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
2016-07-27杨毕纯李新新
杨毕纯+李新新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影片《聚焦》,以美国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找出事实真相而历经艰难的过程。该片上映后在美国本土大受好评,并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该片获奖的原因,除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案件的触目惊心,其叙述风格也极为巧妙。该片以朴素的叙事结构详细描写媒体记者的工作,同时精彩的群像描写突出了人物和主题,而隐忍的戏剧矛盾使故事看起来平凡而真实。在这样的叙述风格下,观众跟随角色的步伐窥探事件真相,与角色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观众也能充分感受到影片所体现的人性批判。
一、 影片《聚焦》的叙述风格分析
《聚焦》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2000年前后,《波士顿环球报》旗下的聚焦报道小组启动了针对天主教教会纵容包庇波士顿教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现象的调查,从2002年1月6日的第一篇报道开始到当年12月14日的最后一篇,聚焦小组撰写了600多篇相关稿件。报道引起了巨大轰动,天主教波士顿教区200多名神职人员遭到公开指控,随后红衣主教辞职,相关神职人员入狱。之后,世界各地也相继曝出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案例。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因这组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贡献”奖。[1]
现实主义电影历来用分解法和纪实法创造艺术形象。与反映生活中异常性现象的分解法不同,纪实法侧重于反映生活中的平常性现象,重视自然美,崇尚质朴自然的风格。[2]《聚焦》通过朴素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环境刻画、精彩的人物群像以及隐忍的戏剧冲突,以纪实性的叙述风格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聚焦小组的工作状态和案件的调查情况,使影片与观众完成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
(一)朴素的叙事结构
《聚焦》的故事原型中,犯下罪孽的神职人员和受害者是当仁不让的中心人物,但影片在讲述故事时并未花大量笔墨重演神职人员的罪行或将受害者的伤痕撕开给观众看,也并未使用过多技巧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选择另辟蹊径,以一种朴素的叙事结构重塑这个故事。
影片以老员工离职为开场,以新上任的主编马蒂提出延续调查一则专栏的报道为引子,聚焦小组开始着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小组成员们发现有证据表明曾亵渎过儿童的神父数量并不仅仅是当初调查的13人,最后发现仅在波士顿涉案神父数量竟高达87名。在调查的过程中,聚焦小组不仅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同时发现当年参与调解工作的律师、甚至是整个教会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聚焦小组顶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撰写了专题文章,揭露神父的罪行。文章刊登后,随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聚焦小组也接到了来自观众的反馈。在一片繁忙的电话接听声中,影片戛然而止。
由上观之,《聚焦》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片的结构就是平面而单调的。该片将镜头下的主角锁定为媒体人,因此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围绕这群媒体人展开。观众借助镜头跟随媒体人的脚步搜集简报资料,探访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同时也面对周遭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平铺直叙的剧情安排使观众与媒体人一同渐渐接近事件的真相和罪恶的核心,而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调查真相使媒体人不断继续深入挖掘。可以说《聚焦》采取的是因果式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在该结构的作用下,媒体人发现的真相成为其继续调查、影片继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观众也能获得一种直接而真实的观影体验,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精彩的人物群像
群像式电影的特点是,在一部电影当中,每一位演员扮演的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被给予了充分的戏份,最终是由诸多各具特色的表演者共同组成一个多线程、全景式的风情画。[3]
影片《聚焦》中描写了媒体人、律师、牧师、法官等不同职业的社会人物,而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电影对媒体人的群戏描写。聚焦小组组长罗比是统领聚焦小组其他三人的小头目,负责引领和分配任务;迈克是调查员,对新闻和热点极为敏锐,同时对事情线索穷追不舍;马特主要负责资料收集整理以及撰稿;小组中唯一一位女性萨沙主要负责采访工作。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便是随着小组成员分工调查一步步展开的:罗比下达命令,迈克采访曾参与维权的律师米切尔,马特寻找曾经刊登过的关于案件的剪报;同时罗比和萨沙一同采访曾作为代理受害者的律师埃里克。在阅读剪报的过程中,萨沙发现了关于另一名受害者菲尔的报道;马特发现一名神父曾在费城犯案,调到波士顿后再次犯案,又被调走。萨沙将菲尔请到办公室座谈,得知在波士顿就有13名神父涉案。萨沙通过受害者组织找到了受害者乔,通过乔和马特找到的信息,小组成员发现代理受害者的律师埃里克存在私下和解案件的行为。同时根据记录,小组成员推断,仅在波士顿就有87名涉案神父。为了核实这一数据,小组成员继续分头工作,最后终于收集了充分的证据材料,撰写出了专栏报道。
不难发现,影片中所描述的媒体人性格各异,组长罗比冷静沉着,迈克果敢热情,马特踏实细心,萨沙亲切端庄;并且片中他们每个人的戏份都同等重要。因为性格的迥异他们在片中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引导他们去挖掘至关重要的证据,汇聚到一起便构成了他们想要寻找的事实真相。而其他人物,如帮助参与维权的律师米切尔,代理受害者律师埃里克,受害者代表乔和菲尔,以及已退休的前上司等等,均各有特点,他们与媒体人产生的情节上的纽带,共同构成了波士顿社会的全景图。
综上所述,《聚焦》这部影片采用连续式蒙太奇的手法,以单一的情节目标——即调查神父犯罪的真相为主要内容,通过精彩的人物群像来完成叙事,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叙事情节中这些人物的魅力,也更加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三)隐忍的戏剧矛盾
所谓戏剧矛盾,就是指社会生活的矛盾斗争在电影或戏剧中的特殊反映。因为电影的戏剧矛盾所要展示的现实社会关系正是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充满了矛盾斗争。因此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影要反映现实的真实,即要揭示现实的社会矛盾。[4]许多影片尝试通过激烈的戏剧矛盾来烘托主题,如同为真实故事改编、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间谍之桥》,以史诗般的表达方式,让观众领略到时代背景下一个男人肩上的责任和义务。而《聚焦》采取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片中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人产生过戏剧矛盾,但影片在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极为隐忍的处理方式。该片的主要矛盾要数聚焦小组与教会的神职人员以及曾涉案的律师之间的矛盾。由于参与调查并揭露神职人员的罪行,聚焦小组屡次受到威胁和阻挠。但影片中并没有表现神职人员对聚焦小组成员的口头上和行为上的攻击,而更多的是在描写聚焦小组在调查时的工作过程,比如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大清早在法院门口等待材料等。影片通过描写“媒体人兢兢业业的调查画面”来代替观众极易猜到的“媒体人对教会”这种现实的主要矛盾,以非冲突性形式去反映冲突性内容,既增强了悬念又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该片的次要矛盾主要体现在单个角色之间。对此的处理,影片同样采取的是隐忍的方式。举萨沙和奶奶的矛盾为例。诸多细节可以看出,萨沙的奶奶是虔诚的信徒,每周都会去教堂。片中有三处描写了萨沙与祖母的互动,一处是刚接到任务后两人关于教堂的对话;一处是聚焦小组开始调查后,萨沙和奶奶去教堂听神父做演讲;最后一处是文章见报后,奶奶严肃地看着报纸,萨沙忧虑地看着奶奶。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亲密转为疏离,最后奶奶不得不面对报纸对自己一直信仰的神职人员和教堂的控诉,而这一切控诉又是自己的孙女调查得来的。片中奶奶并没有对萨沙大发雷霆,反而轻声对萨沙说,“能给我倒杯水吗?”情节上的这一微妙处理方式将萨沙和奶奶之间的矛盾以隐忍的方式呈现。两人之间存在着信仰上的矛盾,这一矛盾本应是一触即发的,但影片将这一矛盾完全淡化,以稀松平常的日常行为取代了本可能爆发的强烈的戏剧冲突。通过隐忍的处理方式,影片自然又不失生动地反映了片中的戏剧矛盾,以平凡的笔触写出了不平凡的故事,既淡雅深沉又耐人寻味。
二、《聚焦》叙述风格下展现的人性批判
《聚焦》这部影片,通过借媒体人之手调查一件陈年旧案,揭开了令人们瞠目结舌的事实。在调查过程中,观众看到了神职人员的道德沦丧,看到了社会各界的包庇、沉默以及媒体人的扪心自问。
(一)神职人员的道德沦丧
神职人员的道德沦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为神职人员代表的神父。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天主教,其信徒最多,历史最悠久,遍及全世界。一直以来,天主教都存在于西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在某一时期甚至是一辈子的信仰。天主教号召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受的苦难忍耐、顺从,多祈祷,依靠天主三圣的帮助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在《聚焦》中,无处不体现了天主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浸润和影响:罗比提到基本上当地所有人都来自天主教家庭;萨沙的奶奶每周都要去教堂三次;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红衣主教率领天主教会在电视上发表演讲抚慰人心。而作为教义的布道者,神父在官职上是教堂的负责人,但在普通民众的心里,他们是自己所信奉的天主教的化身,能给自己带来希望。可是随着聚焦小组的调查,观众们发现,性侵儿童的事件居然屡屡在神父身上上演,而且他们专挑家庭遭遇变故的儿童下手。聚焦小组的调查似乎是一记重拳,打碎了人们心目中神父的完美形象。
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神父领导层的红衣主教。在影片的后半段,又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被揭露了。迈克获得了封尘已久的档案资料,发现作为神职人员领导层的红衣主教早就知道神父性侵儿童的案例,但他选择视而不见,以“病假”的名义将涉案神父调往另一个地方。而在报社打算采访主教的时候,主教选择对此事不发表任何评论。红衣主教的这种包庇纵容的行径已然可以撰写出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了,但聚焦小组并没有停止调查,因为正如主编马蒂所要求的,“我们要对付的是(教会)这个体系。”影片借媒体人之手猛烈地打击了教会体系,撕掉了神职人员的伪善面纱,将他们的罪行曝光于世人面前。
(二)社会各界的包庇沉默
《聚焦》中媒体人曝光了神职人员曾犯下的罪行,同时在许多细节中也让观众意识到,罪行直到现在才得以曝光的原因,不仅仅只是神职人员互相隐瞒,更重要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包庇和沉默。
影片以深夜波士顿一所警察局里的调停为开端。神父盖根因性侵儿童被扣留在警察局,而在主教和助理检察官等人的帮助下,盖根竟平安无事地离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年轻警员与年长警员的对话。年轻警员说:“等传讯的时候就很难向报社保密了。”年长警员轻蔑地答复道:“传什么讯?”短短三分钟的开篇只用几句台词便向观众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波士顿,天主教与执法人员是互为一体的,而且可以看出前者的权力是高于后者的。在聚焦小组开始调查时发现这种事件早已存在,可为什么没有人举报呢?一位母亲对马特说:“我们面临很多压力,不得不沉默,但(这些压力)不只是教会,还有我的朋友们,还有其他的教区居民。”萨沙也从一位黑人警察口中得知,“警察局长知道(真相),所有人都知道,但没有人会去指控一个神父”。而当聚焦小组把涉案人数定为将近90人时,连编辑都吃了一惊,他认为涉案人数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人知道。其实,通过之前的调查观众们会发现,所有人都知道,但都选择秘而不宣。整个体系的腐败以及罪恶的滋生,都源自于社会的包庇和沉默。
(三)媒体人的扪心自问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媒体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体的作用不仅在于服务人民日常生活,报道时事热点,更重要的是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特别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在《聚焦》这部影片中,媒体人揭露了教会想要隐瞒的丑恶真相,曝光了神父的罪行,有力地抨击了教会体制,但影片并没有将媒体人完全正义化或英雄主义化,而是在他们调查的过程中,令他们反思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聚焦小组找到受害者组织的负责人菲尔时,菲尔声称自己在五年前曾经将他所拥有的关于神父罪行的一切证据寄到了《波士顿环球报》,但得到的答复是“不感兴趣”,之后便杳无音讯;而曾经在神父和受害者之间负责调停的律师埃里克,也在遭到罗比和萨沙逼问后告诉他们,自己曾在几年前向《波士顿环球报》寄过一份神父的名单,但随后便石沉大海了。可以看到,《波士顿环球报》曾有两次深入调查案件、曝光神父罪行的机会,但都被忽略掉了。在登文前的最后一次讨论会中,罗比向众人坦白了这一事实,也告诉现在与他并肩调查的聚焦成员们:当年就是他接手的,但之后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在成员们惊异的目光中,罗比缓缓低下了头。罗比的坦白既是对自己曾经忽略案件的反思,也是对自己职业使命的警醒。
《聚焦》源于真实故事,以冷静真实的叙述风格揭露社会黑暗面,令观众重新审视被忽略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正如主编马蒂在开会时说的那样:“有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大多时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的,突然间灯亮之后,每个人多少都要面对些责难。”这便是影片《聚焦》的主题,也是对《聚焦》这个片名的最佳阐释。
参考文献:
[1]新华网.2003普利策新闻奖新鲜出炉,丑闻“充斥”普利策[EB/OL].(2003-04-09)[2016-03-0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4/09/content_822162.htm.
[2]罗慧生.纪实性电影美学的基本特征[J].文艺研究,1984(4):123-133.
[3]林雪.蒙太奇式的叙事策略——浅析群像电影中的叙事结构[J].东方艺术,2012(24):116-119.
[4]余倩.电影应当反映社会矛盾——关于戏剧冲突和电影语言[J].电影艺术,1980(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