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与主要精神和内容
2016-07-2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绍史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与主要精神和内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绍史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个新的五年规划纲要,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贯彻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战略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历时两年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中到2015年初,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15年4月到10月,在《思路》的基础上,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框架;第三阶段从2015年11月中央《建议》出台后到今年3月全国两会前,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形成阶段。回顾纲要的编制过程,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明确要求必须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编制出一个耳目一新、实用管用的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纲要草案,强调要科学合理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和重要讲话,为纲要编制指明了方向。为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李克强总理担任组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纲要编制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强调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十三五”规划编制,体现发展环境新变化,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主要目标科学可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成立了纲要草案起草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组长单位,17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具体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顺利编制提供了坚实保证。
第二,紧扣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科学论证。首先是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多领域多维度的研究论证。我们向全社会公开遴选并委托80余家机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确定了86个课题,累计形成了2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机构不仅有国内重要科研院所和智库,还包括联合国驻华机构、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阿里巴巴、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也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对纲要草案的起草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是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对准备纳入规划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进行认真论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也组织专题研究并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最后是充分征求地方、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意见。纲要草案形成过程中,多次征求地方、部门意见。国务院全体会议后,纲要草案大范围征求了148家单位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对纲要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数易其稿。通过这些工作,既坚持了规划编制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也大大增强了规划的社会基础和编制的科学性。
第三,纲要编制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共识。我们十分重视开门编规划,注重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首次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等海外知名专家参加座谈会,对中国“十三五”发展提出建议。我们组建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宏观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社会建设等领域的55位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论证。面向全社会开展问计求策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请社会公众为“十三五”发展出谋划策,还走进清华大学等高校请青年学生建言献策,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近3万条。今年两会期间,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查、全国政协讨论,收到了450多条具体修改意见,经认真研究,采纳了186条建议,对纲要草案又作了57处修改,最终形成目前发布的规划纲要。
可以说,纲要的编制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充分汇集众智、反映民意、凝聚共识的过程。纲要汇集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和人民共同意愿的高度统一。
2015年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考察,并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内外专家座谈会。 图为李克强总理与专家交谈。
二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回顾过去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十二五”胜利收官。“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4个主要指标中,除研发和试验经费支出(R&D)占GDP比例略有差距外,其余23个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12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如期实现。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67.7万亿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这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点更趋明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单纯的增长速度来评价,而应该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个角度来看。一是“十二五”特别是后三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五年来,GDP年均增长7.8%,其中2015年增长6.9%,经济增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更加明显。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5%;城乡区域结构朝着平衡、协调、协同的方向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三是动能转换顺利快速推进。促投资扩消费产生的内需拉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迅速集聚产生的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能转换“进了一步”,经济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展望未来的五年,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也会遇到很多风险和调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危机后的修复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转换阶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经济依然缓慢复苏、低速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金融市场动荡不稳,欧洲难民问题,恐怖袭击问题,地缘政治冲突等,这些因素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干扰、冲击我国经济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临不少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但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适应、把握和引领更加自觉。
总之,“十三五”时期的“时”和“势”总体上对我国有利,我们完全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框架结构
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内容非常系统丰富。纲要全文分20篇80章237节,加上25个专栏,共8万多字。其中,第一篇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二篇到第十九篇是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二十篇是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三 规划纲要突出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为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纲要坚持把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纲要在“十三五”的发展主线、指标设置、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纲要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打破思维定式、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线,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去产能,合理有序去库存,稳妥审慎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发经济内生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改善和创新供给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
第二,紧紧围绕新常态、新理念设置“十三五”发展目标指标。纲要按照中央《建议》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细化提出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主要任务目标包括七个方面: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围绕主要任务目标,又设置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其中,预期性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13项,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比,约束性指标增加了1项,落实了《建议》增加约束性指标的要求。这些指标在设置上强化了提高质量、创新驱动、保障民生、改善环境的导向。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创新实现转型,产品先后出口到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图为工人在装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客车转向架。
第三,在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上做深做实“三个重大”。纲要围绕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作为把《建议》要求细化实化的突出体现和主要抓手。一方面,重大政策更加注重运用新思路和新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重大政策特别注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注重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着眼于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更加注重强化“五大支撑”。纲要共有25个专栏,除去“十二五”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三五”指标设置情况两个专栏,剩下23个专栏基本都是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累计有165项,主要从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五个方面对各项目标任务形成有力支撑。总之,纲要通过做深做实“三个重大”,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
体制创新对推动创新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取消下放了57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事项超过50%。连续2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76%。同时,围绕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初步建成了“2张清单4个平台”,即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12358价格监管平台,着力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政府行政效能。
四 落实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内容非常系统丰富。限于篇幅,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经济总量必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今后五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6.5%以上。保持经济增速处于6.5%以上的中高速,我们既有信心,也有条件,但也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强化对经济走势的预测监测预警,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是积极促进消费升级。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等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十三五”时期,要顺应消费大发展的趋势,大力培育和拓展住房、汽车、信息、旅游、健康、养老、文化、环保等消费热点,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
三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近两年,我们紧紧围绕“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三个重大问题,打好投资的组合拳,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形成了“11+6+3+1”的重点投资领域,也就是十一个重大投资工程包,六大消费领域重大工程,“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这些投资重点,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三五”时期,还要更好地增加有效投资。一方面,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民间投资多投向实体经济,克服资金脱实去虚的现象。另一方面,牢牢抓住一些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重点是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专项建设基金等新的政策工具,支持那些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特别是补短板的一些项目。努力使投资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着力调结构、补短板、培育新动能。
四是培育出口新优势。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既强调外贸规模的扩大,更强调外贸质量的提升,实现优进优出。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经济复苏寄希望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及突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好与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纲要把创新放在重点任务的首篇,凸显了创新这个“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性。“十三五”时期,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网络,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全球第一,超级计算机、大型核能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去年“9·3”阅兵更是展示了一大批国防科技成果。“十三五”时期,还要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二是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两年,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国“双创”如火如荼,创业创新成果丰硕。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和活力,重点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强对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降低创业门槛,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海外人才、农民工等加入到“双创”中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到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四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一批重大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强化创新驱动的人才队伍支撑。
(三)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十三五”时期,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机械将逐步被数控化、信息化智能机械所取代,进一步实现农业精准化作业。图为植保无人机在安徽省阜阳市举办的小麦“一喷三防”现场会上进行麦田喷洒农药作业演示。
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农业的增加值比重已经下降到9%,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没有改变,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仍然需要高度重视。特别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基础不牢、比较效益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诸多挑战,依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除了上述这些老问题,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人说现在农业是“三高”:产量高,连续12年增产;库存高,粮食库存已经接近一年粮食产量;价格高,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价格每吨比国际市场都要高出600~700元。因此,“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夯实农业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而不强的特征仍十分明显。“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推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十三五”时期要力争实现到2020年这一比重达到15%,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主动力。重点举措包括:把握产业变革方向,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领域,带动形成一批“十万亿级”新兴支柱产业。同时,支持新兴企业成长壮大,着力打造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力争“十三五”时期新兴产业领域的IPO企业数量比“十二五”有大幅增加,若干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四是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和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搭建起来。当前,服务业发展受体制机制的制约非常明显,相当一部分服务业是由事业体制的单位在做,民间资金进入不畅,活力动力不足。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两个指导意见,着力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2015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71亿人,但城市数量只有653个。城市数量少,主要少在中小城市上,中小城市尤其是大量的县城和建制镇发展不足,既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又使得人们更愿意到大城市、中心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病”。为此,纲要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作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主攻方向,实施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潜力大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魅力小镇。
(四)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抓住提高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主要举措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们最大的本底规划,也是最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依据。要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全面推进能源、水资源、土地、矿产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降低15%和18%,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50亿吨标煤、6700亿立方米和3256万亩以内。
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加强山水林田湖统一修复,实施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四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环保技术装备,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在绿色发展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保障基本民生,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重点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的总人口是5575万人。今后五年,要针对这5575万人加大精准脱贫力度,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纲要中列出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包括教育、就业、社保、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方面。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是“十三五”时期要做的一件大事,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收入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达到50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和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到2020年提高到90%。
三是提升教育和健康水平。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8年。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使人均预期寿命在“十三五”期间提高1岁。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图为江苏省南京市体验“旅居养老”的老人们在扬州市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游览观光。
四是加强重点群体的权益保障。主要是三部分人群:第一个是2.2亿老年人口,重点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第二个是2.77亿农民工,要解决他们在城市落户的问题,落实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第三个是8000多万残疾人群体,要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做好残疾人的托养、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实现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
五是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实施文化重大工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除了上述几方面,纲要还包括构建发展新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内容。最后,纲要还明确了规划实施保障,强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通过加强协调管理、完善实施机制、强化财力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等举措,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本栏责编:赵鸿文
E-mail: zhaohongw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