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发起脱贫总攻

2016-07-27王家华

中外书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易地小康社会贫困人口

王家华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

2015年12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2015年之后的脱贫工作做出了明确安排,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是“两个确保”。“两不愁” 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保障”,就是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两个确保”,就是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总的来说,就是要锁定目前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分类完成“五个” 一批脱贫任务。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一批

简称“产业脱贫”,是指立足贫困地区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就地脱贫。产业脱贫是脱贫的首选路径,也是主要手段。脱贫致富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只能是空喊口号。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一定要增强“造血” 功能和本领,发展产业获取稳定收入,真正达到“治穷根” 的目的。

在农业部召开的2015年扶贫开发及援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明了产业扶贫的具体目标, “我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3000万人口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扶贫的任务是带动30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脱贫,一是要选准产业。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产业选择要基于对本地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等主客观条件的把握,选择带动面广的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对贫困地区各种资源现状的专业的市场调查,结合生产供给端和市场消费端的全面考虑,找到适合本地扶贫开发的产业,按下脱贫快进键。另外,对于引进的扶贫项目,也要综合考核是否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 的扶贫项目。二是要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是产业扶贫的核心。产业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实现途径,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和单一产品的开发上,必须用能够联结各类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种类,以及延伸生产链、产品链的方式来实现产业开发建设。贫困地区产业化建设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生产方式,不能停留在产品的初加工和初级产品的开发上,而应该扩大产业的联结能力,提高产业价值水平,衍生产业的综合开发效应。这对更广泛地提高贫困地区产业脱贫能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打造持久的脱贫致富机制极为重要。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简称“教育脱贫”,是指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现一部分人口脱贫。实施教育扶贫脱贫是促进人力资源发展和新时期国家开发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也是中央明确的扶贫脱贫开发十项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防止贫困的代际传播,只能通过教育。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劳动者脱贫致富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以及提高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程度。

教育脱贫,要求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到2020年,教育扶贫工程要让每个贫困家庭都能从中受益,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贫困地区劳动力获取更多实用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

简称“易地扶贫搬迁”,是指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2015年《“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五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地方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 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即通过易地搬迁完成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系统工程,要认真调查研究,制定搬迁安置具体方法,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要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以安置区为基本规划单元,统筹安排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内容。

二要优先安排贫困村和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人口,严格执行中央补助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规定,不能让群众因搬迁负债、因搬迁影响脱贫。

三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安置方式,可集中安置、插花式分散安置及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自行安置,让搬迁群众有选择权,不搞强迫命令。

四是资金要专项用于搬迁住房和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统筹用好贫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政策,确保到2020年实现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小康社会水平。

结合生态保护治理受益一批

简称“生态保护脱贫”,是指通过保护和恢复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转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束贫困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兼顾生态改善和脱贫战略目标。具体是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护林员,让那些搬不走又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就地转化为工人,领取工资,帮助一部分贫困人口实现就地脱贫。

生态保护脱贫,是中国突破脱贫瓶颈的必然选择。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低下,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缓解贫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在生态脆弱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没有明显提升之前,以减轻贫困为目的促进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手段,都将是无源之水,没有稳定的基础。

生态保护脱贫,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脆弱区脱贫与发展的基础。一是充分利用生态脆弱区特色物产和景观资源。依托这些特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区域就业,且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吸引外来投资。二是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贫困人口是生态恶化的直接受害者,他们更希望从生态的持续改善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发展的能力。生态保护脱贫,还要采取一切措施调动当地贫困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让保护生态成为贫困地区的责任。

实行政策兜底保障一批

简称“兜底脱贫”,是指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政策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帮助这部分人群脱贫。脱贫致富不可能“一刀切”,对于的确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用完备的社会保障政策来兜底。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了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的规模:“到2020年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要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兜底脱贫,是给无力脱贫者“输血”,通过落实各项兜底政策,以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举措织密补牢“民生保障网”,以精准救助助推精准扶贫。

“低保兜底” 是扶贫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必须立足“兜底” 保基本,在“低保兜底” 扶贫上狠下工夫,做到及时、应兜尽兜、兜住兜牢,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方面要针对医疗救助类贫困群众,分“正在治疗” 和“因病负债” 两类情况给予救助,从减少医疗费用和解决因病导致家庭收入降低两方面用力,让生病者看得起病,让因病负债者减轻负担,着力从机制上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另一方面则要针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制度兜底类贫困群众,按照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 的要求,予以兜底扶贫。

猜你喜欢

易地小康社会贫困人口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