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6-07-25杨世林王广斌
□杨世林 王广斌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杨世林 王广斌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农业要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本文通过模型对2000~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第一产业的就业拉动效果显著,并就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财政;支农支出;经济增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但同时由于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压力,很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政府在农业财政方面支持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但是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却是不明显的,因此基于如何发挥财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山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何振国(2006)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变动对农业增加值及农民收入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列出了财政支农支出的优先顺序。刘伦武(2006)借鉴AR(P)和VECM模型关于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增加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前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稳定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较弱。杨林娟等(2008对甘肃省财政支农)的研究也表明,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增加值的紧密相关,相对来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及财政支农支出所占影响比例较小。孙红霞(2008)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平均每出资1单位的支农支出,农业增加值相应增加约1.65个单位。刘涵(2008)运用多元协整方程对1980-2006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正向关系,与此同时也存在支出总量不足的问题。汪含(2013)对四川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财政支农支出、第一产业人数的增加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均衡关系,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要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稳步投入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全面提高财政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1 指标筛选与数据说明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家层面上,虽然对区域性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对于我省邻域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发展情况,笔者参阅了大量文献,研究了相关专家的学术内容。基于数据指标获得的可行性,筛选了4组指标进行了模型分析,这四组指标能够相对比较全面的代表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1 指标筛选
1.1.1 农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是衡量农业经济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年内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把农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因素。
1.1.2 财政支农支出。财政支农支出是指财政资金中直接用于援助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有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综合开发、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五个方面。本文选取财政支农支出作为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测量指标。
1.1.3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经济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综合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农村投资能够较为成熟的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因此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
1.1.4 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指专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人数密切相关,农业人员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以增长,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村劳动力投入人数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
1.2 数据说明
笔者选取的指标: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都是从<<山西省统计年鉴>>(2000-2014年)、山西省统计信息网、山西省财政年鉴筛选整理出来的。其中,AGDP代表农业增加值;G代表财政支农支出总量;K代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L代表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
1.3 研究方法
根据2000~2014年山西省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等数据的整理。笔者运用经济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首先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测算出变量数据的可行性、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单整阶数。其次假设各个变量之间的同阶单整不平稳,那么可以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测定彼此变量的协整关系,最后得出分析结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2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
首先介绍协整的概念。协整是指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同一趋势的比例关系。如若变量存在协整关系,那其线性组合也是平稳的。因为数据的选择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而且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是不稳定的,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对非平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基于大多时间序列数据的不稳定性,在回归之前就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减少因时间序列的变化而产生的波动,这样才能让回归的结果更加真实。
表1为使用ADF检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变换,然后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上表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均不能够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因为认为这4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因此需要进行差分后,再次执行进行单位根检验。
差分后的序列分别表示为Dln农业增加值、Dln财政支农支出、Dln财政支农支出、Dln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均能够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所得数据均在临界值的范围之内,因为可以得出这4个序列均是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因此,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均为一阶平稳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验证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2 协整
单位根检验确定了变量之间关系为平稳序列,使回归的结果趋于真实。但同时又受到变量之间关系信息可能受损,以及对变量的差分,故而进行协整检验。
经济数列时常有不平稳现象的发生,但在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下在时间上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为了让回归模型更有意义,就要选取多个趋于平稳协整关系的非平稳经济变量,这样回归的结果才会更加平稳。
EG、CRDW检验和Johansen检验是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笔者拟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对模型中代表变量长期关系的系数矩阵的求取,进而根据秩和特征值判断出其协整关系存在的个数。Johansen协整检验存在两个检验统计量: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对本文选取最常用的迹检验,该检验适用于含有多个变量及多个协整关系的系统。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 Johansen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
对于“NONE”即“不存在协整向量”的原假设,迹统计量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该假设,即认为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很容易可得得到具体的协整方程为:
LNAGDP=1.173558LNG-0.411121LNK+16.81490 LNL-104.2832
上式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对于农业增加值都有促进作用,且农业劳动力投入人数的促进作用非常强(弹性系数高达16.8149),但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农业增加值却是负向的作用,尽管其负向的弹性作用并不强(弹性系数仅为-0.41)。进一步表明劳动力对于农业增加值还是占了主要的因素。
3 结论及建议
3.1 从上述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来看,财政农业支出系数弹性为1.17355,对农业增加值及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总体来说贡献水平不高,远低于农业投入人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对农业投入规模不大,而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也很难让支农资金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财政支农对于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优化农业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保证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发挥到实处。
3.2 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弹性系数最高,贡献也最大
当山西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不变时,农业劳动力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增加值就会相应的增加16.8149个单位。这一数据也表明农业经济的增长紧紧依靠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这就要求政府在增加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功夫,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培养,打造新型农民,积极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劳动力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3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拉动效果不强,虽然弹性系数仅为-0.41,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现阶段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是以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为主,而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较小,农民往往自己投资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要减少对农户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大其直补力度,使农业资金能够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实效。在目前我省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支出还不能覆盖农村所有的领域,因此,必须结合我省现阶段的实际,合理安排财政支农重点扶持。要逐步调整和优化山西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在财政支农、农业科技人才上要重点倾斜,适当加大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使支农资金真正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来。
[1]沈淑霞,秦富.财政农业投入性支持的规模效率分析经济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04,(4):45-51.
[2]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目标选择与政策优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4(3):40-43.
[3]王文普,陈伟.财政农业支出机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08(3):45-49.
[4]张海燕,邓刚.财政支农支出对四川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06):78-81.
[5]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J].中国农村经济,2006(8):49-54.
[6]肖新成,曹子坚,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5):67-69.
[7]刘书红.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08(5):8-1o.
[8]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30-35
1004-7026(2016)09-0066-03
F812.8;F32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9.042
杨世林(1992-),男,山西晋中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王广斌(1960-),男,山西运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