释台风的生成,我就会这样描述:副热带高压南边是东风气流,夏季风爆发后又引来一支西风气流,两股气流撮合、旋转、壮大,就形成了台风。”

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周明灏也跑了不少地方,他曾先后到上海市气象局、中国台风所等机构交流。夏天追拍雷暴飑线,冬天跟踪降雪寒潮,台风、闪电,朝霞、彩虹,大自然最温柔和最狂野的瞬间,都让他震动。

2014年9月,周明灏与资深气象爱好者一起,携仪器自费驱车赴台风“海鸥”登陆地——雷州半岛,模拟台风影响外场试验。“雨从水平方向飞过来,风力之强劲,使人联想起科幻片中的特大风暴。横飞的雨点像石子一般,打在背上生疼。”为了拍下这段珍贵的视频,周明灏把手机抱在胸口。“用尽浑身力气稳住自己的重心,艰难地在飓风中半蹲着行进。暴怒的风挟着雨水横飞,每呼吸一口空气就感觉像要在大海中溺水。稍有不慎失足滑倒,我就会永远被吸入风暴深处,永远留在那里。”这次的风暴带走了发生地九条鲜活的生命,并在海峡咫尺的海口创下了最大风暴潮的记录。在有所防备的前提下,周明灏和追击队员并没有受伤,三天日以继夜的追击与观测终于有了成果,他们捕捉到台风的旋臂、眼墙,实测风速、气压,在风暴中心获取的珍贵台风眼壁影像资料,在优酷播放次数共计63万次。

事后,周明灏将此次追风纪实经历写在了自己的公众号里,在结尾,他说:“闭上眼,风雨仿佛还在眼前呼啸。为了完成梦想,追风者们必须去到世界边缘不可。我们热爱自然,也敬畏着自然。我们更衷心地希冀,这样的灾害不要重创任何一处人口密集地。风云变幻依旧。追风归来,我们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获是创办了微信公众号“中大追风足迹”。作为气象专业的学生,我对天气变化敏感,平时常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布天气消息。于是有同学建议道:怎么不去开办个自己的公众号呢?我便这样做了。从大一暑假开始。原本只是出于个人兴趣、给身边同学提供天气预报,时不时写点科普文。后来逐渐受到广泛群体的关注,从老师、外院外校同学到社会人士,粉丝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能够将专业小圈子推向社会、给大家带来便利、得到肯定和信赖,使我很受鼓舞。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每一位候选者都非常优秀。说实话,我没办过轰轰烈烈的活动,公益助人循规蹈矩,没参与过太多竞赛,获得奖项几近于0,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算不上主流的候选者。我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专业小圈子里怡然自得并努力尝试将这种有限的共鸣跟社会分享。当然,非主流不代表封闭。我以我的才华铺展着我的影响力,并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这种努力。如果大家能与我产生共鸣,或是说这种非主流式努力唤起了大家身上的什么,那么我便是大家眼里的优秀者。

问:你的爱好有哪些?你是如何平衡学习、社工(社团活动、学生活动)和自己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的?

答:我的爱好较多,主要是追击天气、看书写作;讲到学习,气象学是一门对数理基础要求很高的学科,门槛不低,难度很大;社团而言,我大一一口气加了七个,后来退了两个,大二时留任两个(院新闻媒体中心主任、院学术性社团项目组组长);参加学生活动我也是活跃分子。除此还会有各种预料之外的任务或事项。日程冲突与时间拮据的状况是肯定有的。不过我总会选择把自己实际上想要做的事情摆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之后考虑也不迟。这样子循序渐进地处理,保持自己的节奏,大多数时候反而都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小部分时候会错失机会或需承担相应责任,那么理直气壮地正面迎接后果即可。

问: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什么?

答:看书。村上春树的书,并思考自己。

猜你喜欢

寒潮台风气象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寒潮
台风过韩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瑁恩瑁爱:大寒潮来袭,衣橱里怎能少一件舒适的保暖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