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思想和专业课教学设计
2016-07-27韩素敏郑征
韩素敏+郑征
[摘 要]建构主义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后,可以得出新的领悟,即要将建构主义贯彻于专业课教学的教学设计中。更新教育理念,对建构主义领会贯通是教师的学习常态;学习环境设计的教师教学的重点;项目教学法是加强建构过程的重要途径;过程考核设计是保证改革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情境;创新;项目教学;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11-03
把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建构主义,早由认知发展领域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经多位研究者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Vogotsgy)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近发展区”理论。[1] [2] [3] [4] [5]
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文化背景、心理结构,所处的情景,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互动性。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起来,对于推动教育革命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在面对极富个性和活力的教学对象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专业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笔者现分析学习的要素和过程,研究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剖析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大学中专业课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措施。
一、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参透与领悟
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课堂学习、专业培训等所有的社会活动中都伴随着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不能被局限于学校等专门机构。但是学习这一概念经常被误解: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接受,被认为是学习;自己看书、自己琢磨、自己学会一种本领,则被称为自习。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任何时空下,人类都在进行学习过程。而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可以用图1来概括。新信息要在学习者的已有经验、文化背景、心理结构中进行思维加工,该过程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而且一定是在协作和会话中进行的。结果,一方面形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从而形成新知识结构和新的经验,即同化和顺应。分析研读建构主义理论,笔者有以下领悟:
第一,知识不是别人可以给的,而必须是自己内心在已有知识结构和外界环境(包括人和物)相互作用而进行同化和重构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课堂上不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灌不入、填不进。教师应该在有广博知识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考虑学生现在是什么知识层次,如何思考问题,学习这一新知识时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即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大纲所规定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讲授清晰等。
第二,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教师、学生都是协作者,在良性的相互协作、评价互动中能够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应该形成学生与学生相互协作、学生与教师相互协作、学生和学生相互评价、学生和教师相互评价的局面,而不应该是教师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讲,学生却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第三,在学习环境四要素中,情景创设是前提,意义建构是目标,协作和会话是重要的实现过程。虽然学习者已有先验知识、背景基础,但是这种基础往往与新事物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所以情景创设是否科学、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把学习者引导到一条有效的意义建构的途径上来,而且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甚至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发散式思维过程。
第四,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下能够加速。在四要素中没有提到教师,似乎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的事情,和教师没有关系。事实上,专门学习的课堂更应该挖掘四要素蕴含的深意,加速意义建构过程。自然的学习环境对于生活常识的学习可能是足够的,但是对于大学中的专业知识来说,这种环境非常贫乏、平面,无法给学生造成身心共鸣和切实的情感体验。学习者也不知道自己与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究竟是什么,不清楚怎样的合作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所以,每一知识的学习情境以何种方式体现,相关内容怎样关联掌握,如何考核都应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的重要工作。只有提供了接近真实而又有限难度的情景,配以科学的考核,学习的建构过程才能加速,而且可能会激发创新性学习和外延式学习。
二、专业课教学设计
在初步具有相应的通识教育基础,并了解专业概况的前提下,专业教育重点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领域,培养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育应该引导、加速建构知识的过程。尤其专业课教育与实际连接紧密,能够从中抽象、提炼出简单的功能情景与理论融合,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上切实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人数的限制、硬件环境的制约、教师教育理念的局限、考试方式的困扰等,使得专业课教学与基础教学形式和内容差别不大,导致学生精神疲劳,对专业课学习失去了兴趣。
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个性鲜明,追求新鲜事物,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追求成功,追求幸福,但又不愿付出,缺乏毅力。所以对于专业课教学,一定要改变其与基础课教学的“无差别型”、不考虑学生认知主体的“非协调型”、对课程均采用同一笔试方式的“非均衡性”等特点,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贯彻建构主义,使课堂、实践环节更加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规律。
(一)更新教育理念,对建构主义领会贯通是教师的学习常态
高校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专业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广阔的人文情怀外,还需要相当广博的教育理论、学习认知理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角色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应该积极系统地学习、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学习环境等知识全面武装自己,并且吸收消化、同化顺应,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比如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从中心走向主导、从支配转向引导、从讲授过渡至创设情境、从讲台走入学生之中。
(二)学习环境设计的教师教学的重点
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设,真实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体验经历,使学习者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加快自身知识的建构。专业课情境创设常有以下几种:
1.自然场景
即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回归社会中,从现实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某些原理性内容、自然物理现象,或者常用的大型设备,如提升系统、输电系统、变配电设备、家用电器等熟悉的设备、装置,都可以作为生活情境。
2.实物演示场景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可采用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也可由教师自己精心制作,当然也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体会直观,而且能激发学生自己设计的斗志。
3.仿真动画场景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连续的图画即动画再现课程情境,实际上就是把理论知识形象化。专业知识中很多的内容是工程实际的抽象,所以可以用一些仿真软件搭接模块,并仿真验证,直观显示结果,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立体化、形象化。
4.虚拟场景
学习环境创设中,教师要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学习者描绘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经验、一个吸引人的类比。这个场景里面包含所要引入的知识概念和相关理论。通过虚拟场景,激起学生共鸣,使其能够从主观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建构的乐趣。
(三)项目教学法是加强建构过程的重要途径
根据不同专业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内容将其设计为项目。项目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根据教学的要求和不同阶段设计相应内容的项目;②结合实验将某些项目整合开发为综合性的小项目,或用仿真软件实现;③源于某些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或具体任务;④源于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项目本身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项目的执行过程应包含项目计划、项目分工、项目实施和项目汇报的基本四步,而这四步恰好是建构主义四要素之二和三(如图1)。其一应该为项目创设,那么项目创设应该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学生知识背景、知识体系来精心构思。项目教学法不仅是建构主义的具体实施,而且更加能够发挥当代大学生独立、创新、不服输的特点,同时又加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交流能力。[6] [7]
(四)过程考核设计是保证改革的重要保证
无论是传统理论教学还是当今备受推崇的探究式教学、项目教学,如果不能以科学、严谨和公平的考核来收尾的话,那么学生所有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也就是说,考核方式和内容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指挥棒,是保证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其设想效果的坚强保障。
要贯彻建构主义于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领会教学理念,并且能够运用恰当,能够把专业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应用多媒体手段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够创设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但是考核要想体现建构主义,应改变传统单一、终结式的考试为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比如项目考核等内容必须在教学进程中分阶段、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同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比如某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4个项目(图2),分别为仿真项目、工程项目、实验设计、研究报告,课程教学12周,则项目考核应分散于课程中进行并且占相应的比例。不再考虑传统的考勤和书写作业,项目成绩为本组成员总体成绩,闭卷考试占的比例与以往项目相比也有所降低。
三、结语
建构主义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这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不谋而合。在社会一直忧心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教学改革出现困境时,将建构主义学习贯彻于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恰似久旱逢甘霖。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毕竟改革还是非常艰难的,一是教师中许多人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更没有参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任何知识在没有熟练的时候就谈应用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能起到应有效果的,所以建议在高校中加强教师对建构主义等先进理论的学习。二是目前高校的现状可能是制约因素。目前,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大班上课、教师任务繁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综上所述,创设情境、项目教学、过程考核有可能使教师工作量数倍增长,导致改革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所以全面改革还必须争取政策支持。不过,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武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条件下贯彻建构主义也能收获不错的成果。笔者就是按照这种思想来进行改革的,所幸收效不错,希望更多的教师也能行动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1] Driver,R.Theory into Practice: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A].In P.Fensham (ed.).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C].London:Falmer Press,1998.
[2] 余先伦,程伟,赵威威.建构主义研究型学习反思模型的构建——以信息专业理论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59-161.
[3] 常宏.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的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81-182.
[4] 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5]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韩素敏,艾永乐.分层互联——同心互联、项目驱动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54.
[7] 童相海,顾健.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156-15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