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刘公岛到海洋岛
———探访北海舰队海疆名岛

2016-07-26曹舒雅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兵水兵舰艇

文/本刊记者 曹舒雅



从刘公岛到海洋岛
———探访北海舰队海疆名岛

文/本刊记者 曹舒雅

这是记者第一次到海军采访。兴奋与忐忑皆因陌生。兴奋的是终于和海军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忐忑的是我这个“海军小白”如何才能完成好这次为时不短的采访任务。八天八次辗转于五地,人民海军的形象从一身帅气的白衣,丰满为一支忠诚勇武、好学上进、开放自信、甘于奉献的先进群体。

国殇之地,强军梦起

海军公所,甲午故地,水兵摇篮。采访的第一站,我们登上了位于威海湾内的刘公岛,走进北海舰队某训练基地学兵四大队。

“把海军的新兵训练基地建在刘公岛真是太有意义了!”同行记者高声感叹。

刘公岛,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和覆没地,近代中国的强国强军梦曾在这里短暂上演。甲午一败,大国梦碎,成为百余年后全体中国人心中仍然无法痊愈的伤口。刘公岛曾亲睹国殇,从此“图强”更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与脊梁。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1953年,第三海军学校在刘公岛成立,历经数次调整变化为今日的北海舰队某训练基地学兵四大队,向全海军培养并输送合格水兵,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兵摇篮。由此,这个曾经的大国梦破灭之地,如今早已成为新时代海军强军梦的筑造之地。

刘公岛的新兵,上的第一堂政治教育课是 《铭记甲午耻走好军旅路》,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甲午大海战》,参加的第一次见学是参观甲午战争遗址。大队还在新兵中开展在北洋将士忠魂碑进行一次祭奠,在甲午战争博物馆组织一次签名,在水师广场组织一次升旗,在古炮台组织一次宣誓;组织一次实战化背景下的环岛拉练,举行一次“毋忘国殇、献身海防”主题演讲,参观一次海权文化馆等系列活动,使新战士入甲午地、知甲午事,用甲午文化铸魂,把忠诚之根、从军之志扎在海军新战士的心中。

来到综合训练场,“炮声”隆隆,烟雾弥漫。学兵15队队长张克生正在带领学兵训练水兵400米特色障碍。记者走近,只见两名学兵手抓牵引绳冲上第一个波浪坡顶,下至坡谷,再以惯性冲上第二个波浪坡顶,迅速降低重心,一只手推了一把坡面,像是滑下也像是蹦向地面。定格在记者镜头里的画面,犹如一对滑板少年,酷炫而自信。张队长介绍说,目前他们设立的障碍考核标准是2分45秒,有相当部分的学兵都能在1分50秒完成,最快的甚至能达到1分半钟。

水兵特色400米障碍于2015年9月开始在全海军推广,它以400米渡海登岛障碍为基础,针对的是舰艇内的活动特点,如晃动不定,以及舰艇上的活动内容,如上下舷梯、攀爬软梯上直升机甚至人员逃生等,锻炼学兵的心理素质和各方面身体机能,成为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内容。每次训练,大队都用音响播放战场音效并制造战场烟雾,只为模拟出真实战场环境。

在综合训练场的另一边,有学兵正在进行灭火、绳结、合力冲击、战伤救护、无照明条件下枪支分解与结合等训练。

在海边的沙滩上,学兵们高呼着加油观摩战友“PK”搬运轮胎和原木;大喊着“1、2、3、4……”在海水中进行俯卧撑练习,此时北方的海水依旧冰凉。

“格斗准备!”“哈!”这是在搏击训练室发出的鸣响。

“15——16——”这是室内体能训练室里举杠铃的学兵发出的挣扎;还有仰卧起坐辅助器上向自己发起的挑战:“48、49、50!”……

这是该大队抓实战化训练的若干片段,作为新增训练内容的“用户”,2015年新兵的“用户体验”如何?新兵杜威龙说:“磨炼了意志,炼出了血性!”

走出训练场,来到学兵十四队宿舍楼。宿舍楼被改造成模拟舰艇的结构,通向大门的台阶被最多可以两人通过的舷梯替代,其余部分的台阶四周则围绕了一圈护栏,护栏上还系有救生圈。

走上舷梯,哨兵身前一个半身高的台子上写着“501舰”。走进宿舍楼,宿舍的门都做成了舰艇里的舱门的样子。随意走进一间,不见熟悉的“豆腐块”,而是铺展开的被子和盖在被子上依然被捏出棱角的毛毯,以及蓝色的枕头。这是完全按照舰艇内务要求确立的摆放秩序。进门右手边挂着体温检测登记本和紫外线消毒登记本,这是因为在舰艇封闭环境内要格外注意疾病防治和杀菌消毒。

突然广播里发出集合指令,学兵以班为单位跑步带出。原来这是为记者演示舰艇礼仪和舰艇上升降军旗。“嘟——”伴随哨音,海军旗升起。海军旗升起后,学兵上下舷梯路过必须立定敬礼。这一礼仪的庄重感,让许多记者再次上下舷梯时,都自觉立定向海军旗行礼。

新兵经过3个月的训练,将有大部分同志继续留在基地学习专业知识。在大队教学楼内,记者看到几乎所有教室都是按武器专业如导弹型号划分。据教员介绍,这个划分每年还会有变化,具体开什么专业,完全紧贴部队实装。走进教室,小班教学特色明显,从教员讲授到学兵填写学习任务书再到学兵通过模拟示教系统完成导弹发射、鱼水雷发射等操作,这一流程便是大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它与实战化训练、舰艇化管理一起,成为大队培养合格水兵的“三驾马车”。

采访第二天,能够得以和岛上的官兵们坐下聊聊,有一个小水兵让我印象格外深刻。见到单坚时,他全副武装,头上的钢盔沿磨破了,胸前的子弹带也磨出了一个倒三角形,露出了里面的弹夹。提及为什么当海军,这个“95后”头脑清晰:海军发展前景好;海军特别酷;他的爸爸是海军,因而有一种海军情结他:“如果有一天战争爆发,你愿意参战吗?”“愿意!”我还没有问完我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晚风徐来,与白天训练场上的沸腾、岛上到处是游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公岛的夜,特别安静,不用太靠近海就能听到它的歌唱: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钢枪,强军梦中露出胜利的微笑。

旅顺口岸,华丽转身

凌晨3点,我们从威海抵达大连港口,来不及看一眼大连,就赶往旅顺,因为在旅顺东港,停泊着某轻型护卫舰大队的一艘轻护舰——抚顺舰,我们要赶在9点前登上抚顺舰,参加它的试航训练。

“左进1,右退2……”大队长梁春晖站在舰上对驾驶室发出指令。在相邻舰艇的配合下,抚顺舰缓缓驶出港口。两艘舰上的水兵成跨立姿势,像是他们之间独特的相送告别。

能在舰上服役,是许多水兵的梦想,但只有在训练基地经过3个月的军政素质训练,和6个月的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并且考核合格后的水兵才有资格上舰。上舰不易,上新列装的舰更不易。

在抚顺舰上,记者遇到了从刘公岛学兵四大队走出的李佳。2012年12月入伍的李佳,于2013年8月被分配到该轻护舰大队。当时大队正面临由猎潜艇大队到轻型护卫舰大队的转型,李佳便与战友一起,作为第二批接装人员接装抚顺舰。

大队长梁春晖告诉记者,大队新入列的轻护舰,都必须经历舰装培训大队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多次试航才能正式入列。接着在训练中心驻训后,达到全训考核全训合格的“一类能战标准”,才真正转入日常训练,即实战化训练和各级组织的联演联训和编组训练。

为了不断提高实战化水平,该大队一刻也不为松懈。在李佳的印象里,训练强度越来越大,操演越来越频繁,考试也越来越多,过去一年考不了几次变成了周周考月月考。新上舰的水兵李佳,虽然所在战位与在学兵四大队学习的鱼水雷专业相关,但是他仍深深感到“想学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这是平日里记者听到出现频次最高的一句话。学兵李佳、张世权这样说,刘公岛上的教员王鹏、张丁这样说,轻护舰上的老班长王春华、夏学超也这样说。特别有学习的劲头、特别爱钻研爱琢磨,也成了记者眼中海军群体最集中的特点。

大同舰电工班班长王春华在一次演习中遇到一滴水滴进温度传感器,导致保护性停车,王春华当时按照操作规范使得舰艇在2分钟内恢复动力。不论是操作还是处理问题时间都完全符合规定,但王春华却不满足于这样解决问题。实战中分秒决定成败,更要保持舰艇机动,能不能更快恢复动力?王春华通过逐个插拔电源发现,传感器故障并非主机故障,他当时完全可以把温度传感器先拔掉,在5秒钟内就可以解决问题。“要多一点假设”,这是威海舰航海班班长吕献明在实战应急处置中也不肯放松的钻劲儿。

与从猎潜艇到轻护舰一样,邱艺菲也实现了他自己的华丽转身——从炊事员到雷达班班长。对于炊事员转型,他毫无压力,“换装后任何人都是从零起步”;对于当好雷达班班长,他很有压力,做梦都在想,随便站在舰上一个位置,它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为了弄明白新型雷达,他把说明书逐字逐句地去过,把设备厂家问得不敢上船。虽然在部队干得不错,但当老家人问他在部队做什么时,他都哈哈一笑:“待着呗!”因为他知道雷达是舰船上的敏感部位。

当天晚上,我们得以采访到上午指挥抚顺舰试航训练和各项操演的舰长赵永信。赵舰长在舰上的房间位于驾驶室下面,作战指挥室上面,都有楼梯直通。房间内配备有全舰的铃音系统可以发布指令,以及航行态势显示仪,还有可以和每个战位沟通的电话系统,由此可见一舰之长的责任之重。但他以自己的魄力和魅力,带出了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过硬的队伍,在某演练中第一次实射对海、对空导弹各1枚,两发均命中,其中对空导弹为海军首发命中。同时该舰还接待过新加坡国防部长、海军总长,韩国的舰队副司令。因为这样的经历,赵永信带着一种自信与开阔的气场,犹如水兵在海天之间挺立的英姿,带着驶向深蓝的豪迈,面朝明媚灿烂的阳光。这是以赵永信为代表的舰长群体的气质,也是人民海军的强大气场。

黄海前哨,英雄无声

离开旅顺,我们在大连登舰前往海洋岛。

海洋岛,是黄海北路距离大陆最远的一个岛,与朝鲜半岛遥遥相望,被称为“黄海第一哨”。在旅顺港已有交集的轻护舰大队就驻守在这里。该大队也是全军唯一一支驻守海岛的舰艇部队。

安全登岛后,同行海军官兵都说,记者们运气好,5个多小时的航行没有遇到大风浪。据统计,海洋岛上全年平均7级以上大风130多天,大雾40多天,遇上大风寒流,一个月都不能通船。

因为停航,士官陈磊错过了孩子的出生;教导员王文旭等5人为了按期归队搭乘货船上岛,货船主机坏在半路,在海上等了9个小时,才恢复动力,情形相当危险;一位大队领导的妻女在岛上过完春节要离开时也遇到大风,只能坐货船离岛,一路大幅颠簸,妻女便吐了一路,路过獐子岛时,女儿哭着说:“爸爸,我们就在这儿下船吧,我哪儿也不去了!”提及此,那位领导沉默了许久。

不能通船,除了人无法登岛离岛,还意味着肉蛋蔬果没法运送到岛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10年舰艇兵到守菜地20年,老兵朱成敏和他的战友从6分地耕耘出了5亩大棚和13亩巴掌地。从猎潜艇到生产基地的战位转换,朱成敏依旧拿出了肯学猛钻实做的劲头。托老家人买种植的光盘寄给他,把种菜的书抄写一遍,向当地农民请教,如今早已成为专家。现在大队农副业生产基地一年能产7万多斤蔬菜、3万多斤肉禽,基本实现自给。

海岛虽远,人口虽少,但创造力不小。在这个岛上,有8家军警民小散远单位。早在2008年,大队就牵头8家单位开创了“重要信息联通、重大活动联动、突发事件联处、互涉案件联办、全岛治安联防、平安建设联创”的“六联机制”。

在海洋岛雷达站,大学生入伍的侦察班长陈磊想捕捉某战机的雷达参数,无奈总也发现不了。他知道陆军某单位有项技术或许能帮上忙,便主动找到该单位领导表达了他的想法,并约定了暗号。后来在两方协同下,终于捕获到陈磊想要的参数。应该说,不论是军民融合发展之路,还是多军兵种协同联合,海洋岛上的官兵都在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而这与舰艇官兵表现出的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是近乎一致的。

大队一位领导在讲到海洋岛烈士陵园时显得很动情,他和战友们时常散步到那里,“如果要是打仗,我们肯定是第一批上战场的,我们都做好了准备,我就希望到时在这个陵园里有我的名字就好。就是王维《少年游》那两句诗里描写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与心疼家人忍住的泪光不同,这时他的眼里有一道坚毅的光,诠释着“守岛不怕苦、打仗不怕死”的大队之魂。

北海之行难离甲午,甲午之败有人评价说: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第一次与海军同行,记者看到一支有其心,有其力的人民海军,更望海军强大,祝福人民海军。★

责任编辑:方莉

猜你喜欢

学兵水兵舰艇
舰艇入列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王学兵:我很少形而上地去想事情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水兵向前进
漫画10幅
轰动英国的大象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