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2016-07-27樊志姜

关键词:高三地理问题导学

樊志姜

摘 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其实施过程从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解疑、练习馈疑、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展开教学,成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预习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区分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2)如何更好地记忆洋流名称?(3)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4)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5)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6)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7)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8)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

(二)互动排疑

互动排疑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梳理和整合,组织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互动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导学”能在高三一轮复习课时把思考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有思考、有探索、有历练、有收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课的关键点是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北印度洋海区环流系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围绕高频考点,重点主干知识问题化,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知识进行回顾,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系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下面以两个活动为例。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体位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指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时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理清思路,深化理解。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讲规律思路方法之处;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

例如,就解决“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的自主质疑时,学生讨论不出结果,教师以索马里洋流为例,借助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性质、对气候影响以及对渔场影响。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图6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7,完成第2题。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图9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第4题。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

A.①—西风漂流 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 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 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5.图10甲处的洋流与图11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繁荣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2,回答第7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尽量减少自身主观想象的表演、自身经验的传授和精心预设的播放,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问题、普遍问题以及个性化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问题,主动呈现自身实际问题,展示自身的想法、观念,生成更多的质疑问题,形成想问、能问、会问的学习习惯,围绕“真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体会进行有效思考的快乐及获得明确成果的成就感。

“问题导学”的开展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猜你喜欢

高三地理问题导学
巧用微课优化高三地理复习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现阶段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高三地理复习课翻转课堂有效模式的思考
高三地理复习课翻转课堂有效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