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2016-07-25贾志刚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贾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全面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基本路径、重大原则、基本目标以及政治保障,是我国进入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以中国实践创立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有效解决面对“中国奇迹”和成长烦恼等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是真科学、大学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规律。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与建设中一个又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才得以创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活的“灵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仅停留在一句空话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自觉解决好三个现实性问题。

一是真懂真信。要做到“真信”,首先要“真学”“真懂”。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与“如何践行”的重大认识问题,才能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集古今中外丰富思想理论遗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二是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什么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人服务,你就会站在谁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唯有不脱离人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三是“如何落实、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一切从本本出发,又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分割与取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研究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工作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理论、应用理论都必须要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创新意识。

二、扎根伟大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理论的发展必须扎根实践。扎根实践,必须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离开了实践,离开了正在做的事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最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重任。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扣“五位一体”建设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扎根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六性”要求:

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是要继承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理论发展的最大增量,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而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新成果。

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以我国的实践为基础,我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主体性、反映自己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一种附庸,不是简单地追随别人的观念,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创性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肌无力”是一种病症。像肌肉无力一样,理论苍白无力就缺乏创新,苍白而没有力量。

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系统性就是要从总体上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领域,还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专业性就是要注意到各个学科自身深度的健康发展,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样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善用辩证思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宽广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始终贯穿着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正确思路、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是既要立足中国,又要借鉴国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华夏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当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借鉴。endprint

二是既要挖掘历史,又要把握当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对中外历史的学习研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三是既要关怀人类,又要面向未来。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才能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保证

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导,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又是政治保障。因此,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在提升领导能力、完善领导方式、加大领导力度中去实现。

一是加强领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把握规律、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各级党委要克服对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忽视”“轻视”和“畏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自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探索“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二是实现科学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学术管理的重“量”轻“质”状态和学术评价的功利化导向,不仅使各项管理制度符合学科建设规律、学者成长规律、学术发展规律,能够激发科研活力,有效统筹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引领推动智库健康发展,更要体现中国立场和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取向,引导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按照突出政治方向、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的要求遴选人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切实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信任吸纳、思想上关注引导、工作上支持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

四是营造创新氛围。遵循“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开展学术争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反对以学术研究之名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不简单地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

五是倡导优良学风。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修德自律,养成担当责任、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的学术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形成尚精品、严治学、讲诚信、重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面对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能够走向新的辉煌,不会错过时代机遇、辜负时代重托。

(责编 / 梁晓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学术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