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文化并存的中亚地区
2016-07-28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中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宏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中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吴宏伟
多种文化并存的中亚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中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吴宏伟
吴宏伟
由于中亚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受到古希腊、蒙古、波斯、突厥、俄罗斯等不同势力的影响,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中亚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和社会政治。这种历史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编者注: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相继宣告独立。中亚地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文化在中亚地区相互作用
突厥文化、佛教文化、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斯拉夫文化、西方文化是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的文化。在中亚地区,这六大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在当代,除了佛教文化已经衰退以外,其他几种文化同时并存。
一是突厥文化。“突厥”是一个历史概念,由历史上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而得名。现在在中国新疆、中亚、西亚、俄罗斯等地使用的30多种特点比较相近的语言被称为突厥语族语言,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被称为突厥诸民族。它们在来源上可能有共同之处,但也可能是历史上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即使在历史上突厥汗国内部也是由许多不同民族或族群构成的。我们讲“突厥文化”完全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突厥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发展,但绝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经过长期发展,现代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不能说现在某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突厥文化,也不能把使用30多种语言的民族传统文化看作突厥文化。在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历史上的“突厥文化”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
二是佛教文化。历史上在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地区以前,佛教在中亚地区十分盛行。现在中亚一些地区遗留下来的许多古代遗迹都有佛教的痕迹。
三是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中亚也有一定影响力。在中亚一些突厥语族语言中有不少波斯语借词。特别说明问题的是塔吉克语,有人甚至将其看作波斯语的一种方言。这显示出塔吉克族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密切关系。
四是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以后逐渐被多数居民接受,当然这一过程也是极其残酷的。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伊斯兰教文化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逐渐衰弱。中亚国家独立以后,伊斯兰教有一定程度复兴。但总体上中亚国家属于世俗体制,并通过法律严格限制宗教干预国家事务。中亚国家穆斯林人数虽然众多,但绝大多数民众都接受和支持国家确定的世俗化政策。
五是斯拉夫文化。斯拉夫文化是随着俄罗斯人进入中亚而带入的文化。在沙俄时期、苏联乃至中亚国家独立初期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表现在各个方面。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安全、人文交流等因素决定了俄罗斯是与中亚国家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现在中亚各国都在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斯拉夫文化的影响力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在很多方面很多地区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六是西方文化。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亚地区,受到不少人追捧,一度成为先进文化的代名词。现在人们接触多了,基本上是以平常心态对待西方文化。中亚五国对西方价值观并不排斥,吸收了包括多党制、三权分立等内容,但在采用时特别强调与本国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带有苏联政体内涵,西方政体形式的混合型权威主义政体。这种体制在苏联解体以后维护中亚国家政治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亚地区等原苏联空间存在着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就是西方国家强行对中亚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改造,也可说是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争夺后苏联空间的一种具体表现。
总之,中亚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区,历史上各种文明在这里都得到过发展。独立25年来,中亚国家的意识形态变化很大。中亚国家都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家,同时存在多种文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基本上没有出现相互排斥的情况。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中亚国家更是如此,究竟选择何种价值观,取决于中亚人民对这种文化的认同程度。
3月21日是纳吾肉孜节。图为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来自当地孔子学院的学生在国家议会大厦前表演扇子舞和舞狮,观众们伴着舞蹈打起节拍,现场气氛欢乐。
既是先驱者,也是后来人
中国与中亚国家山水相连,并且有久远的交往历史。两千多年前,中国使者张骞“凿空”西域,开拓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随着中国一个个王朝的盛衰而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状态。
中亚国家独立之后,作为主权国家,中亚五国开启了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大门,中国就是与它们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随着各方面交往的增多,人们越发感到,深化人文领域的合作,是增进彼此互信、保障国家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亚国家发展也很快,但与中国相比还是弱国。国情的变化扭转了中亚国家民众对中国“贫穷、落后”的固有印象,但也使某些人对中国产生了新的忧虑和不安,再加之西方媒体鼓噪“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增进互信,诠释人文交流的目的就变得迫在眉睫。
西方一些政治学家强调“软实力”,就像展示“硬实力”一样,将其看作是对外施加影响的手段,是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组成部分。而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合作不存在改造合作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意图,属于“增信释疑、密切友好关系”的性质。中国周边外交方针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特别强调“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尊重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化在中亚地区既是先驱者,也是后来人。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中国的文化现在在中亚基本还谈不上影响力。在“一带一路”软实力建设上,特别是在中亚地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去做。一是可以将中亚国家学者和精英请到中国来,让他们亲身体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鼓励他们回国后发表对中国的感言,这种交往的效果比我们说可能要好很多。二是鼓励中国的研究机构、大学与中亚国家研究机构与大学建立密切的关系,包括召开视频会议、学者教师交流、互派留学生等。三是中亚国家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到中国留学,国家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四是在中亚国家开展学历教育。中亚国家独立不久,土耳其、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在短时间内与中亚国家合办了大学,教师聘请的都是这些国家的精英,有些是兼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孔子学院、汉语补习班之类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