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究
2016-07-27朱倩倩
朱倩倩
【摘 要】分析“互联网+”对高职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以行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体系,并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 应用泰语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79-02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器。在它的驱动下,产业创新、跨界融合等社会形态风生水起,将大大惠及社会与民生。“互联网+”以其无限的“可能”预示着,包括外贸经济在内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设计,是教改各类方案的“重中之重”,它成为一个学院创新领域的核心解读,是学院确定教学方向的“指南针”、管理的核心和主体。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改革。高职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严格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打破条条框框,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寻找出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以迅速适应中泰贸易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思维。
一、坚持以行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行业”的人才研究与培养思路已提升到一个新的实施层面。根据当前的人才发展态势,在行业需求的具体类型方向上,将会是如下几类人才:
第一类,“中—泰”贸易人才。如既能掌握泰语的“听说读写译”,又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涉外金融知识的泰语(涉外会计方向)人才与泰语(涉外贸易方向)人才和泰语(涉外金融方向)人才等。这些涉外贸易人才是促进中—泰两国商务发展的重要部分,有着极大的需求量。
第二类,“中—泰”旅游、文化交流人才。“互联网+”的影响、中国与泰国关系的日趋发展,迫切需要中—泰跨文化交流人才,以促进彼此在文化上的交流进而促进 “中—泰”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第三类,“中—泰”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随着互联网移动的快速发展,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是深化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枢纽要地,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跨境电商新基地”。“互联网+”战略给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市场迫切需要大量了解网络贸易、网络零售、移动旅游等电子商务各领域的人才。
总体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下,“中—泰”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除了具备泰语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专业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如跨境电子商务、外贸、涉外会计等。与之对应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电子商务师资格、电子商务运营专才认证等证书也是大部分企业所看重的。在泰语人才的各项业务技能方面,除了泰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尤其受到重视,更多的单位希望泰语人才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加强和提高公关策划及管理能力。一专多能、综合型泰语人才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最为急需的,在作为泰语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能担任多项业务;而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而言,精英型人才则最为走俏,要求具备极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此外,所有的企业都对人员的品质、素质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必备的技术能力之外,更看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耐心细致等情商方面的表现。
因此,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国内及东盟国家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即具体面向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涉外旅游等行业的,涉及技术、管理、服务层面的一线岗位,最终培养出具备良好的泰语交际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业务、涉外旅游服务等领域知识的跨文化沟通、交际人才。这类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较为出众,国际化视野广阔,乃现代商务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用泰语专业实行以商贸行业为依托的“商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商学结合为基础”,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见习—课内操作—集中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工作”的运行机制,以“商学结合”和“顶岗交替”为表现形式。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与满足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中—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以较强的泰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形成“泰语语言技能+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泰语语言技能+涉外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泰语语言技能+涉外旅游服务技能”等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里面还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课程建设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课程质量的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学习课程外,还拓展开设了“互联网+商务课程包”,课程包里安排了跨境电商操作实务、跨境电商应用英语、网络营销、商务通识课、商务数据分析、国际汇兑与结算、电子商务应用、国际贸易实务、互联网金融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采用弹性学制,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的学期内自行利用课外时间上网选修学习相应课程,并顺利通过考试拿到相应学分。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泰语专业实行“2+0.5+0.5”的教学模式,第五学期学生将赴泰国留学一个学期。为了鼓励学生到泰国实习并为学生做好实习前有效的预热,“互联网+商务课程包”的开放学习时间为第二、三、四学期。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需要制定与完善学生在课内外学习环节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使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而校方则在作为教学保障的后勤工作上给予大力的投入与支持,全面建设数字校园,实现无线网络的全校园覆盖。
三、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创业教育
在2015 年教育部有关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里,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互联网+”战略推动了创业教育方式的改革,移动互联网的丰富性、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给创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院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加强研讨,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即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除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在线等课程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和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引导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培养学生商贸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定期举办职场精英对对碰的活动,借助现代互联网移动技术,远程邀请在泰国从事涉外商务、涉外教育、涉外物流、涉外旅游等行业的精英给学生讲述自身的职业发展历程以及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为学生解答对职业学习和发展的困惑,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创业的信心。
其次,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机会。“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发拓展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平台,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技能,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商务开放仿真实训基地”。在深化东盟文化体验区内涵建设的同时,凸显商务交际、商务谈判、商务翻译等多种实战训练,打造多功能的实训平台,为应用泰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体验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之成为“中—泰”特色鲜明,集实用性、示范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现代商务外语实践教学、业务开发和社会服务基地。如充分利用校内商务外语实训基地、国际商务实训基地及东盟文化体验基地,培养学生相对应的技能及实战经验。商务外语实训基地主要训练学生商务交际能力;国际贸易实训基地主要训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东盟文化体验基地主要培养、训练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还要结合学院特色,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文化精英体验之旅”等项目,积极开展商务泰语口语课程的改革,加强立体化体验式实践教学,在接待泰国留学生的真实过程中,熟悉真实的接待流程,通过完成接待过程中的相关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实际操作技能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校与学生将来就业的工作零对接。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能照抄照搬别的学校模式,需要立足学院的实际,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在保证稳定的教学体系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改革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集思广益,2014(5)
[2]梁洁,黄子娟.构建创新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科教育,2013(27)
[3]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16)
[4]付萍,谢爱平.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2015(8)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