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避事平生耻
2016-07-27史世海
□史世海
为官避事平生耻
□史世海
春秋时期,鲁国的臧文仲历事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肩负斡旋之重任,是鲁国历史上的功臣。《国语·鲁语》中记载的“臧文仲如齐告籴”故事,展现了他勇于任事履责的精神。
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身为大夫的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这本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这本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国君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要求购买粮食呢?”
庄公问:“派谁前去呢?”
臧文仲回答:“国家遇到饥荒时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请派臣去齐国。”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前往齐国。
当时,臧文仲的侍从很不理解:“国君没有指派你,你却主动要求去,这不是自己挑选难事去干吗?”
臧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担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勇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如果我不去齐国,就是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却懒于理事,不是为官者应该做的。”
臧文仲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换取粮食,并以百姓苦难为先:“天灾流行,殃及敝国,百姓生命受到威胁。吾国上下以先君宝器,请求交换贵国积余的陈粮。这既可减轻贵国管粮人的负担,也可解救敝国的饥荒,使我们能担当向王室朝贡的职守。”
齐国有感于臧文仲的说辞和诚意,把粮食借给了鲁国,并退还了宝器。
曾国藩的《治心经》中《诚心篇》说道:“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他把为官“避事”而不积极干事,“躲事”而不认真做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视为最大的耻辱。臧文仲“急病而让夷,当事不避难”,既不避事,又体现了担当。
古人说:“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让党员干部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凡事立在先、挺在前,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化作一剂“兴奋剂”,增强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干部要把事干好,除了要拿出“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的态度,摒弃“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弊病外,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用行动落实好关乎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做到凡事“慎微”。“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拿着“放大镜”干事,既不疏忽该做的“细枝”,又不触碰不该犯的“末节”,将作风正派、锐意进取当作干部“标配”,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越轨。
[编辑:李长文电子信箱:lcwnews@163.com]
不紧不慢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