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质土层深基坑坍塌后处理措施及防范建议
2016-07-25徐云昌沈昌明
徐云昌 沈昌明
摘要:湖州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东苕溪和西东苕溪汇合处,环境优美。但是杭嘉湖平原下面的淤泥质土层深厚,对建造高楼大厦特别是地下室施工十分不利,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险情,近年来,多次出现基坑质量安全事故,基坑围护结构局部失效、土方坍塌,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本文通过一个事故案例进行剖析,详细的调查、科学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合理部署,排除险情,恢复正常。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淤泥质土层;塌方;措施
1.概况说明
湖州某购物中心工程项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36-2地块(港南路与外庄路交叉口),总建筑面积61963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21838平方米,地下面积40125平方米。其中,购物中心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建筑最大高度24m。与购物中心相邻是36-3地块(外庄公园)地下兼顾人防建筑面积8977平方米,地下一层,二个地下室相连,基坑围护是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核工业湖州工程勘察院勘察,中建某局施工。
1.1围护概况
2.事故发生情况经过:
2.1在2014年12月16日,36-2地块已完成地下室结构梁板施工,36-3地块西侧区域土方已开挖,西南角局部垫层已封闭的情况下,在36-3地块的支护结构的对撑西边跨中部出现斜截面断裂。具体详见下图:
2.2两小时后36-3西北角边坡出现滑移,西北角支撑梁断裂下沉,围护桩受土体挤压向基坑内偏移,北部基坑内侧土体大量上涌,基坑北侧局部土体下沉造成坍塌。
2.3塌方发生后,通过监测数据,南侧基坑边深层土体位移急速加大,格构柱桩底部内基坑内侧偏移,造成支撑拉应力增幅明显,支撑梁上的应力计反映梁钢筋压应力没有达到报警值,反而变小。
3.事件原因分析:
根据后期地质补勘报告,以及查对原始地形图、包括进行卫星资料查验,坍塌处位置原是个水塘,原勘探地质报告此处勘察点缺失,淤泥土层厚度深,流塑性强,土体的抗剪强度c值低,内摩擦角φ小。其中还有含水量高于55%的腐植土,流动性快,基坑内土方开挖后基底土体迅速隆起,导致基坑内围护支撑的立柱桩倾斜上浮,从而引起支撑梁内力变化较大,支撑梁出现斜截面断裂,支撑梁断裂支护结破坏,最终导致土体滑移坍塌。
4.事故应急处理方式:
根据对事故原因初步分析,为防止基坑二次塌方,召开由建设五方主体和监测单位的事故分析会议,并邀请当地基坑围护设计施工方面的专家,商讨处理方案。工程重点在于控制基坑淤泥质土体位移。采取以下措施。
4.1组织措施:
1)立即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对港南路靠近工地的机动车道实行限止大型车辆通行。
2)增加36—3地块基坑监测频率至每天9:00、18:00、24:00每天三次,第一时间掌控基坑情况,根据数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侧重点;
3)24小时进行基坑巡视,根据基坑监测数据,重点观察基坑外土体位移及有效支撑梁开裂情况;
4.2基坑底施工措施:
1)塌方后南侧基坑监测数据表明,土体位移激增,对此区域进行沙土装袋反压,待检测数据稳定后,立即撤除部分反压沙袋,并增设砼围檩梁、支撑柱及钢斜撑,钢斜撑两端与增设的围檩梁内预埋件及预埋入垫层的工字钢焊接。待围檩梁达到强度后,撤除全部反压沙袋立即完成该区域底板施工。
2)现靠围护桩边一跨采用300mm混凝土加筋垫层快速封闭达到避免基坑内土体继续滑移上浮的现象。
3)在原后浇带设计基础上增设施工缝,分块施工,从而底板快速成型。原36—3地块分4次浇筑,现根据现场施工,分为24次浇筑,为确保基坑稳定,最小浇筑面积仅为10m2,需在一日时间内完成土方、加筋垫层、底板钢筋及混凝土施工。
4.3基坑侧边施工措施
1)地下室外墙浇筑至底板上2m,并对外墙采用增厚处理,填充外墙与围护桩间空间,及时将围护桩剪力通过外墙、底板传递,保证基坑稳定.
2)在八字撑位置增设钢筋混凝土斜梁,受力最为薄弱的八字撑荷载有效传递至底板。
3)对出土口进行卸载,减少围护桩剪力;
4.4对水平支撑施工措施
1)因对撑主梁已部分破坏,荷载重新分布,根据分析,在受力集中荷载位置增设水平双拼工字钢支撑的方式,确保对撑有效传力。
2)对已破坏的北侧对撑位置悬挑段,将已破坏压顶梁凿除后二次施工,并增加水平斜支撑,保证将偏移的围护桩承受荷载有效传递至支撑梁。
3)支撑断裂后南侧支撑体系出现报警,立即对南侧增加水平钢支撑传力型钢,确保对撑有效传力,达到释放应力的效果。如上图。
4.5对塌方位置施工措施
1)在塌方区外侧设置拉森钢板桩挡土墙,确保基坑稳定。
2)在拉森钢板桩内侧增设高压旋喷桩,施工止水帷幕及被动土体加固。如下图:
3)待监测数据稳定,拉森钢板桩及高压旋喷桩施工完成后,土方立即开挖,施工剩余塌方区底板,将36-3地块底板形成整体、塌方区险情彻底排除。
5.总结
此工程在土体塌方位移后,对基坑围护结构重新分析计算,业主、监理单位和基坑围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通过积极有效地配合,合理的施工部署,及时排除了险情。36-3地块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钢筋混凝土底板、墙板的结构施工,由于处理得当,没有出现人员的伤亡现象。虽36-3地块施工滞后,但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未对整体进度造成较大影响,工期仍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到在土体含水率高且淤泥质土层较厚的基坑施工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如连续降雨)的干扰。面对此类情况,特别关注下列几个方面:
1)地质勘察单位须加强勘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通过结合地质历史变迁情况、增设取样点位,尽量确保基坑围护位置的土性指标与实际相符;由于基坑围护设计采用的勘察点位置因大多是在建筑物的外围,其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的取值,应根据基坑位置的特殊性进行认真判别,可能参考周边已经施工的成功的基坑支护工程进行折减或调整取值,设计使用计算软件应符合当地的土层特性,在浙北软弱土层中,可以用北京理正软件,并用同济大学的启明星软件相互复核。
2)施工过程中加强基坑监测,本工程中,由于监测单位经验不足,轴力计放在梁上的钢筋位置不当,当支撑梁出现平面外的变形,局部受压区的压力值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反常情况时,应进行分析判断,对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轴力如何进行计算分析相当重要,本工程中一直到支撑梁破坏,压力值都没有达到设计的报警值,主要对应力变化的概念不清。基坑监测时,应严格执行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单独编制专项监测方案,重点对支撑梁的轴力测量计的安装位置进行检查,加强计算分析。
3)基坑内外降排水处理,尽量避免受天气原因,基坑放坡面要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基坑。止水帷幕效果好,但要考虑雨水渗透地表后,造成外围的水位增高,水头压力增加,会影响基坑稳定性。
4)出现基坑局部坍塌后,充分利用尚未破坏的支护体系,通过加强构造措施,如对受力薄弱环节进行加固等措施,避免基坑围护结构局部失效后造成应力集中,从而避免基坑坍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5)发生塌方事故,应立即分析找到事故主要原因,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有效措施,防止其继续发展的趋势,可通过增加临时挡土墙,尽早形成底板传力体系等方式消除险情。
6)基坑围护设计施工过程中,一定认真编制安全施工专项方案,要有具体的应急预案,在出现险情时,就能从容应对。当然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围护的成本,是建设项目各方主体共同的职责,可以通过事前控制,事中及时优化调整,化解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