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候?引领?品读

2016-07-27谢群花

教育界·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柳先生等候白雪

谢群花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现状,本文试图从教师“教”的层面,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三个微观角度,找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师的“教”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又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重头戏,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结果却宣告了无奈的事实——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虽说测试与评价不能完全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这种令人尴尬的阅读教学现状着实让人忧心。笔者在平日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三个微观角度,努力找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一、 学会“守株待兔”——睿智等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会提问题,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时要学会做一个“懒”教师、一个“被动”的老师。因为老师的勤快换来的可能是学生思维的惰性,老师的主动带来的可能是学生的兴味索然。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被动地记住一个知识,而是为了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问“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一方观点: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因为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另一方观点:不是陶渊明,文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双方各执己见)又有学生说:文中的五柳先生好读书、喜欢喝酒、安平乐道和陶渊明很像呢,会不会作者是借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呢。(老师未作判断)学生问:老师,有人认为是作者自传,有人认为是作者表达的一种理想,您怎么看?(老师未做回答)此时又有学生追问:老师,您能告诉我们作者何时写的这篇文章吗?老师不徐不疾地回答:一般以为文章写于陶渊明辞官以后。学生说:那本文就是作者辞官后写的自画像。又有学生质疑:既然是自传,作者为何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老师没有回答学生的质疑)教师:一般人写自传,都从正面写自己。可陶渊明在文中用了很多“不”,他为何不从正面写?生一:起强调作用。生二:“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他爱好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那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一种精神的享受,“不”字强调了他不慕荣利。生三:那“不慕荣利”更是直接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社会风气的厌弃。学生(多有所悟):文中隐去姓名字号,是为了表现自己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用多个“不”,是为了突出自己与当时士人的习气对立,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

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琐碎的提问,没有教师不时的“参与”。在学生自学、自思、自悟的时候,给予学生“绽放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主动养成结合旧知、结合文本、结合写作背景等良好阅读习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阅读品质。当老师发现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由疑问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探究,然后继续等候,等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解答了“是否自传”的问题,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教师的故意“懒惰”“被动”是为了学生的“勤奋”“主动”,教师的“守株待兔”不是想不劳而获,而是用自己的宽容、耐心,睿智地等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一智慧的“守株”换来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二、 学会做“拐棍”——智慧引领

阐释“教学”的含义,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我教你学”。有专家称要让教师和学生回归真正语文教、学的状态,“学”固然是学生的学,而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却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教”应是教师的告诉、陈述、示范以及引领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读而思之,思而疑之,疑而再思。在学生疑而未得之时,教师给予学生“拐棍”,帮助学生释疑,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新境界。

例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师问标题中哪两个词是诗歌写作的重点,学生稍经思考后确定“白雪”和“送”为本诗写作关键词,教师让学生找出写白雪和送别的诗句。学生很轻易找出写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教师说:“噢,原来这些诗句就是在描写白雪!”(稍顿)有学生说:“不仅是写白雪,还写了人。”(议论纷纷)学生在思考中逐一明确:“写了作者自己,在看天气,看到外面大地封冻、乌云密布;‘愁说明他送别友人,依依不舍;还有,这样糟糕的天气,友人要走那么远的路,作者内心很是担心。”学生纷纷说:“不仅写了雪,还写了送别人的眼睛和心情。”老师笑说:“看不出来,你们还真不赖!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咱们读诗啊,不仅要读出了诗歌表面的东西,还要能读出诗歌背后的东西。”

显而易见,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时候,没有让诗句翻译、诗句赏析、理解主旨等程式化的诗歌学习方法束缚住学生思维的翅膀,而是抓住“白雪、送别”这两个关键词作为本文学习的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小结,教师仿佛是“显隐草”,在学生独立读、思、疑的时候教师“隐身”。当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犹疑、困难的时候,教师适时“显身”,不显山不露水的适时地“扶一把”,但显身不等于给予答案,而是恰当地引领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达到阅读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柳先生等候白雪
等候时的学习
白雪和红玫(一)
等候体检
等候
The Ways of Creating “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in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韦白雪,我负责给你好日子
捷先生的红宝石
此生等候,只为刹那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