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日伪在青岛的奴化教育

2016-07-28

长江丛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青岛教育

徐 佳



抗战时期日伪在青岛的奴化教育

徐 佳

【摘 要】抗战时期,青岛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通过各种形式控制了青岛社会,并在青岛全市实行绝对服从的奴化教育,青岛的教育事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黑暗之中。面对日本的教育高压统治,民众对此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态度。

【关键词】抗战时期 青岛 教育

历史中的人与现代社会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面对同一问题,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对一段历史的探究往往被研究的视角所限制,对抗战时期青岛教育问题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包罗万象,而是努力发现其中真实的历史面貌。傅雷说:“也许人总是胆怯的动物,在明确的舆论未成立以前,明哲的办法是含糊一下再说。但舆论还得大众去培植;而文艺的成长急需社会的批评,而非谨虑的或冷淡的缄默。是非好恶,不妨直说。说错了看错了自有人指正。----无所谓尊严问题。”这段话给予我对本篇论文写作以很大的信心。

一、抗战时期青岛教育的基本状况

青岛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学校教育发展突出,普通中等学校共9所,其中青岛市立中学、礼贤中学、圣功女中为全国名校,有不少名人欲将子女送到这几所学校读书。市区还有公立私立小学27所。青岛大型中国企业办有职工补习学校,还为妓女开办特殊学校,强令妓女参加文化学习,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以跳出苦海。另外,青岛当时有日本侨民的两所中学、三所小学,以及俄国学校、英国学校、美国学校、德国学校、国际女子学校①。但从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学校教育就急转直下。在学校数量、教育政策、教学课程等方面都出现了蜕化变质。到1938年10月底,恢复开课的中小学,与事变前相比,仅占44%,教师数量占42%,学生数量只有事变前的35%②。到1939年情况依然没有很大的改善。

市立及私立中小学校校况统计表(民国二十八年七月)③

1939年市区市立学校仅7所,私立学校仅有9所,学校式社会教育学校市立3所,私立5所,不仅在学校数量上有所减少,在教育方针方面日伪也把教育作为“贯彻国策之唯一工具”④,1940年9月,“东文书院”创办,校址暂设在胶州路东端,与市立医院相毗邻。东文书院在教学中重文轻理,每个班级每天都有日语课,由日本人任教。国文(主要是古文)、历史地理、修身、尺牍是必修课,数理化则处于辅课位置,每周只有两节课。不仅如此,1941年12月,圣功、文德、崇德中学及圣功、崇德、培基小学共6所英美教会学校根据伪华北教育总署的命令被查封。

二、日伪政权对教科书及教授课程的控制

全市的中小学校大部分都掌握在日伪政权的控制之下,由日伪政权指派教师到各中小学任教,所教内容也受到严格控制。青岛地区,学生从小学起就开设日语课,日语学习课时逐步增多,而且日伪方面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和控制。

本市教育、以促进中日亲善非语言文字相通不可、故对于本市各学校之教职员及学生之日语教授、决自本年一月起实行强化讲习、由教育局派专员担任讲习、每周四小时⑤。

教科书是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育政策的主要工具,因此日伪特别重视。其主要工作就是改变教授课目、修改教科书。例如废除公民课,改设修身课,以孝经、四书五经等封建文化取代受美国社会教育影响的公民教育;设日语为必修课,改英语为选修课⑥。

学校内中的十分之九都是由日人和汉奸主办的,于是他们就运用其恶毒的手段,大施其奴化教育,无疑的,学生所受的教育都改变了,尤其是小学的教育,是完全改用日文了,将本国史改读日本国史,取消数学科。中等教育的课程,除增加日文科和严禁含有民族意识的教材外,别的科目没有什么更改,但是所采用的课本,都是过时已久的旧教科书⑦。

日伪对学生的控制首先是删改、更换教科书,“凡抵御外侮,具有民族意识的内容全被删去,换上些-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建设东亚新秩序,一类的东西。⑧”

日伪当局在学校中强设日语课,加授《兴亚读本》篡改文、史、地课本,成立儿童读物审议会,查禁抗日进步书刊,按其意图编纂儿童读物。日本陆军特务机关派遣人员充当教育股工作人员,由日本文化特务担任教育指导官,还有日籍日语教员⑨。这些人派往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中掌握实权,监视师生言行,动辄以“思想不纯”、“行为不轨”等罪名迫害师生,稍加反抗,即遭日本宪兵队的逮捕关押行刑摧残。日伪政府通过缩减文化课程,取缔公民教育,企图降低我国民的文化素质,在学校教育增加日语课程并渗透其奴化思想,来淡化青岛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反抗意识,巩固其殖民统治。为防止中国人民的反抗,继续宣扬“中日亲善”、“同文同种”,“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为宗旨的法西斯奴化教育。

三、青岛市民的抵抗与合作

日伪统治者在青岛推行奴化教育,激起了青岛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和反抗。拒绝奴化教育,私塾大量增加。抗战时期,青岛的私塾大量增加,虽经日伪多次取缔,但却有增无减,其原因在于青岛人民不愿意把子女送到日伪学校接受奴化教育。1938年底,日伪在青岛、济南和胶济铁路沿线各县散发伪设市立中学特别师范科《招生简章》。《招生简章》中规定“除不收学费外,并供给学生宿舍及发给所定之饭费”,这在当时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个很大的诱惑。但报名投考者并不踊跃,原定招生80人,实际只录取了28人,最后只能从已有教员中抽取12人,勉强凑足一个班。⑩我们从情感上对经受住日伪威胁和诱惑的青岛市民给予道德上的赞扬与崇敬,这也是我们应该从战争中继承的优良道德传统。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愿意到日伪学校接受教育的那部分人,作为合作者他们是被日本占领者所承诺的丰厚条件所诱惑,还是真心服从于日本统治,我们不得而知。这部分人只将迎合、顺从日本人作为求生之道;只有少数人衷心欢迎日本人来解决中国问题,心甘情愿与征服者合作。当代的中国人无法了解这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以中国人的身份效忠于日本占领者的少数通敌者。中国人对入侵的反应还有另一些形式,生活在沦陷区的人们还有其他一些求生方式。“合作便是其中之一”。

四、不同选择下引发的重新思考

现实这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上涌来,淹没了那点了解。画家、文人、作曲家将零星的、凑巧发现的和谐联系起来,造成艺术上的完整性。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了小说了。

以青岛战时教育问题为背景,来探讨这一背景下的抵抗与合作问题,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并不完整,但是社会问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接近那个时期真实的历史。抗战时期,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社会环境,在合作与抵抗之外,是占有巨大空间的中间地带。即使不是在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下,仅仅就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来看,朝代的更迭,往往带来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社会面貌,被征服之后的民众也大都保持着事不关己的心态,抵制与合作与其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张爱玲的作品中曾经记叙了在香港,刚得到中日开战消息时,宿舍女同学的反应是:怎么办呢?我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这种写实又荒谬的记录,虽然讽刺,但也能从中窥探到普通民众对政治消极,毫不关心的内心状态。对于这种心态我们应该用超越和平年代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来看待。

对于战时非常态下的人民生活,我们应当用超越日常生活的伦理来理解。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在战争中显露无疑,在乱世中求生存,是人的本能。对战争时期,不同生命的解读,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量。

注释:

①鲁海.话说青岛[J].青岛出版社,2008(11).

②[日]青岛中方教育概况报告之件[J].各国教育制度及状况关系杂件中国之部(第一卷).

③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

④山东省第二届公私立中等学校校长会议伪省长训词,山东省图书馆藏《伪第二届公私立中等学校校长会议要览》

⑤《日语讲习》,《青岛新民报》,1940年版,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档案号D000306-00038-0008.

⑥[日]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华北文教现状[J].1941(7).

⑦爱贞:《琐谈青岛市》,《效实学生》,1938(23):20~21.

⑧孙绍圣,姜瑞青.《日伪统治下的青岛教育概貌》,《青岛文史资料》第5辑

⑨《青岛文史撷英》,青岛:新华出版社,2000年.

⑩孙德汉.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J].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5).

参考文献:

[1][加]卜正民.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罗久蓉.她的审判:近代中国国族与性别意义下的忠奸之辩[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版.

[3]宋恩荣,余子侠.日本侵华教育全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齐红深.日本侵华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武强.日本侵华时期殖民教育政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6]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7]青岛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8]谢忠厚.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通鉴[J].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8).

[10]鲁海.话说青岛[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11).

[11]孙德汉.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5).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徐佳(1991-),女,汉族,山东威海人,2014级硕士。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青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