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小组教学”实施初探
2016-07-26张柯
张柯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存在的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研究者尝试借鉴“小组教学”的方法,在《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课程设计、具体组织实施、考评三个阶段实施教学探索,以期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小组教学
课堂是由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互动而构成的一种情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现今,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学生手机上网、玩游戏、窃窃私语和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课堂互动,学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课程及课堂环境等因素上,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无疑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但是,教师对课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积极有序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研究者整个研究的重中之重。以《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这门课程为例,以往教师多采用传统讲授法,课程内容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听讲多、发言少,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这样的课堂和学习模式显然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研究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尝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织教学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一、“小组教学”的具体实施
“小组教学”在欧美大学的课堂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方法,如果说课堂讨论课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小组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方法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培养。“小组教学”一般由教师在学期的第一堂课上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几个题目,学生2人或3人一组,各组选出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分别准备研究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每周有2个学时的讨论时间,由每个组向其他各组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再由其他组员以及教师发问,汇报组再回答问题:就这样一点点地深入研究主题,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把各组人员的材料整理、组织好,最后写成一篇分析报告或者展示报告。所有相关的材料都由学生课下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自主选择,必要时可到指导教师处咨询。“小组教学”具体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课程设计过程
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有16周的教学时间(在每周四教学),其中,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任务引领学生。
(二)课程展开过程
这种课堂设计方法需要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6到8人一组为宜。课程的引入环节及先期基础内容由教师讲解展开,之后的章节内容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展开。实训的内容按照学生学期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如表1所示。
(三)课程考评过程
期末考评方式也从传统的出勤与试卷考评结合的方式,变为多角度的考评模式。除了传统的试卷与出勤分数,小组的总体成绩也可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小组内部或成员之间淡化竞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得到加强。把个人目标转化为群体目标,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借鉴小组学习的评价观,教师可以采用一次考试定成绩与平时随堂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将统一考核内容变为统一考核目标,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考核内容和形式,将学生的小组成绩纳入成绩评定之中,在学生个人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小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组教学的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讲授方式,使之转为更具有师生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但是,人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小组教学的方式不可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角色扮演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角色。小组教学中也有诸多问题需要注意。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卸掉了自己的课堂责任,因为教师始终是课堂的参与者,不是课堂讨论的旁观者。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参考材料,同时,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讨论题;其次,教师要把握和引导课堂讨论,并对讨论进行总结与点评,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花费比正常上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上课前的引导、课上的点评以及课下的总结。再次,教师还肩负着帮助学生转化课堂角色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深入了解,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加以引导,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在课程内容之外的更高的要求。
(二)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小组教学”提倡以小组为单位,重视小组的成绩和团队精神,要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各司其职,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小组成员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只来上课但心不在焉的状态不能满足小组教学的课堂需求,学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参与其中,除阅读教师指定的材料外,还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必要的实验(实践),否则很难参与讨论。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这种方式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换为前提的。
(三)强调对课堂进度的把握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应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时间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以教师的点评和小结为辅。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要说、有问题要问、有观点要表达,是“小组教学”的目标。但是因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有限,有些话题讨论和内容讲解往往会超出预期的时间,使得很多课程虎头蛇尾,到教学进程的后半段常由于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可能会出现跑题或争辩过于激烈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课堂纪律无法维持。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比较精准的把握,尽管教师“退居课堂二线”,但对课堂及学生的掌控能力要相应地有所提升。endprint
(四)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权威的象征。在知识的传播与真理的探求中,尤其是在对知识的占有上,师生并不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所以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比较严肃沉闷的。沉闷的课堂并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气氛,无论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都应是轻松、活泼的,都应是朝气蓬勃的。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提问,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管有无见地、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要让学生不只是用耳朵听课,更应该是用心思考。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抛下所谓的为人师表的“权威性”,营造师生之间没有“师道尊严”约束的平等关系,促进课堂和谐气氛的形成。学生如果就知识点提问、对教师的观点发出疑问、甚至质疑课本,都应该成为教师鼓励的行为,而不应“厌烦”“排斥”甚至“恐惧”学生的疑问。
(五)关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差异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接受的基本都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方式,对于“小组教学”些学生主导课堂的形式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对课程内容展开讨论,进而制作出幻灯片来演示讲解,不仅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讨论话题有着较深的理解,也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公开演讲能力、肢体传达能力,甚至电脑的使用、PPT的制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在以往的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积攒起来的所有能力和素质的体现,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学生的能力与程度参差不齐。这样的现象也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能完全同步,甚至有个别学生会因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丧失学习的热情,更有甚者因为找不到课堂上的一席之地而退出课堂。
(六)控制课堂的容量
由于“小组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及学生都付出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努力,小组人数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课堂人数不宜过多,以小班授课为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碍于经济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种种因素,目前还很难达到。控制课堂的容量对整个“小组教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虽有种种限制,但研究者相信,以后一定可以达到这种目标。
三、小结
研究者尝试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以“小组教学”的方法开展,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划分小组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但“小组教学”的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仍需要研究者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密切配合是小组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值得教师注意。
研究者认为,“小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小组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外部延伸或变相拓展。高校课程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的讨论课、学生合作学习、项目教学、专题辩论等,还可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较大幅度的增加,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减少大班课,控制课堂的容量,使师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交流、充分互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清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