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足球: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路径

2016-07-27李永平

关键词:校园足球身体素质大学生

靖 桥, 张 春, 李永平

(河北科技大学 体育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校园足球: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路径

靖桥,张春,李永平

(河北科技大学 体育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050018)

摘要: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背景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的校园足球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足球运动在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中锻炼身体的全面性、提升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塑造健全向上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校园足球运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抓手,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运动氛围,加大足球专业在课程设定中的比重,建立健全高校基层足球联赛机制以及加强师资建设与硬件保障等措施,进而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为学校体育改革探索新路径,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厚植土壤。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校园足球

参与足球运动是大学生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剧烈竞争中经历艰辛挫折、磨炼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在胜败得失中尊重守则、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精神,能强化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观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习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足球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希望足球运动能够成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15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明确将足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载体。基于此背景,大力开展校园足球,可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我国某高校大学生部分体测数据为例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改革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与创新体育教学之模式,激发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使高校体育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目前的普通高校均开设有门类齐全的体育项目,项目涵盖了竞技体育和传统体育。在“三自主”的原则下,学生可以做到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上课教师、上课时间。学校的体育资源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场地器材、师资水平在国家教学水平评估的促进下快速发展。有关数据显示,高校体育教学师资水平,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了41.1%,教授授课率达到10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被调查教师的40%,为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被调查的上述高校的数据显示,场地面积生均占有率都大大超过优秀标准3平方米,达到5平米以上,为广大师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1]

然而《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此项调研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绩等考察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组的学生除柔韧素质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2]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 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近90%。[3]基于某高校近5年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数据进行分析也可得知,大学生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以耐力素质以及肌肉力量素质较为突出,近五年的下降幅度在5%~7%之间,如:男生单杠完成次数由2010年的7.2个下降为2012年的6.9个,男生长跑成绩由2010年的平均4分21秒下降为2012年的4分25秒。(具体数值见表1)体测数据还显示,大学期间四年,呈现大一到大四素质成绩逐年下降的趋势,如,女生800米跑平均成绩由大学一年级的4分21秒到大学四年级的4分29秒。其他素质成绩也有明显的下降(见表2)。

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表2 某高校大学生1~4年级部分体测数据对比

(一)高校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化

2002年国家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和心理疾病,还包括充满活力、拥有强大的运动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是形态、机能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反映,它包括速度、力量、弹跳、灵敏、协调、柔韧、耐力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爬、负重等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忽略了体育教学内涵最本质的精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高校开设的许多体育项目重点迎合学生的参与兴趣,重技能、轻体能的理念导致教学过程中身体素质练习比重不足,从而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避重就轻”思想有待转变

对某高校大学生体育选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喜爱室内项目以及小运动量的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小运动量、低体能化、室内的运动项目十分受宠,学生选课名额一票难求。而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例如田径、足球等正面临无人选的尴尬境地,选课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别无选择的前提下才会选择足球、田径等项目(如图1所示)。从我们的调研看,身体素质机能无法达到这些项目的要求是主要原因。而现在高校执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效果并不明显,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不能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很多学生会在进行体质测试前一两周进行短时期的体育锻炼,主要目的是想顺利通过体质测试,并非出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更多的同学不会主动走进操场进行锻炼,从而造成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不断下降。

图1 某高校学生喜爱运动项目调查

爆发力、力量、耐力等代表一个人的运动能力,是身体素质好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爆发力不但要求有快速的神经传导功能,更要求有优质的肌肉质量即有丰富的肌纤维,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疲软肌肉,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爆发力。持久的耐力则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强壮的标志,意味着人体心肺功能较好。这些运动能力下降可能会导致人体各系统功能的下降,使大学生将来没有足够的体力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压力,甚至关系到未来我国人口的总体身体素质。[4]因此,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刻不容缓,高校目前虽然拥有众多的健身项目与健身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之路还任重道远。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成为当前重要而又紧迫的一项课题。

二、 足球运动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独特作用

FIFA《足球与健康》杂志曾撰文:足球运动是最好的健康“守护者”;“世界心脏研究基金会”研究显示,经常参加足球运动,能明显降低中风、高血压等发生的概率。西班牙的GIL S.M教授研究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效果得出结论,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在身高体重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青少年。[5]经常参与足球运动对于日渐降低的大学生耐力素质以及肌肉力量水平的现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于其他运动,足球运动对于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一)锻炼身体的全面性

足球运动是一项结合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综合体,运动的不同强度、动作速率、运动距离、间歇时间等构成了足球比赛的运动特征,运球突破、无球跑动、策应进攻等转换包涵了慢跑、加减速跑、折返跑、冲刺等运动形式,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运动员平均移动距离可以达到9 000米左右,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具有显著的锻炼效果。

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是评价大学生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当今的大学生偏瘦的豆芽菜体型与肥胖体型越来越多,而参与足球运动会消耗掉大量的卡路里,降低参与者的脂肪含量,增强机体的力量素质。有数据表明,参加足球比赛,每15分钟消耗掉的热量都不少于100 kc。有研究表明,经过32周足球课教学,对照实验组大学生呼吸机能与神经系统功能有显著性提高,由于足球运动是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呼吸运动能力,导致肺活量提升;而足球运动快速的攻防转换,直接锻炼了身体的反应能力,增强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实验还表明,从事32周足球训练后,参与者的握力水平、4×10 m折返跑等身体素质相对应试验前有显著增强。[6]

(二)全面提升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足球运动是11个场上队员全面运行的完整机体。一次有效的进攻与防守需要场上所有队员的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协作精神至关重要。经常参加足球运动,可以让参加者体验到这项激烈的运动带来的快乐,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足球运动的无穷魅力,在参与过程中了解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情感,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在高校全面推进足球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不单单是身体上的强壮和身体素质技能的提升,还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品格、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三)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在当今社会进程中,大学生处在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环境下,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的反应。伯格(Berger.1993)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研究发现,足球运动可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足球运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通过足球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足球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对抗、竞争、感受成功与失败考验以及彰显个性的场合和机会。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三、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足球改革上升为国家改革战略方针,旨在从国家层面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的校园足球运动,这一举措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政策框架与制度基础,开启了校园足球新阶段。因此,借着国家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东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足球为抓手,在高校校园全面开展足球运动,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大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使广大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发现乐趣,则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预期将为期不远。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运动氛围

高校应营造校园足球之氛围,通过讲坛、展板、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宣传校园足球开展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学生认识到参与足球运动小到强身健体,大到影响国家足球的重要意义。通过名人效应、球星效应引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与热爱,定期举行足球名人进校园的活动,打造校园足球的文化氛围,通过现代媒体,让学生了解参与足球的巨大收益,让大学生了解足球,会欣赏足球,继而喜欢上足球运动,形成浓厚的校园足球运动氛围。

(二)加大足球专业在课程设定中的比重,推广终身体育理念

作为高校体育专项选项当中的一员,如何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成为改革的重点。加大足球专选的分值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其他专选内容的分值是1,可以把足球选项设为1.5,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言,可以将足球运动的教学组织延伸到大学生的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当中,使终身体育理念得到真正的推广。同时,在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机制中引入足球特效,可以使广大学生更加关注足球,进而热爱足球,参与到足球运动当中。

(三)建立健全高校基层足球联赛机制,使每一位热爱关心足球的学生都能参与赛事并共享成果

目前高校的校园足球可供给大家交流的平台并不少。比如学校内部的足球联赛、高校之间的联赛等等,但是这些比赛往往成为少部分校园足球“精英”之间的比赛,广大的校园足球爱好者却很难找到这样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高校中设立以高校足球社团为基础的高校校园足球联盟,让每一个爱好足球运动的大学生能融入其中,定期参加各种赛事和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进而促进高校足球运动的健康茁壮成长,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培养坚强的后备力量。

(四)加强校园足球运动的师资建设和硬件保障

师资是保证足球运动开展效果的基础条件。调查显示,高校足球教师专业技术与从教经历存在短板,专业技术大都来源于体育专业专选学习,不具备专业执教或高水平运动员的资质,无法对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产生名人效应以及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足球水平。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尝试引入人才机制,招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补充到教学一线,通过师范院校有关教育能力的培养,实现运动员到教师的跨越转换,可以大大提升高校足球的技战术水平。[7]此外,由于足球需要较大的运动场地,高校应开源节流,加强足球运动场地的建设,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高校应大力推进5人制、7人制足球的开展,利用相对小的场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使大学生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强身健体,提升身体素质。

总之,大力开展校园足球,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条件改善,实现场地设施、资源条件的提升,推动集体类运动项目的开展,使体育课、课外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对学校体育改革具有创新示范意义,校园足球综合性强,探索形成的教学模式、训练机制、管理方式和竞赛体系等经验,可以为学校体育改革探索新路、提供借鉴、注入活力,形成崇尚运动、热爱锻炼的校园文化,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厚植土壤。

参考文献:

[1]靖桥.优化整合高校体育资源与提高教师身体健康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28.

[2]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2061573/n2761594/6848489.html,2015-08-19.

[3]张国.我国大学生越跑越慢[N]. 中国青年报,2012-02-22.

[4]杨玉君,林露.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导致意外频发[N].扬子晚报,2012-12-13.

[5]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78.

[6]张利.高校足球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教学与实验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1.

[7]刘奉越.转化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28~32.

文章编号:1671-1653(2016)02-0108-05

收稿日期:2016-01-2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Gh151043)

作者简介:靖桥(196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工作部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6.02.017

Football on Campu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Phys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ING Qiao, ZHANG Chun, LI Yong-ping

(Department of Psysical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 promoting football on campus in our nation, campus football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t aim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cultivate students' spirit of cooperation, unity and hard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campus football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 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e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and to shape the unique function of upward psychological quality. Campus football is the key to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Through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 football in curriculum setting,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of college grassroots football league and the guarantee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faculty quality and reforming facil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raise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thus exploring a new way for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health can be strengthened in our n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campus football

猜你喜欢

校园足球身体素质大学生
锻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之歌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