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小练笔”成为课堂点缀

2016-07-26石华丽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练笔漓江段落

石华丽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学生阅读理解、感悟深入之际,在学生激情满怀之时,在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之后,能适时进行课堂小练笔,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当今的语文课堂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要想体现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要想获得评课老师的好评,就必须安排一定时间的写。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唯恐落掉一句,唯恐少读一点。课堂小练笔充斥着每节课,老师们绞尽脑汁寻找小练笔的训练点。这渐渐形成了一个套路。并为广大一线教师啧啧称奇,争相仿效。但是,透过充满“小练笔”的公开课堂,我们也不能缺失冷静的思考,我们发觉了这么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不痛不痒,套话连篇

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在结课时,老师对学生说:“你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应命而作,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这原本也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不痛不痒的感叹,而教师也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有些生硬。仔细听听、看看这些小练笔,便会发现许多问题:套话连篇。很多学生写的大多是套话,因为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教师又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要么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是“××请你不要再……”,反正没有太高的标准,教师也不会对其进行太多评价。

二、重形式而轻实质

错误百出。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我们随意就可以看到很多错别字和语法问题。但这样的小练笔教师往往是不检查的,甚至有时反馈了,教师也会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由此可见,这样的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摆设,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如何让课堂练笔更为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呢?语文课素来有“文道”之争,我认为课堂练笔亦是如此。纯粹的文字训练易扼杀学生的个性情感,然而,过于偏重人文思想的练笔,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并不一定有效。如教师们常用的“你想对××说些什么”,中年级学生这样写,高年级学生也这样写。这样的练习,学生又能有多少提升?我认为,真正有效的练笔既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也就是说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艺术地结合。基于上述认识,对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小练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降低重心,练实片段

小学生学习习作,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不通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等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1)阅读积累。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2)模仿迁移。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杯龙井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但都合乎规范,具体生动。其实,这样千“片”一律、千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又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

2.搭建由读到写的桥梁

很多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甚至作文方法。但是到实际写作时还是不会迁移、运用。说白了,就是从阅读到写作,从说到写,从你会到他会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到学生实际水平中间有遥远的距离。我们要善于搭建由读到写的桥梁。

(1)动心。很多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总是围绕着教材打转,哪里是作者表达的空白点,就让学生在哪里练,至于学生是否想写,又如何写却考虑得很少。这就使学生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就大打折扣。我们在设计课堂练笔时,应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

(2)转换。转换也是设计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有所依托又必须创新。如角色转换,将《陶罐和铁罐》中两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换,再重新展开对话。文本转换,根据《我为你骄傲》中的故事情节,帮小男孩写一张便条等等。

(3)延伸。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内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完成一篇像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提高学生练笔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小练笔漓江段落
漓江情画
心理小测试
月下漓江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