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7-27
【摘 要】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构建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校中厂”、“厂中校”两种平台共同培养人才,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校企联动改革编著理实一体化教材,校企联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监控与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监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77-02
一、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的内涵和实施的背景
目前,手把手传授技艺的传统学徒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同时对几十名同班学生授课的班级教学方式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却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弊端。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与班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指导下,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动构建课程体系,校方主要承担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教学,企业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如此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很好地契合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还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双赢。
虽然我国现代学徒制探索的时间不长,但校企合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为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的实践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14年李克强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的实施在实践和政策上都有了支撑。
二、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的实践
(一)以“校中厂”、“厂中校”两种平台培养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或者观念等原因,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习实训环境,造成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达到企业用人需求的标准。以“校中厂”、“厂中校”两种平台培养人才,让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在厂顶岗期间,都能以学徒的身份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针对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宏智科技集团、广西冠桂糖业有限公司等优势特色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理事分会,整合分会成员单位的实训实习、就业岗位及教育培训等优质资源,创建了“南南铝厂中校”,以及由“企业电控工程师工作站”、“宏智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宏智制糖技术实训中心”组成的“校中厂”。
在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学习阶段,“校中厂”发挥了极大的效能。“校中厂”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与学校场地、设备、师资有机整合。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而是走进“校中厂”,切身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的需求无缝对接。
在实践教学阶段,“厂中校”发挥独特作用。南南铝中公司内部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提供了一个200平方米的一体化教室及电气设备维修实训设备,包括液压挤压机、熔铸炉、铝加工设备等,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保障,较好地做到了专业课堂与生产车间、专任教师与企业师傅、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生与学徒身份4个“二合一”。
同时,校方以“校中厂”、“厂中校”为平台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12名成员受聘为南南铝业、农垦糖业集团、广西宏智科技集团等企业技术指导专家,参与企业计量标准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利用技术优势,改造企业电气及自控系统;与企业合作的生产技术改造横向项目6项,其中“澄清、蒸发自动控系统”及“煮糖自动控制系统”分别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
(二)校企联动构建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调动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了促进学徒制的顺利推进,必须让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来,与学校联动构建课程标准,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合作的企业为我们提供其岗位工作标准,校企双方根据岗位工作标准共同研讨,分析出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素质、所需工作环境,再由此归纳出学习任务、能力素养、所需教学环境,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融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等级证、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证等职业资格证等),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对接。
校企联动,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有助于集学徒和学生身份于一体的高职生掌握上岗所需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有利于促进企业从用人的角色转变为育人的角色,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真正契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三)校企联动打破学科体系,改革教材编排。为了更好地适应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需要,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梳理,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岗位需求编排教材,注重学生技能训练,每个项目情境均与工作情境相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编排还注重理实一体化,既给出完成任务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和操作步骤,也归纳总结了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将企业实际工作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既满足理论教学又满足实践操作的需要,解决以往教材脱离企业工作实际的问题。目前,已经编写出版了《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组态软件控制技术》《机械设备电气控制原理及应用》等教材。这些教材既能为学生上课所用,也能为企业员工在接受培训时所用。目前,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平台和所编著的教材,面向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培训上千人次。
(四)校企联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监控与评价体系。为了学徒制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必须由学校单一制定标准向校企共同参与的多元监控与评价体系转变。第一,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主体由学校单一主体向校企联合转变。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事分会为平台,组建由合作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学院督导三方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小组,制订并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章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测评方案》等条例和方案,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第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由学校单一评价标准向校企联合多元评价标准转变,将国家职业从业资格、行业企业标准融入传统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第三,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由校内向校外扩展。除了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座谈等传统的形式外,还加入企业导师监管与评价制度,确保学徒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活动都能顺利开展,有效地激发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学徒的学科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能得到有效的评价。多元监控与评价体系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确保能为企业输送用得上、用得好、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三、化解现代学徒制推行困境的方法
近几年,学徒制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但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校企联动双赢是关键,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健全企业评比制度,激发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目前学徒制遇到的一个尴尬局面是国家和学校都跃跃欲试,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本身就是盈利机构,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利益。首先,制定企业加入学徒制的准入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企业才能参与学徒制,使能否参与学徒制成为体现企业实力的标志;其次,把是否参与学徒制以及参与学徒制的强度作为优秀企业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再次,给予参与学徒制的企业一定的税费减免和专项育人经费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优质企业参与学徒制的主动性。
(二)健全企业导师准入制度,调动企业工程师参与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能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能否长效运行,企业导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企业导师的准入制度,确保只有技术过硬、品德过关的企业工作人员才能担任学徒制导师一职,这对担任导师的企业工程师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同时,应该从国家层面给予学徒制导师适当的津贴补助。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有助于促使更多的企业工程师为加入学徒制导师系列而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企业工程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学校的教学,确保校企双赢。
(三)健全学分制度,提高学徒的实践水平和员工的理论水平。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企业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提高适应企业生成的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企业实践与培训课程的学分互换标准,鼓励企业员工在完成生产任务之余,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有效促进企业整体发展,确保校企双赢。
(四)健全灵活的排课制度,力求实现教学生产双丰收。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加入会影响到生产,灵活的排课制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到企业做学徒的时间不必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做出调整,当企业生产任务不重时,安排企业导师为学徒做技术指导,当企业接收到大批订单时,安排具有一定经验的学徒参与生产任务,这样不仅不影响企业生产,还能帮助企业加快任务的完成,又能满足学生在企业上岗实践的需求,对校企双方都是好事。
【参考文献】
[1]朱军.现代学徒制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29):16-18.
[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3]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 职业发展研究,2015(3)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