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音乐家们关注啥?
2016-07-28
两会,音乐家们关注啥?
编者按:3月14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闭幕。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今年两会上,文艺界和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都关注了哪些议题?
叶小纲(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猛发展,201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4018.1万人,居世界第一。带来正面影响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在部分层面培养了一批社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等。同时,也产生了些负面影响:非协调性的扩招办学,造成一定程度盲目性,部分高校负债率高、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下滑、创新型精英人才乏出;不配套的教育改革,造成教育行政化、学术腐败问题出现等。
非协调性扩招突出表现为招生数量攀升,但缺乏整体统筹、分类指导。我国普通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尽相同的教育目标与社会责任,但目前教育部几乎所有文件都是面对所有高校(不注重高校类型差异),因此高校发展目标趋同,大都追求上规模、上层次,同质化问题严重,多学科或综合性院校越来越多,专科性或专门性院校越来越少,甚至专业音乐院校也开设影视、雕塑、动画、录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海洋与石油大学或开设艺术系等。这种“一涌而上”的办学的另一结果是“热门”专业曡置,高校培养了大量市场需求饱和性“人才”,一些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难”成为越陷越深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形成悖论的是,当前许多专业领域,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人才匮乏。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统计,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缺少实际应用技巧、糟糕的英语水平);未来十年,中国需要7.5万国际经验管理人员,但目前只有5千。每年60万新工程师诞生,比美国多出9倍,但仅有1.6万人拥有外国公司工作的实际能力与语言能力。不仅在国际性管理人才方面,在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以及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中国都十分短缺。这一问题甚至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明显短板。
于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管乐学会主席)
恢复高校艺术特长生招生和培养
我国非教育部直属的地方院校自2013年底开始停止招收艺术特长生,停招政策使得这些高校的艺术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高校艺术团建设、艺术普及发展、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等遭遇瓶颈。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对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更应着力加强。在此形势下应尽快恢复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以更好带动、引领整体艺术教育水平提升。
以北京市市属高校为代表的各地地方院校,其艺术特长生招生已持续多年。多年来,这些北京市属高校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爱好者,培育出数十个高水平的大学生艺术社团,这些社团在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展现了北京大学生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说,各地大学生艺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及不断扩大的艺术普及形势,得益于特长生招生政策的实施。
2013年起,我国地方院校不再招收艺术特长生,给这些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刘月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走出去”事业也要“精准扶持”
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至今,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也已十余年,正在从“初创”走向“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深入落实发展这一战略同样也急需进行“精准扶持”。
关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
为舞台艺术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以来,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组织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进万家”、“抓精品创作,促惠民演出”等实践活动。在舞台艺术领域,文化部九大国家院团积极行动,引领全国,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真正成为引领各舞台艺术门类发展方向并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文艺旗舰。但是,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和暴露出一些制约和阻碍,其中投入保障与事业发展步调不协调,已经成为国家文艺院团感受最明显、反应最强烈的突出问题。
吴玉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琵琶演奏家)
对外文化交流深入走进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我本人在参与的艺术活动中亲眼目睹这一变化。站在一个艺术传播者的角度思考,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看得见”、“听得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还要深入“走进去”,走进人们的内心更加“留得住”。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要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经营管理理念,更好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商业性演出项目比过去增加了许多,不少活动提气又出彩,令人瞩目!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增进文化互信,推动政府合作和民间交流互促共进。我认为,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中,一方面仍需要增强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中国自信,自信是“他信”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衡量“走出去”项目的数量多少,更要拓宽渠道、提升渠道的能级,争取进入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而不是单纯在华人圈“慰问”或“自娱自乐”。
陈思思(全国政协委员、青年歌唱家)
聚焦广场文化
在走访了许多基层文化场所后,我发现最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是广场文化活动。因此,建议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把广场文化建设作为重点,规划封闭或半封闭广场,建设规模适度的广场舞台,配置完善必要的灯光音响,配送群众所需的音乐器材,定期送戏送歌到达广场,围绕广场文化建立协会,围绕文化特色培养人才,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活动,引导群众学起来、唱起来、跳起来,推动群众文化村村有特色、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进步。进而通过参与面最广、传播性最好、持久性最强、效果性最佳的广场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
摘自:《音乐周报》
What do the musicians care about during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