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俊:“越小越弱”,想起终结者

2016-07-29陆丽程

大学生 2016年13期
关键词:纳米颗粒文章

陆丽程

孙俊16岁进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现为MEMS(即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皮米中心的博士研究生。他是闻名全校的科研先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界公认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IF=36.4)上发表封面文章,这是国内论文第二次登上该期刊封面。他的研究成果对下一代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电子器件、计算机、军事等领域。孙俊连续两年获得美国Gatan公司博士生奖学金,2015年获得江苏好青年之“最善创新好青年”称号,并获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针对突出潜质学生学者的“未来科学家”项目资助。

2012年,在孙立涛教授的指导下,孙俊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成功获得了导电细丝生长和破灭的动态过程。该研究被认为是“本领域的重要发现”,被《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选为封面文章予以发表。由于实验观测结果与经典理论预测的导电细丝生长过程完全相反,来自德国的经典理论创立者当即撰文质疑。孙俊等人经过一年的周密准备和后续实验,用实验成果回复了德国专家的质疑,不仅让“学术大牛”承认了他们的成果,而且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13年,美国惠普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在顶级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gy)》的综述中多次提及该工作。目前,该理论模型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论文被引次数达148次。这次与德国大牛的过招,被孙俊列为“大学期间值得一晒的壮举”中。

一天夜里,孙俊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从电极上蹭下一块极小的高质量银颗粒。“试着直接挤压它,看看是什么情况?”在导师的建议下,孙俊小心翼翼对其进行了挤压和拉伸,但当撤去外力时,它又恢复了原状。这样的结果令孙俊大感意外,随着研究的展开,他成了这次意外收获的有心人。

孙俊和团队成员在两年里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并邀请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模拟后,他们发现,室温下10纳米以下纳米晶体银颗粒在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下,会如同揉面团般柔软,甚至如液态般任意变形。更为奇特的是,外力撤除后,纳米颗粒可以像科幻电影中的液态金属人那样,自动恢复其原形。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

2014年,孙俊作为第一作者,向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IF=36.4)投出了《关于小于10纳米的固态银颗粒的液态赝弹性行为》的文章,通过严谨的实验数据和缜密的理论分析,他们直面审稿人接连提出的21个高难度问题,论文最终获得了高度评价,并被选为当年11月的封面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国内外关注。MIT News、Yahoo、IBT、PhyOrg等国外主流网站以“Iron hands in velvet gloves”(一双带天鹅绒手套的铁手)、“Unexpected finds”(意想不到的发现)为标题进行了详细报道。《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此也做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评价文章社会影响力统计软件Articles Metrics显示,该文章在同时段文章中名列第三。

“要把科研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导师孙立涛教授的这句话一直是孙俊的座右铭。对孙俊而言,科研不只是面对卷帙浩繁的文献挑灯夜读,也不只是对海量实验数据的条分缕析,更是有趣优美的体验。孙俊相信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有一次他发现,电化学制备的一根钨纳米探针在提出液面时,针尖由于表面张力发生了周期性弯曲,他立刻抓拍下来。这张名为“钨的诗意螺旋”的照片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电镜年会显微摄影大赛优秀奖。

孙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我愿不断锤炼自己,为国家科技强盛尽绵薄之力。”2016年,他将在“未来科学家”项目资助下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学成后回国继续他的科研报国志向。

孙俊业余爱好不少,喜欢玩一些小模型,爱看小众电影,对历史、军事、音乐、美食都感兴趣。说着说着,他又说回了科研:“其实,孙老师给的课题,我很感兴趣。这个领域有五光十色的新奇现象和丰富的物理内涵,阅读国际同行的最新报道,和同学讨论,或者做实验,带来的愉悦其实并不亚于看电影和旅游,而且更持久。此外,还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所以说是在学术,其实也是在玩。”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11年大学生活,有很多老师、同学对我影响深远。最深的当属导师孙立涛教授,在方方面面教育影响了我。孙老师自从2008年回国后,一直以身作则,经常加班工作到凌晨子夜,令我们不敢懈怠。以我们2015年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的文章为例,其中有一次实验,孙老师带领着我亲自上机,一直做到夜里3点半。孙老师在每周的组会上,教育我们看淡科研得失,注意科研选题方向的立意高远,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主动和国际一流同行交流切磋,这些卓越的科研品质令人耳目一新,浸润到我们纳皮米中心每个学生的科研过程中。还有,孙老师庖丁解牛的分析方法,高屋建瓴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在科学共同体中卓越的社交能力,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 本科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是在大三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是喜欢器件材料等底层方面的东西,这可能和我中学时候喜欢物理有关系。我一直觉得,只有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能把它做好。所以,在读硕士期间,就有意识地往这方面靠拢,选择了我们学院的微电子机械实验室,据说这个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尚待解决。后来认识了导师孙立涛老师,领略到了科研的魅力和美,并逐渐接触了一些业内的大牛,开始给自己规划,转博士,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方面的行家。这个时候,职业规划逐渐清晰起来。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 2014年11月的那篇Nature Materials封面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科研单位为第一单位的第二篇封面文章。第一篇系2003年2月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课题组文章。《Nature Materials》2014年影响因子36.4,在材料学领域期刊中高于任何其它期刊。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工作。我们发现室温下,10nm以下纳米晶体银颗粒在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下,会如同揉面团般柔软,甚至如液态般任意变形;更为奇特的是,外力撤除后,纳米颗粒自动恢复其原形。这种奇特的变形,已经不能用经典的位错滑移和孪晶变形来解释,我们翻遍了“材料力学”的书,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们打算把“材料力学”书丢在一边,一切从最基本的物理学概念出发,从表面原子扩散,surface diffusion出发,解释了这个奇特的现象。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

由于我们的颗粒可以自我修复,所以有些媒体在做科普报道时,用了电影“终结者3”中的液态金属人这个标题,当然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我们的工作,既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又很有趣,所以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问:进入大学后,你是否有过做最艰难选择的时候?请简单叙述下当时面临的选择,以及自己做出决定的理由。

答:因为我们专业是很热门的,像我这样从热门工科转向基础科学的是属于小众。读研究生时,我的很多同学的职业规划都是去华为中兴,去德州仪器,做程序员或电路工程师。这样的工作在市场上会有一份丰厚的薪水。我选择了科研,就选择了和他们不一样的道路,放弃了高薪。但我总在想,人一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喜欢,才能把它做好。

问:你在大学时期有后悔或者遗憾的事情吗?

答:可能是研究生期间没有选择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出国联培一段时间吧。当时觉得现在国内实验设备条件已经很好了,国内国外的实验条件都差不多了,只要能做好工作,在哪里都一样。现在,很多师弟师妹们联培回来,感觉他们的交流学习收获还是挺大的。能够当面和第一流的科研人员交流,看看他们是怎么选题,怎么分析问题,是很好的。所以,打算毕业后,出去做个博后。

问: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什么?

答:似乎博士生都会遇到压力大的时候,这种感觉,《平凡之路》的几句歌词描述很贴切:“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导师孙立涛教授和我们说过,瓶颈期应该放一放,不要死扛,可以看看其他方向,甚至玩一玩,换换脑筋后,再回头看,想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可能又有新的Idea出现。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解压方法。

猜你喜欢

纳米颗粒文章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anyi granules (免疫Ⅱ颗粒) for reversal of immune nonrespons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a randomized,double-blind,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3种成分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疏风定喘颗粒辅料的筛选
纳米SiO2的制备与表征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喉瘖30例
超细YF3与GdF3纳米晶的合成及其上转换发光
究竟什么才算纳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