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理念指导城市控制

2016-07-25刘彬李婧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10期

文/刘彬、李婧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青岛 266000



生态理念指导城市控制

文/刘彬、李婧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城市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未来城市发展的范本,未来也将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实施型规划层面,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并指导到城市建设的控制中去,是本次研究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资源控制、交通模式及土地使用方法的研究,探索新的控制指导模式,支撑规划技术的变革。

【关键词】生态控制网络;慢行交通;用地混合使用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将生态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依靠政策机制、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技术的全面提升,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已有的生态城市的实践案例较多,多注重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完善,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实施型规划中的探索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红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的研究中,提取生态网络的构筑、复合的交通模式及土地的混合利用等多个方面作为支撑体系,进一步探求以生态理念指导未来城市的控制方法。

1、区域资源分析

1.1区位优势

红岛片区位于胶州湾湾底,北岸新城南端。在新一轮青岛市总规划确立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北岸新城位列三城之一,是青岛市域城镇布局的空间中枢,着力打造为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的新城区。红岛片区作为集滨海旅游、会议接待、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功能一体的活力、宜居、生态岛,正是北岸城区整合空间资源、保护胶州湾底生态岸线、统筹并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重要片区之一。伴随北岸城区建设发展及新空港选址等城市空间战略调整,红岛片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1.2现状资源禀赋

红岛曾是胶州湾内的一大孤岛,后来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该区域依山傍海,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局部地形起伏较大,为典型丘陵地貌特征。现状水体、湿地、集中绿化等自然要素丰富,用地面积约占总用地面积29%。通过评估及调研确定需保留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的9.5%,可开发用地面积较大。

图1 现状自然资源分布图

1.3面临问题

红岛片区在发展中呈现出主要问题包括:

(1)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现状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绿地林地多为自然生长,分布零散,疏于管理。滨海岸线现状多用于海产养殖,岸线利用粗放,缺少公共岸线,公众参与性较差。

(2)交通体系尚未建立,居民出行较为不便。现状主要依靠中部岙东路、华中路两条南北向主干道。缺少东西向联系道路,内部居民出行主要依靠小汽车、摩托车。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低。

(3)多年来政府对红岛实施保护性开发,发展速度较慢,区域核心价值尚未体现。

2、建设目标与研究框架

2.1建设目标

红岛片区突出的生态自然特征以及在北岸城区的独特位置,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在尊重生态基底的基础上,在符合未来整个青岛市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及红岛周边地域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结合“岛”的地形特征,以建设“科技、生态、人文”新城为目标,逐步建设成为复合多元的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岛、青岛市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引擎以及北岸城区生态宜居的新典范。

2.2研究框架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试图在编制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先进行生态资源的梳理,建立好生态控制网络,通过自然要素的层层叠加,将规划城市功能与现状生态资源利用相融合,增加生态承载力分析,制定更加合理的生态交通发展模式以及土地的复合利用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出适合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实施性规划层面的生态控制方法。

图2 研究体系框架图

3、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控制方法

3.1整合现有空间基底,构筑生态控制网络3.1.1 整合现状,规划控制生态空间基底

红岛片区现状高万丈水库周边、海岛岬角以及北部西部湿地几大区域的自然资源较为集中。规划遵循“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建立蓝绿交融、组团清晰的新城生态框架。整体空间布局上,以中央生态绿廊为间隔,南部沿滨海岸线,组团布局公共功能中心、旅游度假及休闲娱乐设施,北部为居住功能区。以生态绿化提升环境,以环境优势提升区域品质。

图3 

3.1.2控制岸线,锁定城市发展边界

现状红岛北侧滨河湿地岸线长约8.3公里,南部滨海岸线长约33公里。

规划岸线内侧大于30米处规划环岛路,作为岸线绿化空间控制边界。以此明确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有机划分形成各功能组团。规划区南侧、东侧岸线向陆域一侧100米范围为建筑退让区,禁止建设;规划区西侧岸线周边为生态湿地重点保护区域,禁止任何建设活动。

图4 生态组团控制图

3.1.3通海融绿,湾岬相连,实现活力生态

根据不同滨海岸线特点,制定特色的发展策略,通海融绿,强化滨海渗透,打造一串多彩的滨海项链。

(1)景观东岸:东部海域保留现状部分水产养殖功能,以实现对红岛海域渔业历史回顾及捕鱼体验;同时结合岸线景观打造农业景观观光带,着重岸线清淤与景观整治,提升东部湾底景观。设置人行过街廊道,加强腹地与岸线间的联系。

(2)活力南岸:结合市级公共中心进行海域整治,逐步退池环海,结合岸线功能布置海上游览、运动等功能,打造1公里左右的活力节点,引领整个城市海岸。

(3)生态西岸:主要以湿地保护为主,为居住功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西部海域清理现有虾池、盐田,规划建设红岛绿洲湿地公园,成为青岛市级休闲游憩、科普教育场所。

(4)文化北岸:北岸结合古河道岸线的修复和韩家民俗村等历史文化要素的整合,形成旅游文化岸线。

3.2探索生态交通模式,支撑区域发展骨架

3.2.1多种交通发展模式,融合区域发展

以TOD发展模式为主导,规划“两快、五横、三纵”的干道网络,将轨道站点800米半径内作为土地紧凑式、混合开发的重点区域。鼓励轨道站点周边用地混合开发,建造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综合体。紧邻轨道站点进行高强度开发,随着距离增加,开发强度逐渐降低。鼓励轨道站点与周边建筑紧密结合,轨道站点嵌入周边建筑,出入口在建筑体内,与商业、办公紧密衔接。结合轨道站点合理布局公交线路,满足市民通勤需求。

图5 

3.2.2合理布局公交线路,满足市民通勤需求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公共交通网络的建立来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的目标,多种措施并举,满足区域内部市民通勤与出行需要。常规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以及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率达90%;降低轨道站点500米敷设区域机动车配建标准,引入低能耗环保型社区巴士,实现乘坐轨道交通人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2.3构建适宜慢行尺度,营造慢行环境

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引导市民的慢行出行行为,打造安全、舒适、优美、宜人的出行环境,满足各区域、各类型人群慢行的出行需求。增加轨道站点周边慢行通道密度,在轨道站点500米半径覆盖区域,增加约25条慢行通道,减少街区尺度,提高慢行出行比例。采取合理措施分离动静交通,实现动静交通的顺畅无缝衔接。

3.3混合土地使用功能,增强区域开发活力

3.3.1板块混合功能布局,增强区域活力

鼓励合理的土地混合使用,以引导土地集约使用,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增强土地使用的弹性。规划复合的用地功能,增强组团内部及周边地区活力。具体规划引导控制方式包括:

(1)在充分保障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公共服务中心、商业中心、轨道站点周边、交通枢纽周边等区域的土地混合使用。

图6 土地混合使用模式图

(2)鼓励单一用地性质建设用途多样化。在《用地分类及兼容性表》中增加可兼容功能,对各种中类用地提供可兼容功能、建筑适建比例。混合用地的用地代码之间采取“+”连接,排列顺序按照建筑规模对应的用地性质从多到少排列。

(3)增加建筑用途分类,适应土地立体混合使用趋势,确保规划精细化管理。

3.3.2区域纵横衔接,实行单元控制

每个功能组团通过生态空间进行隔离,以生态空间划分为骨架,结合主干道系统,划分控制管理单元。控制管理单元作为控制体系中的核心控制层次,规模控制在1-2平方公里,鼓励单元内兼具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居住配套、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土地混合利用,同时考虑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

3.3.3公共中心引导,打造多元化服务功能

以区域交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将公共交通走廊为联系结构,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构建红岛南北向主要公共服务走廊。在用地布局上采取“核心公共服务设施+街区核心公共服务设施+街区”模式,围绕市级公共中心,配套相关服务设施,并捆绑相应的混合开发用地,在南侧滨海岸带规划复合多元的城市公共中心。

结语:

红岛片区的生态理念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未来城市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探索突破口。从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出发,基于本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协调内外部资源,提出可操作的空间调控及土地布局措施,为空间的合理利用做出很好的控制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徐琳瑜主编.《城市生态规划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2]陈秉钊主编.《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开彦.绿色人居新常态[J].中国房地产业,2015,(1-2).

ECOLOGICAL CONCEPT TO GUIDE URBAN CONTROL

Qingdao Urban Planning&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2660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fter profound reflection on urban development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future it will also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level, how to mak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and into the city to control,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study. Control of ecological resource and traffic patterns, land use method of research, explore new control guidance mode, support planning technology revolution.

keywords:Ecological control network;Slow traffic;Land 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