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 加强中高职衔接
2016-07-28闫长虹
闫长虹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整合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 加强中高职衔接
闫长虹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目的 探讨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方法 抽取我校2014级“3+3”护理专业两个班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以症状和体征、护理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方式,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法。对两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法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各科平均成绩、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及病例分析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采用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基础联系临床的能力。结论 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加强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基础医学课程;护理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展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1]。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专科和高职院校开始采用新的招生模式,如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3+3”模式[2]。在此背景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研究的焦点。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中职护理教育注重护理操作技能培养,而对于这些操作背后隐含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要求甚少,也就是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道怎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高职护理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措施。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则来源于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对于“3+3”模式的学生,中职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这些课程,升入高职阶段,如果这些课程仍采用传统模式进行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深入学习。因此,怎样把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有效衔接起来成为重中之重。我校自2013年起开始实行“3+3”招生模式,本文就2013以来我校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有效衔接的研究阐述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2014级“3+3”护理专业两个班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以症状和体征、护理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方式,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1.2方法
1.2.1对照组 学生入校后按照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的顺序进行基础医学课程学习。
1.2.2实验组 采用整合后的内容进行教学。由于“3+3”护理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基础理论,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实习过程中病人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基本护理操作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以此为切入点,重组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如在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这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而操作要领学生都已经掌握。要做好这一操作,学生需要的知识储备:(1)解剖学:三角肌的位置、血管、神经以及分区;(2)组织与胚胎学:骨骼肌的结构、肌小节的组成、肌丝滑行;(3)生理学:注射时“两快一慢”,刺激引起反应的3个要素,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及其影响因素。发绀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判断发绀需要的基础知识:(1)组织与胚胎学: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态;(2)生理学: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数量,发绀的定义,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3)病理生理学:机体哪些环节出现问题易引起发绀;(4)药理学:去除病因用什么药物。
判断心衰水肿病人采用哪种体位,需要的知识储备:循环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结构,静脉回流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把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探究性实验。如将生理学实验中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和药理学实验中药物对血压的影响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家兔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
1.3教学评价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各科期末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病例分析考试,并对两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两组使用统一试卷,统一阅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认可度。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各项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成绩比较(,分)
表1 两组各项成绩比较(,分)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对照组实验组u值人数58 56各科平均成绩75.56±16.80 84.31±15.76 2.869病例分析成绩* 80.14±11.27 88.52±12.13 3.818 * 72.13±15.21 83.87±13.05 4.4729 *
2.2实验组学生对整合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评价(见表2)
表2 实验组学生对整合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评价[n(%)]
3讨论
社会的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更多的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这就导致“3+3”模式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3]。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不衔接、基础医学课程简单机械重复、教学模式单一。为此,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优化、组合,以症状和体征、护理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授课,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整合后的基础医学课程有以下优势。
3.1增强了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
以护理基本操作为切入点,学生掌握了解剖学和组织学基本形态结构,认识到结构是功能发挥的基础,进而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3.2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医学课程,如果仍按传统模式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内容重组后,学生可以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3.3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以临床所见所闻为切入点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4增强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的连贯性
以护理基本操作为切入点,讲述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将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病例中,学以致用,解决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
3.5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很多基础课教师自毕业后就未进入临床,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不了解临床一线的动态以及先进技术,授课过程中不能恰当运用临床案例,使学生感到乏味。改革后,要求基础课教师不仅会讲授一门基础课,还要学习相关基础学科知识。此外,还需要去医院锻炼,掌握最新护理技术,并把这些技术与基础理论联系起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1]曹荣梅.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2014(8):62.
[2]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3]贺胜军.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5(6):127-129.
G423.3
A
1671-1246(2016)13-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