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战略
2016-07-25白雁翼
白雁翼
(汕头市图书馆,广东 汕头 515047)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战略
白雁翼
(汕头市图书馆,广东 汕头 515047)
[摘要]通过阐释“互联网+”与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定义,明晰“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图书馆应用技术、数字版权技术以及技术人员等“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数字出版融合战略研究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的概念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这给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字出版实现了图书的数字化编辑与加工,实现了设备终端的阅读需求,导致人们对纸质图书的需求越来越小,颠覆了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一方面,“互联网+”的环境推动了新型电子读物的出现,是传统图书馆必须应对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传统图书馆转型提供了机遇,能够有效地促进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基于此,“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1“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
1.1“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所谓“互联网+”是指在Web2.0环境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新形态,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1]。作为一个宏观的普适概念,“互联网+”可以为任何一个传统的行业提供新思维、新方式、新动力、新模式,通过这种资源整合,为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发展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了社会“互联网+”化,实现了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实践,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作为行业产品和服务的新公式,专家将其进一步解释为多屏、全网、跨平台的发展模式,由此开启了以互联网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互联网+”也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
1.2数字出版的定义
数字出版的概念提出是基于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新兴的出版产业[2]。数字出版产业以内容的数字化、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以及传播渠道的数字化为特征,打造新时期无纸化的全信息资源网络出版。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数字信息已经从多方面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环境,不仅降低了纸质图书的出版费用,还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打造无纸化信息社会提供了可能。
1.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
“互联网+”环境为图书馆和数字出版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纽带,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整合优势,图书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借阅和学习空间的服务,逐渐向资源信息化转型,数字出版成为当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显著标志。传统的图书馆与数字出版实际上是博弈的关系,具体体现在纸质书本与数字出版物的用户竞争,然而“互联网+”颠覆了两者竞争的状态,开始从对立走向融合,共同为读者服务。
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必要性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是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技术标准统一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字版权保护的结果。
2.1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
随着市场环境发生改变,传统的纸质时代不再占据垄断地位,数字时代开始改变人们的社会环境,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渗透到各行业的方方面面,图书馆和出版机构开始走向和谐共生的局面,体现在图书馆的积极转型,尤其是各大图书馆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标志着传统图书馆理念的改变。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增加了图书馆对信息资料的投入,增加了与社会的融洽度,图书馆逐渐跟上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适应数字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
2.2技术标准统一的需要
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除了市场大环境的引导,还需要技术标准的统一。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养成了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阅读的习惯,由此,数字化资源产生了统一的格式标准,避免了平台之间无法兼容等技术问题。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PDF格式,大多应用平台都采取PDF格式进行文本的阅读和文本之间的转换,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基于技术标准的统一,可以更快更好地完善二者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促进了图书馆向数字化的转型,促进了数字市场的推广,同时促进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步伐[3]。
2.3数字版权保护的结果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的服务机构,其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包括科研机构、人力、物力均十分有限,没有过多的能力与作者进行版权的交易。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阅读和下载往往受到数字版权的保护,这就需要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将所产生的费用尽量最小化,例如图书馆与作者签订合同,一次性买断作者的学术产品或者某一资源库,在规定时间内向本馆的用户有偿开放,用户进行包年或包月的资源购买,对于同一个学术文献,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费下载多次。通过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既保护了作者的数字版权,又减小了用户的花费,可谓两全其美。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要素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要素既包括图书馆本身的应用技术,也包括数字版权建设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要素
3.1图书馆应用技术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基石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还是新型的数字出版,图书馆应用技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上,包括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用户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之间,都需要图书馆技术的参与,例如图书的采访工作、图书的分编典藏工作,都离不开图书馆应用技术。“互联网+”的新环境下,数字信息的加入赋予图书馆应用技术以新的任务和角色,网络信息的访问和链接、文献的网络传递以及在线咨询等活动也需要图书馆应用技术的支持。数字出版多媒体数据、图文数据等专业的数据库也必须经过相关技术进行过滤压缩及储存才能够为图书馆所用。此外,电子阅读器与图书馆进行合作也是目前数字出版的一大流行趋势,这种合作方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使读者用户可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将所阅读内容下载到终端设备上,方便和创新读者用户的阅读体验[4]。总而言之,“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需要图书馆应用技术的全程参与,图书馆应用技术具有基石的作用。
3.2数字版权技术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核心
正如上文所述,“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是数字版权保护的结果,同样数字版权技术亦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核心。“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而图书馆以及数字出版的文献内容是作者的知识产物,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目前网络技术公司通常用加密的方式对图书馆数字内容进行保护,例如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库常用的用户群体限制,只有本校师生才能通过局域网阅读或下载本校的数字资源库,以及最常用的加密算法,通过代码加密保护数字版权的技术。大多数网站都应用了一种防复制技术,以百度文库为例,数字内容加密,在没有获取网站许可之前,禁止在网页上实现复制、下载等功能,以此来限制作品内容的复制和传播,保护作者的版权。保护版权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在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机制构建中,只有加强对作品版权的保护,才能维护作者正当的权益,保持学术界风气的正直。因此,数字版权的保护技术对“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至关重要,是其核心因素[5]。
3.3技术人员是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保障
不同于传统的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运营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操作,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工作。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开始尝试与数字化出版结合,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还需要更多的技术磨合,原因在于二者的运行机制不同、流程不同,掌握的技术也不尽相同。一方面,传统图书馆对数字化知识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少数拥有数字出版编辑能力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使得数字化出版行业人才紧缺,二者衔接不畅,面临人才断层的窘境。所以应加强人才的培训,培养既熟悉传统图书馆业务又精通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改变原有人员的组成结构是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保障,也是促进图书馆在面临电子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动力,同时加快了图书馆向数字化建设的转变。
4“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路径
4.1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助力数字图书馆建设
首先,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数字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数字资源的数据库和文献保护机制。其次,数字出版业要运用相关技术致力于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为数字化运营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助力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是指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内容制作、数字资源管理、数字资源的发布以及数据储存保管等相关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突破国家的范围,开始走向国际间的合作,例如我国中科院图书馆与荷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保存协定,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总之,想要实现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融合,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环境,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图书馆间的协作发展。
4.2依托Web2.0云端化,拓展数字平台建设
Web2.0云端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拓展数字平台建设的必要技术支持。一方面,传统图书馆可以借助Web2.0云端化技术化解具体流程中产生的资金压力,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性与可重复性解决格式转变的问题,将图书馆分散的设备、分散的资源信息及数据整合起来,统一储存在免费的云端上,再利用云端计算机技术,逐步完成文件的分析与传输[6]。另一方面,拓展数字平台建设可以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灵活的、自由度高的服务体系,既能满足传统图书馆的要求,也能符合现代化数字出版的需求,有效缓解因为数据量过大而导致的资金短缺等问题。此外,依托Web2.0云端化与拓展数字平台建设有利于构建性价比较高的存储平台,对“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而言,可以降低融合的硬件投入。总之,利用云端的形式储存、同步数据信息,短期来看,是实现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有效路径,长远来看,对完善图书馆业务、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保证数字化平台开发以及保护数字版权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3基于互联网便利性,提供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的便利性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机制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保证,也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首先,图书馆建立健全数据库需要互联网平台,在线出版的内容与层次也要通过专业的数据压缩技术的支持,通过扩大数字化出版范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读者用户的选择,从而创新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其次,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还需要完善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建设,必要时需要实现定制化生产。原因在于成熟的技术才是吸引读者用户的核心因素,图书馆通过独特的自身优势,结合完善的搜索引擎,加强信息检索和数据的深度挖掘,提供海量的信息存储及搜索体验,能够最大程度增加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粘性。第三,图书馆可以按照所需的数字化出版内容,将电脑中的信息打印出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既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数字化出版的盲目性与刻板性,又可让读者用户对出版内容有大体了解,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打印,增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性。第四,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读者选择数字化出版,对图书馆的运营而言,是一种难得的契机,通过图书馆与数字化出版的融合,探索图书馆商业模式,增加图书馆的收益。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性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有效路径。
5 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与数字出版并不是二者简单的叠加,只有透彻了解“互联网+”的内涵与特点、了解数字出版的运行机制,并分析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才能构建起有机的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总而言之,“互联网+”改变了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竞争关系,二者在“互联网+”的促进下将逐步走向融合。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2]何坚石.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新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5-108.
[3]彭双五.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宋臣国.数字时代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5]贾宁芳.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博弈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6]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白雁翼女,1969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编目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编目和管理。
[分类号]G250.7
收稿日期:(2016-03-18;责编: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