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6-07-26刘玉花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刘玉花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跨进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中学生作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使他们避免或减少由上述种种心理问题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体疾病的发生,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的心理表征

中学时代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一个如梦如醒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广大中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会努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价值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些无不影响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

(一)自我意识的认识偏差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一般认为,它包含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由于自我意识的作用,使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同别人的关系,体验到适度的情感,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意识被认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交往中的不遂心

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学校社会心理发生的基础,它也影响着学校成员特别是学生心理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处世心理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中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他们会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因受到尊重而尊重他人,因受到尊重而自尊,自重,从而端正自身行为,自觉遵守交往伦理。相反,人际关系处理不善,使自己处在一个封闭孤独的圈子里,严重影响交往,也容易产生自卑、敌对他人的心态,继而干扰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成人的人际交往相比还具有一个作用就是心理辅助作用,中学生的涉世阅历浅,人与人之间感情较为淳朴而真诚,他们有了心结或各种问题往往会向朋友们诉说,以获得心理安慰或宣泄,彼此之间还能互相劝勉,鼓励,可对不良的心态进行矫正。

(三)心理压力的多重性

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是压力的年代”。“压力是内外环境变化和肌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心理、生理和行动的波动”。压力是“会使人产生痛苦、不安、心烦、挫败感、焦躁、易怒的外在来源”。心理压力是一种个人主观的感觉,即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一时无法消除困难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所谓中学生心理压力,是随着当代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家庭对子女所赋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学业负担亦日渐加剧的状况使他们的所要承担的责任加重,而由此产生的紧迫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引发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中学生恰逢心理动荡的年龄阶段,需要应付“过渡期”带来的特有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生活压力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困惑的一大因素。

二、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以人为本是一种积极的人的发展观,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第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无条件地关心和真诚热爱每一个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无论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当前发展如何,社会背景与家庭状况怎样,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一般来说分为六种类型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策略都是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

(二)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和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要实行定期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功底,更新知识,充实自己。勇于探索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使学校管理处于科学、规范、宽松的环境之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力。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以人为本,和谐相处,建立与教师对话、采纳教师建议的机制。坚持多层次的民主评议制度,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意见,扬长避短,完善人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教师,博得教师的好感与钦佩,从而增进人际吸引力。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反馈给老师,家校联合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21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人文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与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8-8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家庭“煮”夫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