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eldinger技术对肺癌患者PlCC置管后的影响

2016-07-29罗昭梅贵州航天医院肺一科遵义56300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置管B超血栓

罗昭梅 贵州航天医院肺一科 (遵义 563003)



Seldinger技术对肺癌患者PlCC置管后的影响

罗昭梅 贵州航天医院肺一科 (遵义 563003)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共102例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1.96%,显著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可有效减少肢体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 键 词:超声引导 改良Seldiger技术 PICC 静脉血栓 肺癌

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安全方便、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等优点适用于肿瘤患者长期输液治疗[1]。不过,PICC将导致血栓形成,机械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特别肿瘤患者晚期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其也是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中严重且常见的一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2]。本研究是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PICC置管术比较和传统PICC置管术对肿瘤患者早期的相关肢体静脉血栓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于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住院的肺癌患者102例,其中男71例,女31例,年龄46~72岁,平均59.9岁。按住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所有患者病情诊断明确,符合化疗治疗标准,且需要多次静脉穿刺输液;全部患者意识清晰,置管前统一行血常规与凝血五项检查(含D-二聚体),并行双上肢血管彩超排除现有的血栓;排除凝血功能异常、PICC穿刺禁忌的病人。

1.2 方法:两组病人都采用BARD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必须由执业(PICC)的专科护士来操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消毒方法以及固定方式。对照组穿刺部位为肘窝下的两横指处,使用14G穿刺针和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拔出针芯,直接送入导管即可,置管后立即拍摄胸片证实导管末端位置。研究组穿刺部位为肘上三横指,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肱静脉,穿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支持,使用21G穿刺针,穿刺导管过程中可用高频超声探头监控实时超声血管图像内部穿刺成功后是一个白点,轻微移动针,你可以看到,导管的成功后,纵向超声血管图像检测管状强回声的导管。

表1.两组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的比较例(%)

1.3 观察:血栓形成后症状指标,包括沿管静脉注射后局部出现肿胀,发红,肢体静脉压力,肢体水肿和周直径增加等等。两组患者的导管在15天后,统一的管侧上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显示:上肢静脉导管端完全阻塞(不显示血流信号)病变或不完全阻塞(彩色多普勒波束和充盈缺损或圆),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见表1。

3.讨论

PICC输血对肿瘤患者长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以及为了避免泄漏液体,并能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但传统的(PICC)是采用盲穿插入的方法,有很多缺点不能准确地确定血管口径的厚度是提高了,因此选择导管时必须要准确合适,否则就会导致静脉穿刺和导管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而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法改善了传统PICC盲穿的弊端,将穿刺部位改为肘窝上的贵要静脉,导管对血管的摩擦减少,并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

无论是传统的(PICC)盲穿置管法还是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法,肿瘤患者都是有可能发生静脉血栓的。通常(PICC)的血管,空间大血管和血流量相对较慢;而且血管内膜损伤通常都是穿刺术会导致的;此外,(PICC)作为血管内异物,通常一些肢体动作也可能静脉受伤,加上大多数的癌症患者在高凝血状态,顺铂、长春新碱、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损伤、肿瘤患者容易并发血栓性疾病。多种因素使PICC在肿瘤患者血栓的概率显著增加[3]。使用超声指导下结合修改上通过周围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借助动态超声成像功能,也可以准备病人评估肘部血管条件,在可视的情况下选择平坦,管径粗,容易进针和固定静脉导管穿刺,减少血管内壁损伤,降低非计划性的拔管率,减少反复穿刺伤害,穿刺部位的选择更利于置管肢体的活动,减少对穿刺点的刺激,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51例患者血栓发生率1.96%,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

综上所述,B超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相比于传统PICC盲穿置管法可显著降低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牛丽姝, 徐晓梅, 黄建英.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法在肿瘤患者PICC穿刺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5,2:134-136.

[2] 卫建宁,何佩仪,杜萍,等.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置入PICC相关性血栓的前瞻性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20(2):160-162.

[3] 陆美艳, 沈晓莉, 姚惠芳,等.超声引导联合改良Seldinger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PICC早期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3):1212-1213.

文章编号:1006-6586(2016)01-0053-02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Seldinger Technique after PICC Catheter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LUO Zhao-mei Guizhou aerospace hospital pulmonary division (zunyi 563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ultrasound guidance in combination with modifed Seldinger technique via peripheral vei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aft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 to choose in our line of PICC catheter tumor patients, a total of 51 cases 102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51 cases,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way line of PICC catheter,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ultrasound guided with modifed Seldinger techniqu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sis is happening.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vein thrombosis incidence of 1.96%, signif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80%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cant (P < 0.05), 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ultrasound guided modifed Seldinger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fter PICC cathete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appening of the limb vein thrombosis.

key words:guided by ultrasound, improved seldiger technology, PICC, vein thrombosis, lung cancer

猜你喜欢

置管B超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写字的尴尬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