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引导路径
2016-07-27邹月辉谭利
邹月辉+谭利
摘要:“互联网+体育”具有数据化、社交化及个性化特征,并对居民体育参与主体、体育参与条件及体育参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提出“互联网+”时代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引导路径:建立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发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推进格局。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体育生活方式;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039-05
Abstract:This paper did some research on the sports life style of the people in the "Internet +" times, and explored the inner logic of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experie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valuable concept of value.The research finds that "Internet + spor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in sports, sports participation conditions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s.Based on this, it gives some guidance for the sports life style in the "Internet +" era: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system, promote the "Trinity" mod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build "family-school-community" promotion pattern.
Key words:Internet + sports; sports life style; guidance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信息化为驱动的生产方式给居民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马克思唯物主义观指出,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奥格本的“历史的技术解释”,也明确指出经济因素并不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原因,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技术[1]。由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的技术变革通过优化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最终导致社会变迁,因而带来了具有“互联网+”特征的体育生活方式,也就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基于此,如何以“互联网+体育”为驱动,惠及社会民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满足现代人类健康需要的重要研究任务。
1 “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特征
继国家推行“互联网+”计划以来,对于如何与传统行业结合,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尝试和发展中。本文的“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体育”,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体育服务内容:运动记录和社交、体育媒体、运动工具和智能硬件、票务预订、综合类及其他。“互联网+体育”概念兴起,一些政府、企业已经悄然开始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比如,湖北省体育局推行“去运动”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构建了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平台;重庆市推出“重庆体育生活”云平台等。社会企业研发并创新了众多“互联网+体育”类产品,乐视体育推出“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体育消费产业链;联众公司构建智力竞技生态圈;小米公司与李宁公司联合研发智能跑鞋等,无不拉动群众的体育消费,改变了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互联网+体育”进入居民体育生活,不仅给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且为体育事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多样化模式。
1.1 数据化——居民体育生活的量化管理
它是指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指标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2],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个体健康科学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有效保证。体育活动的数据化是指利用“互联网+”工具或手段实现个体在体育生活中的个人健康管理,即在个人健康管理过程中完成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分析和决策。以此保证数据质量,应用数据构筑体育活动和健康管理流程,进行微观与宏观决策,全面提升个体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和效率[3]。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智能腕带等内置多种微型传感器,其一是记录运动时的体征数据:心率、卡路里、血压等,其二是监测体外数据:配速、距离、运动轨迹等,便捷地为居民体育生活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与手段。
1.2 社交化——居民体育参与的互动手段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化主要依赖于社交网络,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以运动为切入口的社交模式。“互联网+体育”将体育运动重新定义,体育部门和社会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以社交平台为载体,推出了一系列运动类体验产品,发挥“互联网+体育”分享和互动的社交属性,充分展现了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4]以及体育信息的交流等。虎扑体育和懂球帝等软件即是“互联网+”时代运动社交的最好诠释。
1.3 个性化——健康与时尚的有机结合
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及普及,为人们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定有力的平台。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和服务曾是工业化时代的基本特征,而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化加速、个性化定制生产和服务开始流行,即一种“互联网+”时代特有的长尾经营模式。该模式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更多样化的渠道和终端以及丰富的体育信息组合手段,一方面满足了人们不同的体育需求,如为观众提供不同视角的观赛体验以及全面的竞技大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迎合了人们的时尚需求,如可穿戴设备不仅助力马拉松热,其设计理念更引领了时尚潮流。因而,“互联网+体育”的有机结合,给居民带来了新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其体育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2 “互联网+”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移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的“互联网+”实施计划,不断推动生产力转型以及升级,进而使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就内容和结构上讲,体育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参与体育的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5]。它们在“互联网+体育”新经济形态的驱动下发生了变化。
2.1 “互联网+”对体育参与主体的影响
“互联网+”使体育参与主体多元化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中青年的体育人口相对较少[6],呈现体育参与主体非均衡状态。而“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体育参与平台和模式,使体育参与呈多元化发展——更多的中青年参与体育。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体育”是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形态,体育产业依托政策红利逐渐实现互联网化,体育产业的互联网化带动着人们体育消费互联网化,两者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促进中青年更多地参与体育。具体而言,首先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的主要受众是中青年。至2014年,我国已有6.5亿网民,5亿智能手机用户[7]。其中80后中青年用户是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90后青少年已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生力量:25岁以下占35.7%,26至35岁占38.3%,36至45岁占13.2%,46至55岁占9.1%,55岁以上占3.7%[8]。其次,“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满足中青年的各种体育需求。如“工具+社群+电商”模式及O2O商业模式等。此外,由互联网引发的运动社交已是社会生活的热点,是工薪阶层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之一。因而,体育消费的互联网化促进了体育参与主体的均衡化发展。
“互联网+”提升了居民体育参与意识。体育参与意识指个体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运动或体育相关的事件,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情感、意识等诸方面的总和,主要受体育情感体验和体育价值认识两个因素影响。“互联网+”计划实质是一种新技术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人的现代化,互联网与体育的结合更促进了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文化已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体育”的实操层面为居民体育情感体验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一,提供记录和指导,由传统的人工到现在的数字化;其二,打破场地限制,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体育相关信息的不对等;其三,社交化,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建立用户相互交流的运动社区,以增加运动乐趣,相互交流心得、相互督促等。另一方面,“互联网+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居民接收各种信息方便快捷,加之“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化驱动,以其独有的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信息生产、信息传播和信息存储的模式,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因而,各种体育知识、信息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有效的传播,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进而提升其体育参与意识。
2.2 “互联网+”对居民体育参与条件的影响
“互联网+”使居民体育参与条件软件化。“互联网+”所带来的环境特征是智能化和便捷化。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指出,要确定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实质,不可能在其自身进行,必须在其自身以外的与之相关的更大系统中寻找[9]。换言之,“互联网+”时代体育参与条件由硬件向软件化转型,不但是因为体育行业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的变迁、智慧城市的逐步建立和普及。智能场馆的建设、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智能管理等,使通信技术和智能产品等更贴近人们生活,群众也越来越依赖这些平台。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到位、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优化能有效保证人们积极且科学地参与体育。很多体育部门和社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发智能体育用品和体育场馆以及高科技赛事等,为现代化体育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居民更为直观和便捷地参与至现代体育的竞技和健身活动中。依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时间、地点和人物是运动参与者最关注的三大因素。而体育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匹配,形成了居民随时随地运动的场域氛围。物质环境的变迁使原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发生了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各种体育资源的集中且最优化分配,实现了物质环境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促成体育参与条件软件化的发展。
居民体育参与的物质条件进一步优化,影响其体育参与的消费条件也得以改善。首先,消费形式多样且优质。生产和消费是居民体育生活的两个方面,生产内容决定着消费形式。“互联网+体育”涉及体育领域的各个产业,形成了一系列的消费链,为居民体育参与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消费内容。如腾讯公司试图打造“体育+社交+支付+游戏”的腾讯体育生态;阿里体育集团发展贯穿赛事运营、版权、媒体、商业开发、票务等环节的产业生态;乐视体育意在打通具备“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四个指点的垂直生态链等。众多公司以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联通工具打造体育消费闭合生态圈,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且高质量的消费内容。与此同时,由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免费商业模式和O2O商业模式等,为居民体育消费降低门槛。免费商业模式以吸引大众注意力为基础,继而转化成流量,利用增值服务或延伸价值链获取盈利。前文所提及的腾讯体育生态圈便是此商业模式的最佳实例。此外很多APP的运营也是借助免费商业模式和O2O商业模式,为居民体育消费降低门槛,促进各个阶层的居民参与体育。因而,消费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消费门槛的降低,促进了更多居民参与体育。
2.3 “互联网+”对居民体育参与形式的影响
体育参与形式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和竞技运动的具体表现,也是“互联网+”作用于体育活动的实践行动。按照参与形式的内涵与外延,它包括体育参与的组织形式和行为习惯等。在过去,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单位等一直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以地缘、血缘或业缘予以结合,形成体育群体。而随着“互联网+”介入居民生活,网络社交成为居民体育参与的重要组织途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种拓宽社会关系以及新的交互性空间。网络社交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网络化,外在表现为各种社会化网络软件,如各运动项目的QQ群、微信群、社区平台的建立等。参与是网络社交最大的优势,只要网络覆盖的地方,网络社交都能把人们联系起来形成自组织体育群体,开展体育活动。在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体育为交往符号,体育参与群体不断延伸至周围辐射的、原本遥远的“陌生人”,即从“强联系人群”辐射到“弱关系人群 ”,亲朋好友不再是居民体育参与的唯一组织形式,而“网缘”也就是网络社交成为居民体育参与的重要组织途径。
也正是基于此,“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居民的体育行为习惯。习惯是人们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体育行为习惯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种体育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10]。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运动”常常影响着居民体育参与的兴趣,而“互联网+”背景下衍生的智能运动设备从外部环境“强制”规范着居民的体育行为习惯,促进居民科学参与体育运动。可穿戴设备为居民体育活动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随时记录携带者身体活动的各种数据,并能基于此展开数据分析,提供相应的运动处方,同时提醒居民体育运动的参与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等;而智能器材担任居民的“体育教练”。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涉及体育产业,研发了众多智能器材,它们能分析体育参与者运动时的各种数据,如智能篮球能记录运球速度、控球能力以及投篮角度等,智能网球拍能记录挥拍力度、击球点及击球速度等,运动者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动作以更好地提高运动技能。居民利用“互联网+体育”产业下的一系列硬件和软件设施,逐渐促进自身的体育行为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提升了体育生活品质。
3 “互联网+”时代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引导路径
奥格本“文化滞后”的观点指出,社会中采纳物质文化和技术新成果的速度十分迅速,但非物质文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文化模式更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因此,要实现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化”,应与社会条件相匹配,需从相应的方面给予引导。结合实际情况,应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3.1 建立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居民体育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推行的“互联网+”计划中有提出,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互联网+体育”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在“互联网+”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已率先建立互联网体育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运作机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体育公共服务。在建设体育公共设施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众筹和众包的方式满足居民体育生活的各项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这里,众筹是指以体育政府部门为发起人,借助网络平台依靠群众力量募集资金。众包指本由体育相关部门执行的具体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做产品的开发需求调研,以居民的真实体验为出发点建设体育公共设施。在运营体育公共设施方面,体育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成都的“体质健康全程约”、重庆的“互联网+体育”生活云平台以及湖北的“去运动”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整合已有的社会体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统筹、协调、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和高效,简化各项公共服务流程,为健身创造有利环境。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实用性平台将体育赛事信息、体育场地需求和体育产业信息等进行融合,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体育生活。通过场馆运营管理和购买公共服务采集各地体育场馆信息,方便居民随时就近预定场馆进行健身活动。综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并且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换,应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完善并广泛推广。
3.2 促进“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发展
构建新时代的居民体育生活方式是一项涉及人群广泛、地域广阔、部门众多、内容丰富以及持续时间长久的系统工程。构建符合居民体育需求的生活模式,完善居民体育生活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居民生活转型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构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能够保障社会主体的协同发展,而“三位一体”模式囊括居民体育生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体育部门、社会企业以及个人,三者在体系中相互作用实现“1+1+1>3”的功能。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互联网+社会企业”“互联网+体育部门”和“互联网+个人”的三方位一体化发展,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整合,全面为居民生活提供有效服务。政府部门通过顶层设计等颁布相关体育政策并实施各项措施,为“互联网+体育”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互联网+体育部门”为居民体育生活提供公共服务和相关体育事业的监管。尤其随着智慧政府的建立,应在其系统中构建体育生活窗口为居民提供服务,并通过此途径对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进行统计以便监管且及时改善。“互联网+社会企业”主要指互联网与传统体育行业的结合,它们以新的生产方式为居民提供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体育用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逐步实现体育用品智能化发展,一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接受精准营销,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店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新兴体育公司,充分借助政策红利以及已有的技术环境为群众提供各种体育产品 。“互联网+个人”则是居民依托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使用或享受体育部门和社会企业提供的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预订场地、观看直播、体育社交、购买体育产品等,居民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简便快捷地实现。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者互惠互利,多方位切入居民体育生活,为其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推进格局
在通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初步构建、借助“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互联网+”时代居民体育生活引导路径后,应依靠互联网文化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推进格局。互联网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互联网文化的有效传播有助于居民体育生活适应新的发展。文化需要传播和发展,互联网文化亦如此,需要依赖文化传播促使居民适应并习惯“互联网+”时代的体育生活方式。对此,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网络一体化格局,使居民在互联网文化场域中逐渐适应新的体育生活方式。首先,家庭体育是培养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起点。将互联网体育平台以及“客厅体育”等引入家庭体育,以丰富家庭体育参与形式,满足家庭成员不同的体育兴趣,方便其参与体育运动。其次,学校体育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适当的课程设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基础。具体的,学校体育可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平台,通过体质测试、数据分析、生成运动报告、编写运动处方、体育课程引导以及线上反馈模式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最后,社区体育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之外的、另一项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域,是前两者体育活动的延伸。以社区为单位基于“互联网+体育”各项技术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并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社区体育交流平台,为自组织体育群体提供途径,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引导居民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总之,以文化为载体推进“家庭-学校-社区”模式构建居民体育生活是“互联网+”时代市民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居民体育生活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促进全民健身、丰富居民精神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在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社会转型对构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社会变迁过程中,居民体育生活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变化,对其参与主体、参与条件以及参与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带来了构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命题。基于此,在社会变迁的语境下,建立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发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是“互联网+”时代引导居民体育生活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建设.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伦关系解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42.
[2]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4.
[3]杨振海,张永光,秦卫东,等.数字时代的中国企业数据化管理[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5): 1-9.
[4]戴维·波普诺.我们身边的世界——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9.
[5]刘志敏,丁振峰,程丽华.我国农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9(5).
[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1.
[7]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中国经济新引擎研究报告[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34771.html
[8]吕树庭.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1-3.
[9]郑家鲲.健康省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以上海市中小学生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