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银一两价几何?

2016-07-26侯会

中外书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纸钞成色西门庆

侯会

说到《金瓶梅》中的食货经济,就不能不先弄清16世纪、17世纪中国人所使用的货币。

古人使用何种货币?人们从明清小说以及后世的戏曲、影视中得来的印象,似乎有两种:铜钱与白银。

铜钱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流通,有布钱、刀币、圜钱等不同形制。其中圜钱为圆形铜板,中间有孔,孔始而圆,继而方,因此人们又称铜钱为“孔方兄”。后来的“秦半两”“汉五铢”,以及历朝历代所铸造的铜钱,大都是这种样式。

明代人承前朝之制,依然使用铜钱。铜钱的货币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古代小说中形容用绳子穿起来的一贯铜钱,常说“青蛇也似一贯铜钱”,十分形象。但铜钱价值低,分量重,携带不便。因此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铜钱用量减少,人们在商贸活动中主要使用白银。

白银属于贵金属。常见的贵金属有黄金、白银两种,但黄金很少直接在市面上流通,一般总要换成银子使用。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从明代中叶始,一来因中国以瓷器、丝绸为主的对外贸易保持着很大顺差;二来因美洲银矿采用先进的采掘提炼技术,产量激增,于是大量美洲白银直接或间接(通过欧洲)流入中国。再加上日本及其他地区白银的流入,在几个世纪里,中国成为“吸引全世界白银的唧筒(唧筒:抽水机)”(费尔南·布罗代尔《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据外国学者分析,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从世界各地获得六万吨白银,约占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这使得中国明清两代以白银为通行货币成为可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白银才正式宣告退出金融舞台。

我们在《金瓶梅》中最常看到的货币,正是白银。潘金莲请客,用的便是白银。此外,小说中也有用铜钱的记录。如第四回郓哥四处寻找西门庆,是要“撰(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这里的“三五十钱”,指的应是铜钱。又第五回武大被西门庆踢伤后,潘金莲“拿了铜钱”托王婆去买药。第十回,薛嫂向西门庆介绍孟玉楼前夫开布店时买卖兴旺,“一日不算银子,铜钱也卖两大簸箩”。

那么明代人除了使用白银和铜钱,还有没有其他形制的货币?有,那就是纸币。仍是《金瓶梅》第五回,郓哥因与王婆厮闹吃了亏,跑去向武大揭发王婆撮合潘金莲、西门庆通奸等事,并自告奋勇要帮武大捉奸。武大感激说:“既是如此,却是亏了兄弟,我有数十贯钱,我把与你去。你可明日早早来紫石巷口等我。”(按: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词话》校点本将“数十贯”改为“数贯”)武大说到做到,当时就给了郓哥“几贯钱并几个炊饼”。

然而,武大身上怎么会带着“数十贯”铜钱呢?按明初制定的铜钱、白银换算比率,一两白银等同于一贯铜钱,“数十贯钱”相当于数十两白银,卖炊饼的武大显然没有这样的财力。即便是财主西门庆,出门时身边也只带“三五两银子”(第三回)。更何况一贯铜钱重六七斤,数十贯铜钱——假定是二十贯吧,重一百二三十斤,武大还要挑着炊饼担,又怎么扛得动?由此可知,武大怀里揣的应当是纸币,而且是贬了值的纸币。

了解一点儿中国货币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用布制成,称为“里布”。东周民间曾使用“牛皮币”和“傅别”,后者相当于期票。汉武帝时发行过“白鹿皮币”,以鹿皮为币材。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称“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特殊的纸张印刷,单位仿照铜钱,有“贯”有“文”,面值分为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一贯、二贯等。后来又发行一种“银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我们读元代文献,说到多少贯,多少文,或是几锭、几两、几钱,指的大都是纸钞。

明朝开国时,统治者考虑到元代后期纸钞贬值,导致经济崩溃、政权垮台,想恢复使用铜钱。可老百姓(尤其是商人)不乐意,理由是:铜钱不便携带,还是纸钞好用。因而明朝洪武初期就制定钞法,印制纸钞,叫“大明宝钞”。北京城里有条宝钞胡同,应当就是当时印制、兑换纸钞的地方。

明代政府还规定,民间不准使用铜钱和金银,只能用纸钞。不过政府自己先破坏了规矩,收税时照收金、银和铜钱;给官员发薪金,或跟百姓做交易,却只给纸钞。结果弄得纸钞信誉一落千丈,大幅贬值。钞法实行不到百年,纸钞已经跌得一文不值。

由于纸钞大幅贬值,没人愿意接受,于是百姓私下都使用白银作为商品交换等价物。

官府始而严厉禁止,后来则睁一眼闭一眼,最终索性放弃禁用白银的命令。因此明代中后期,白银变成主要货币,纸钞基本退出金融舞台,铜钱也只用于小额交易。《金瓶梅》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段的货币情况。

按说,《金瓶梅》的时代,纸币早已敛形匿迹。但武大郎怀中为什么还揣有纸钞?这大概跟《水浒传》有关。众所周知,《金瓶梅》是在《水浒传》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武松打虎及潘金莲偷情的情节基础上,扩展编创而成。据笔者考证,《水浒传》的主干部分(前四十回)大约创作于明代宣德初年,因此书中还留有使用纸钞的痕迹。

兰陵笑笑生在照抄《水浒传》相关情节时,已注意到货币形制问题,将原故事中使用纸钞的地方,大都改成银两。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所获赏赐为“一千贯(纸钞)”,根据当时(宣德年间)的银钞比价,大致可以折合成白银二十两。而到《金瓶梅》中,笑笑生径自改为“赏银三十两”,这些处理,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有些地方,《金瓶梅》却又保留了《水浒传》中的货币形制。像武大报答郓哥,《水浒传》中的对话是:“我有数贯钱,与你把去籴米。”《金瓶梅》则改为“我有数十贯钱”云云——这是否因为笑笑生觉得“数贯钱”太少,而径自增为“数十贯钱”呢?因为在笑笑生著书的年代,纸钞真的是一钱不值了。

仍然回到对白银的讨论上来。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白银的形制有多种,其中有的铸为固定重量的银锭,大的有五十两一锭的,此外也有二十五两、十两一锭的,更小的称银锞子。元代曾铸过五十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意思大概是“元朝的宝货”吧。后来这个名称沿用下来。在小说中,西门庆包占妓女李桂姐,就取了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到院中使用(第十二回)。后来李瓶儿转移家财,也是将“六十锭大元宝,共计三千两”,搬到西门庆家。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中间稍凹,便于缠在腰上。有个“腰缠万贯”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铸成固定重量的银锭外,一般散碎银子,用于小额货款的支付。银子比较软,要用特殊的工具剪凿,再用专门的秤(等子,也称戥子)来称量。小说中多次出现凿取、称量银子的情景。如小说第五十回就有妓院老鸨“在灯下拿黄杆大等子秤银子”的描述。

银子的成色也有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铸有皱纹的缘故。成色差的银子叫“低银”或“成色银子”,里面掺杂了铅等其他金属。在小说中,就曾提到常时节在妓院中向西门庆借了一钱“成色银子”,后来又说一钱“八成银子”,指的就是这类成色不足的银子(第十二回)。明朝后期大量使用白银,连小孩子也能辨别银子成色的高低。

银子的价格又该怎么计算?明代一两白银,合今天人民币多少?这里有两种算法。一是根据当前的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计算,一是根据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

国际市场的白银价格很不稳定。2004年,一盎司(31.1035克)白银的价格是5美元或6美元,到2006年,已飙升到14美元或15美元。如按国际市场价换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30多元(这是按明代的度量衡计算,那时一两相当于36.9克)。不过今天的白银实行大工业开采,成本较低。

另一种算法是按实际购买力来计算,价值至少还要增加三分之一。

以米价为例:明朝万历年间,一石米的价格浮动在七钱至一两银子之间。一石米重120斤,而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要重(今天一市斤500克,明代为590克),所以明代一石米相当于今天141.6市斤。今日米价按一斤1.50元计算,明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10元左右,为了计算方便,就算200元吧。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那么一钱银子相当于20元,一分银子相当于2元。

猜你喜欢

纸钞成色西门庆
2024年两家首批现场检查企业“成色”几何?
让“特”“优”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 招牌更亮
你知道古代圣旨和纸钞是怎样防伪的吗
西门庆与冬至饺子
民国时期纸钞上的防伪暗记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教您鉴别纯银饰品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