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贫视角的中国土司遗产可持续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2016-07-27马斌斌鲁小波
马斌斌+鲁小波
【摘 要】选取于2015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我国土司遗产(TUSI SIT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处土司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论述了土司遗产开展旅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其资源概况和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其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着来自产权、产品、体制、资金、动力、分布现状这6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文章针对土司遗产跨省分布的特殊情况,结合遗址的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构建了“遗产资源+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科学保护+互利共赢土司”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性地将遗产旅游开发和地区扶贫相结合,以真正实现遗产所在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和遗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该研究对于刚刚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司遗产开展可持续性旅游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司遗址;可持续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作 者】马斌斌,渤海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鲁小波,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导。辽宁锦州,121013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166- 007
引 言
2015年7月我国申报的土司遗产(TUSI SITES)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来讲,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世界各地遗产旅游不断兴起,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创建旅游地的文化品牌,还有利于人们了解遗产所在地的文化并认识到进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由于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得国内外许多文化遗产资源遭到了破坏,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不断得到认可和关注。1972年可持续发展理念(Sustainable development)被提出,是指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代价,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贯穿于遗产旅游的发展过程,才能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方面的效益统一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中。
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是它的原真性,以及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遭到破坏将不会再现其原有价值。在申遗成功后以湖南永顺为代表的土司城遗址正在筹建国家AAA景区,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在申遗成功后游客接待量日均达800人次,贵州海龙屯遗址于2015年10月对游客开放。但是现有的土司遗产旅游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考验。申遗的成功是土司遗产资源实现科学开发与保护的新机遇,随着遗产地知名度的提高和大量游客的到来,势必会对遗产地环境承载力和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造成冲击。同时,三处土司遗址城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土司遗产资源非常脆弱不易保护,遗址的保护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压力,开展针对土司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是当务之急。
一、研究综述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是以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以遗产旅游的各种现象与关系为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关于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针对某一遗产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策略及面临问题研究和对其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研究两方面。刘正威(2013)分析了黄山开展遗产旅游的问题,提出了通过限制人为开发、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 ]陶伟(2000)论述了我国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2 ]周博(2008)以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例,从系统角度出发,提出了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遗产旅游策略。[3 ]文学菊(2005)指出实施科学发展观是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4 ]苏涛(2011)通过对十三陵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分析了十三陵遗产旅游的突出问题。[5 ]
在申遗成功以前学术界的研究侧重于联合申遗研究、土司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研究、土司遗址保护与管理研究三方面。李媛媛(2014)指出三省联合申遗的目的是加强保护,认为土司遗址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6 ]张连君(2014)认为申遗能够起到对土司遗产揭示、凸显、宣传和肯定的作用。[7 ] 孙华(2013)将土司遗址的资源特征和高句丽山城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的相似点和差异。[8 ]撒露莎(2014)分析了土司遗产申遗的历史价值,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促进土司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9 ]刘剑等(2014)认为各类土司遗址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与规划单位要全力协作、多方参与、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保证规划的顺利进行。[10 ]江文辉等(2014)指出老司城遗址保护受到自然或人为等诸多因素影响。[11 ]
查阅文献及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学术界关于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者多以问题性研究、策略研究和评价性研究为主,缺乏对特定遗产资源实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尤其是针对跨省区分布的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乎没有。其次,目前关于土司遗产的研究在时间上多属于申遗成功以前,未涉及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缺乏针对土司遗产旅游开发、产品打造、管理运营体系创建、社区参与机制构建、遗产旅游扶贫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自2015年申遗成功以来,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土司遗址的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急需加强。
二、土司遗产文化内涵与旅游价值
(一)土司遗产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中国在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理智慧的体现。土司遗址有着明显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遗址的区位选择、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不同功能的区划、建筑的构造形式、建筑所用材料和艺术工艺上,是土司统治权力的体现。土司遗址在历史背景、文化积淀、物质遗存方面表现出的特殊性,见证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特有文化。土司遗址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首先,土司遗址有助于人们认识在土司制度的管理下,西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其次,土司遗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申遗的成功使得其开始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多元化的华夏文化。最后,土司遗址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考古意义,土司遗址中大量的石构造的建筑历经百年仍然屹立,在险要的山谷中无处不见关隘、屯道、栈道,这些建筑设施是古人建筑智慧的结晶。
(二)土司遗产旅游价值及现实意义
世界遗产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两种,其中有形价值包括了旅游价值和科考价值,无形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和环境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司遗产其所表现的无形价值在上文已经论述,不再赘述。遗产旅游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甚至将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名片,有着不可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而存在的。首先,土司遗址具有厚重的遗产资源、兼具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通过遗产旅游可以提高其科学教育价值,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风俗、自然资源。土司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其自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古价值可以派生出经济价值,因此旅游开发是作为对遗产的附属价值而存在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司遗产还有着诸多的现实意义。
中国土司遗产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资源,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三处遗址分布于经济发展落后且较为偏远的民族聚居地,作为极为珍稀且不可再生的土司遗产,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可以扩大当地文化的传播,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扶贫的目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地区知名度,同时也能促进人与生态的统一协调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反过来为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观所要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
三、土司遗产资源概况及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土司遗址资源概况
(1)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老土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永顺县,核心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中宣慰司便位于此地,这是土司体系中最高职能机构。包括古城墙、山庄、街道、水利设施、练兵场等诸多历史遗迹。遗址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科学、功能区分合理、建造工艺高超。沿着山川河流分布有八大功能区,包括居民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宫殿区、衙署区、教育区、作坊区。其中玉皇阁、文昌阁、土王祠、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2)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遗址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于公元1346年始建,占地1500余亩。建有3街18巷36院,包括存钱库、帅府、书院、左右营房、花园和万兽园等。遗址所在地地势险要,山峰相对高度有300米,且三面环水。遗址经过400余年的风雨洗礼,木质的遗存已难以看到原貌,但在唐崖和旁边还有石人、石马等。(3)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位于遵义龙岩山,于1257年动工,1600年被毁。遗址所在地地势险要,山峰相对高度达三百米,其三面环水。遗址现存有采石场、校场坝、环囤马道和敌楼等遗迹,还有周长6公里的环形城墙依然存在,有“老王宫”和“新王宫”遗迹,二者面积都在2万平方米左右。
(二)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
土司遗址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见表1,从湖南、湖北、贵州三处土司遗址保护工作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三处土司遗址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又被纳入申遗目录,在这段时间中,土司遗址的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各个地区先后制定了遗址的保护管理办法,实施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规划。从土司遗址周边景区状况可以看出,三处土司遗址周围都有旅游景区景点的存在,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这些景点中没有一处较为知名的旅游景区。现有的土司遗址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存在,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景点。虽然近年来贵州将海龙屯以景区自称,但是缺乏接待设施,除了原有的遗址没有任何旅游开发,在申遗成功后于2015年9月份开始对外开放。湖南的老司城正在努力筹建AAA景区,湖北的唐崖土司城在申遗成功后游客日均接待量达800人次,可以看出现有的土司遗址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四、土司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保护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三处遗址均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形复杂。遗址分布分散面积广,现有的保护工作难为达到真正的保护目的。在申遗成功以前主要由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负责管理。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洪涝、雷电、建筑物上的青苔以及植物根系对遗址的破坏较为严重,现有的人力和资金不能正常维护。保护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支持,单纯地靠政府的拨款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难以满足保护需要。
(二)发展基础薄弱,旅游产品单一
遗址所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吸引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交通条件、住宿条件等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对于土司遗址的旅游开发能够在短时期内吸引游客,但是游客很难长时间的在周边景区游玩,只能走马观花式的进行旅游。这样很难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司遗址只作为单独的旅游吸引力而存在。如何以土司遗址为品牌,打造出精品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这些地区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管理机制僵化,缺乏社区参与
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文物保护单位只负责遗址的修复和保护,不在乎是否开展遗产旅游。申遗的成功增加了所在地方的知名度,是旅游部门借机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由于部门间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实施土司遗产的旅游开发面临来自不同管理部门的重重阻力。诸如高句丽遗址、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取得的良好效益证明,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能更好地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土司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又一个实际问题,便是社区参与的缺失,当地居民种地占压遗址、民宅侵占遗址、随意地在遗址内取土搬石等人为因素对遗址造成了破坏。
(四)产权关系复杂,开发动力不足
较之传统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且开发周期长,涉及关系面广,产权关系复杂的困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司遗址也不例外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名片,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肩负起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在实际中,由于融资困难缺乏资金,旅游开发连续性差且质量不高,这很大程度上断送了遗产资源潜在的商业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城镇规划、环境治理、文物保护密切相关,因此遗产旅游开发会涉及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权责关系难以明确界定,关系复杂。社会资金和投资商资金无法深入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发展的经济收入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难以公平合理分配,这造成了政府和旅游部门对遗产旅游的认识不够和开发动力不足。
(五)遗址跨省分布,难以统一保护
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是湖北、贵州、湖南三地联合申遗的结果,三个地区土司文化和土司遗址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土司遗产,各个地区的遗址是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被割裂。由于遗产资源的跨省分布给土司遗产的统一保护与管理带来了挑战,首先遗产的统一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行政区划的限制。其次,各个地区土司遗产的资源状况和保护现状不同,这也为遗产资源统一保护与管理带来挑战。地区间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不一,由于不同地区的旅游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在初期的发展思路上会有差异。当土司遗产旅游发展中出现问题时便难以共同协商和处理,这是土司遗产资源原真性和统一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
五、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土司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建议
(一)土司遗产 “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构建
依托土司遗产资源开拓客源市场吸引游客,融入地区旅游发展,积极参与本地区其他景区的旅游合作。在遗产委员会和文物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地方政府部门为主导招商引资,依靠社会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为土司遗产旅游提供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各个政府部门积极协作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土司遗产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为旅游发展和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实施多方参与下的合作共赢的土司遗产旅游模式:遗产资源+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科学保护+互利共赢(见图1)。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资源保护,打造旅游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淡化开发数量,实施保护性的遗产旅游开发,真正达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具体的实施对策和针对性建议如下: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土司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
1. 加强资源科学管理,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
有序地推动遗产地环境治理,以生态保护、遵循国际化遗产保护标准、以遗产资源的保护为第一要务,通过科学的管理与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保护性开发原则是对土司遗产资源宏观管理的最佳体现;建立遗产资源的评价与统计资料;按照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严格实施分级管理,资源的保护开发与修复工作要保证权责分明。以遗产资源为依托,以保护性开发为指导原则,实施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在重点保护区域将游客进行分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杜绝破坏性的开发与重复建设。
2. 深入挖掘土司文化,实现可持续性旅游开发
以现有的土司遗址格局和历史原貌为基础,通过建立土司遗址公园和土司文化博物馆,将土司遗产的历史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规划中,表现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所倡导的“原真性、鉴赏性、科研性、宣教性”。 三地联合拍摄土司遗产影视纪录片和宣传片,通过网络在线投放和遗产保护地播放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土司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专业设计赋予土司文化遗产新的价值和魅力,传递相关的文化信息,进一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12 ]在核心保护区集中展示考古成果、土司文化、屯堡文化。以土司文化为主打,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了解决土司遗址环境承载压力大这一问题,可以将核心保护区内的居民合理安置到保护区外的区域,这样既能减少保护压力同时也能推动城镇化建设。
3.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尊重遗产资源原真性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遗产旅游质量和水平,在遗产的保护、旅游开发与管理各个阶段上扩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功能为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促进针对土司遗产环境治理和遗址保护的科技创新,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寻求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智力支持,为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和评估的参考。在旅游产品中添加科技手段,使产品更具人性化,利用信息手段促进遗产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将土司遗产的资源的信息和数据录入网络系统,实施网络在线监管和保护。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还原和保护现有遗址,活化土司遗产资源,生动的还原和展现和再现历史场景。做到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保护。
4. 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开展遗产旅游扶贫
从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主要有三种开发模式,即政府主导、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经营权出让这三种模式。遗产旅游的这三种开发模式凸显出融资难度大、旅游产出不好控制、旅游发展难于市场化的共性问题。为了更好地破解以上难题,需要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流,积极与文物保护部门、建设部门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引导和鼓励土司遗址周边的居民参与到遗产旅游发展中,可以为土司遗产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同时也能体现其扶贫价值,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5. 三省协同保护管理,相互借鉴与学习
三处土司遗址在今后的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与旅游开发中应该实施统一指导、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策略。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司遗产保护条例确保各地区保护工作的落实,建立统一的评价认证体系对各个地区的保护工作进行评估。统一编制中国土司遗产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各个地区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确保土司遗产资源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就遗产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协调。在实际的遗产旅游发展中也要互相学习和借鉴,将好的发展思路和保护性旅游开发措施应用到自己身上,也要吸取各方的遗产旅游发展教训,少走弯路。通过三省的协同保护与旅游开发,宣扬土司遗产文化内涵。
六、结 语
申遗的成功为土司遗址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随着土司遗产申遗的成功和遗产地知名度的提高,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势必会为遗址的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和考验。中国土司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实施“遗产资源+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科学保护+互利共赢”的模式是土司遗址开展遗产旅游的最佳选择。土司遗产旅游的开发价值是其作为世界遗产的附带价值,进一步说是由其历史文化地位派生出的社会经济价值,将遗产旅游与地区扶贫相结合是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同时,土司遗产刚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且遗址资源跨省区分布,需要进一步打破行政藩篱。只有实施地区间遗产旅游的协同开发与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土司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开展湖南、贵州、湖北三省土司遗产旅游协同开发与保护是土司遗址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正威. 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2013.
[2] 陶伟.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 旅游学刊,2000(5).
[3] 周博. 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文学菊,朱创业. 科学发展观:世界遗产地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5] 苏涛. 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11.
[6] 李媛媛. 土司遗址的联合申遗路[J]. 文化月刊,2014(1).
[7] 张连君,何源. 老司城“申遗”:路径的选择[J]. 民族学刊,2014(1).
[8] 孙华. 土司遗址:中国古代山城的杰出代表[J]. 世界遗产,2013(1).
[9] 撒露莎. 论我国土司遗产的申报与保护——以永顺、唐崖、播州三土司城遗址联合申报为例[J]. 民族论坛,2014(11).
[10] 刘剑,王敏,徐新云,等. 系列遗产“土司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探索[J]. 中国文化遗产,2014(6).
[11] 江文辉,杨生文. 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与环境整治[J]. 中国文化遗产,2014(6).
[12] 申华平. 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Abstract:By selecting the chieftain relics of China which wereincluded in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list in July 2015as the researchobje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relicsites and their tourist value, it discusses the tourist value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chieftain relics and generalizes thegeneral situationof resource and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It points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from the property, product, institution, capital,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statusthat the touris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of heritages ar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 the targeted strategy.Considering the specialsituation of the cross-provincialdistribution of chieftain herit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elics and practical needs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ve model of heritage tourist development, i.e. heritage resources + government departments + communityresidents + social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 scientific protection + mutual beneficial and win-win. This model combines heritage tourist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in order to truly achieve a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 local economy, society, cultureand environment,and protectionof the authenticit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relics in places where the heritages locate. This study can be served as an important guidance to the sustainable touris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chieftain relics that have just been listed to the list ofthe world heritage.
Key Words:chieftain rel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陈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