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初中语文教学回家之路
2016-07-28文/李丽
文/李 丽
寻找初中语文教学回家之路
文/李 丽
近十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些当然是对的,是不容否定的。但问题是,我们现在面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面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从六岁到十三四岁的小孩,也整天要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吗?他们有这个能力这样做吗?
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以后才能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阶段,就好比建房子的打地基阶段,要实实在在地把地基打好,才能在上面设计、建造高楼大厦。在基础阶段,不能过早地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揠苗助长。违反客观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
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把教学搞得这么复杂,搞一大堆新名词,把很多老师搞得晕头转向。大道至简,打好基础就是硬道理。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最简单、最有效的,我认为还是传统的“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的意思是指不用理解而一味死板地、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死记硬背”被称为“填鸭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我们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到处都可以听到反对“死记硬背”的声音。在教学方法中,死记硬背是死板、僵化、教条的代名词,被认为是落后的、封建的教学方法,是压抑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也是最令学生讨厌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有人一提起“死记硬背”就咬牙切齿。这个词也完完全全成了一个贬义词,真的算得上臭名昭著了。
“死记硬背”真的是那么可怕、可恨吗?非也。
一、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来看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推崇“死记硬背”。封建时代的私塾和官学都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它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背诵(其中包括“死记硬背”)。一般的塾师,教学生读书,先让学生熟读成诵,再逐字逐句地讲解。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许多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如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诗篇名扬海内外的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面对滔滔长江,吟诵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诗篇的苏东坡,更有写出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元明清小说家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就是到了现代,很多大作家都是“死记硬背”的高手,巴金12岁能把《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很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茅盾更能抽背《红楼梦》中的任一章节。郭沫若、鲁迅惊人的“背功”也令世人惊叹。
可见,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来看,“死记硬背”是非常有效的。
二、从心理学上来看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13~20岁记忆力也相当不错,因此,在这两个阶段,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是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这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有研究表明:0~15岁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15~25岁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25岁以后是思维力最佳的阶段。因此,各个阶段的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这样一个记忆力最强、最佳期,我们绝不应该强调什么“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背诵,恰恰相反,应该大加倡导的正是这种“死记硬背”。只有充分利用这个“最强、最佳期”,让孩子“死记硬背”下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最佳策略。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明了”、“理解”,囫囵吞枣就囫囵吞枣吧!生吞活剥就生吞活剥吧!只要吞下去就行。吞得越多越好。怕的就是吞得太少。因为只有吞得多,他们长大之后,这些语言材料才会像刘国正先生说的那样,变得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起来。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语文教育早就掌握了这个儿童学习语文的“诀窍”,所以他们才大力提倡并实践“死记硬背”的这种语文教学法。
三、从汉语学习特点来看
汉语负载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汉语有着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历史文化积淀,汉语的表达必将失去它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要真正的掌握汉民族的语言,运用好我们的母语,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进行语言的积累和祖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这种积累和积淀必须在儿童阶段开始对优美的诗词篇章、文化经典进行“死记硬背”。
其一,背诵能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与感受。苏轼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强调在反复吟咏中加深理解。背是熟读的结果,学生对课文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诵读者的思维参与,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直至成诵,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也会融会贯通。
其二,背诵能够帮助规范学生的语言。当然前提必须是要背诵经典的书面语或文言文,还能锻炼普通话。
其三,背诵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继而产生持久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通过背诵积累的大量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供检索的作用,长期利用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背诵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忽视对语言材料的背诵积累,语言训练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目前提倡“死记硬背”的前提条件
(1)要重新编选初中语文课本,从小学开始就编入古今中外的短小的经典名篇,特别要编入便于吟诵的文质兼美的经典韵文、诗歌。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经典名篇太少,现代时文过多,极大地浪费的学生的宝贵时间。我们过来人现在回过头想想,我们能记住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的几篇现代文?大多想不起来了吧?留在脑海里的大多是经典古诗文。因此,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诗文,应以经过时间长河检验过的经典诗文为主。
(2)有必要在教学思想上来个大转变,重新确立“多读多背多写”是学好语文的最主要的方法这一观点,把时间用在刀刃上。那种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阅读分析题”一天不抛弃,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一天不能走出困境。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待于“考试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更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要引导他们多背经典,多读名篇。这才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最主要任务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那温暖的“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兴农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