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例谈

2016-07-28张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蜡烛老师课堂

张丽

聆听了三节同题异构的六年级语文课后,我感受到老师们对于文本《半截蜡烛》的解读全面且深刻,课堂上老师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但同时,我们也不难感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沉默与课堂表达的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案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

(生读课题:半截蜡烛)

师:这可不是一支普通的蜡烛,这是一支——

生:一支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

师:你关注到了蜡烛中的秘密。

生:这是一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蜡烛。

师:你从故事中读到了这“半截蜡烛”的特殊性。

师: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以二战为时代背景写作的小说,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几经周旋,誓死保卫情报。

师:那么,在德国人眼中,这“半截蜡烛”是否如我们同学所说的那般重要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相关证据吗?

(全班学生陷入沉默)

【教研反思】

这是陆老师在执教《半截蜡烛》时的复习导入环节。在深入研读小说文体特色后,陆老师试图教学生紧扣课题“半截蜡烛”,理解小说中“道具”的作用。

学生起初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十分顺畅,但是,当老师提出一个指向性不够明确的问题时,学生就无所适从,难于表达了。“在德国人眼中,这‘半截蜡烛是否如我们同学所说的那般重要呢?”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不明确老师需要的答案是什么。如果说,桌上随意摆放的半截蜡烛是那么不起眼,那就谈不上重要;但如果说,半截蜡烛里隐藏的机密一旦被德国人知晓,却又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觉得模棱两可时,就会进入顾虑型课堂沉默状态。此时,老师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支持观点的相关证据,这就让学生陷入了无知型课堂沉默。

其实,纵览目前高年级语文课堂现状,大多数学生的状态都是沉默多于表达。反观低年级课堂,一般都是小手林立,发言踊跃,孩子们把手举得老高,人也站起来,甚至还不停地喊着“我,我……老师,我知道!”到了中年级,举手人数开始锐减。到了高年级,基本上就是老师与个别优等生或勇敢者之间的对话。教师通过话语剥夺、有效控制和意识内化等手段,控制着学生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沉默地服从。被动赋予话语权,造成了学生表达自由性的严重缺失,出现了为“迎合”教师而“失真表达”的现象。课堂教学就在教师和学生的控制和反控制下进行。

感到困惑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庞妮老师撰写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中我得到很多启发。

1.课堂沉默。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中学生的课堂沉默,既有学生的积极沉默,也有学生的消极沉默。积极的学生课堂沉默有学生思考时的沉默、认真听课时的沉默等。而消极的学生课堂沉默主要指对教师授课涉及的内容,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需要学生质疑时,学生都不给予积极响应,表现出的沉默不语;由于教师限制太多,学生为了避免因出错被嘲笑、被批评而选择的沉默。

2.课堂表达。课堂表达是与课堂沉默相对的概念。它既指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讲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指学生向老师传达的认同、服从或反抗等信息的表达。从意愿分析,可以把学生的“课堂表达”分为进取型、配合型、表现型、畏惧型、随意型和好胜型六种。学生的积极表达是课堂教学的追求,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课堂沉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3.课堂激励。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做例子,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话。”我们应尊重沉默,更应激励表达。要贴近学生实际,唤醒学生的互动激情。教师在运用课堂规则来判断学生课堂行为的时候,应该换一种思维,让课堂规则在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同时,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或参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肯定、激励和引导学生的良好行为。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全面地考察每个学生“表达”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有的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比较好,口头表达方面却存在一些欠缺,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良好方面的同时,找出学生课堂沉默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关策略引导学生勇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蜡烛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