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7-26杨世荣
杨世荣
新课程的改革意味着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十分重要,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对自主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朝着综合型人才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自主性学习在初中英语中的必要性,并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创设合作情境以及实践活动这三个方法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自行管理学习,学生通过自行制定教学目标,实施学习,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当前时代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也逐渐成为关注的内容。但在初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教材中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英语口语的培养。通常都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负责在台上讲,学生只负责在台下听,这种形式逐渐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毫无积极性可言,从而也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应用自主性学生对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自主性学习的建议和措施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而又有序的进行自主性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以下提出三种有效的应用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二是以创设合作情境的教学方法,三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将主动权交由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学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其中不懂的地方通过进一步探究进行解决,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情境导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课文的诵读,引导学生进行读书、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疑,对于不懂的地方进行猜疑,发挥学生的创新力,让学生养成敢于问、敢于猜疑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2.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小组学习是一项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展小组活动时,要遵守相互平等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良好的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重点放探索学习上,帮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使小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达到教学活动目标。合作小组活动的设计可以按照这个流程:首先将活动的目标明确,接着再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生通过相互学习探究,将得出的结果之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对不足的地方,教师进行讲解,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把将评价权交给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布置探究性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其主要是让学生自行完成作业任务,通过自行的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设计的作业,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这种方式对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与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方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开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自主性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使其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情境活动,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敏. 自主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2:145-146.
[2]邹彩苗. 合作共赢,谁与争锋——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广东科技,2012,13:26-28.
[3]焦平.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使用策略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271-272.
[4]魏建华.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