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泗水滨光景一时新
2016-07-25楼红维
楼红维
摘 要:学生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时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完整、不系统。“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将知识点化大为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助于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微课;文本类阅读;解题指导
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制约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如在高考二轮、三轮复习开始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文本类阅读题的解题指导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该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基本思路,可有不少学生却连基础的修辞和描写等手法都还不甚了解。而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很难再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在新课堂中学习的低效。
美国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把基于“微学习”建设起来的“微课堂”称之为知识脉冲,而这种知识脉冲,正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正面影响他们。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运用“微课”的形式来解决一些常规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的制作
很多学生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时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完整、不系统,而这些问题本该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如今却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知识和新知识教学的脱节,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直接障碍。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就此制作了关于“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的一系列微课,将知识点化大为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以尽可能仔细地让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内化。
(一)“微”目标
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整个文本类阅读题解题化整为零,从“微”处着手,细分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 微课应该是一种篇幅短小、主题单一、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课型,所以我们将该系列课程的目标细分成“学会信息筛选题答题”“学会赏析题答题”“学会作用题答题”“学会含义题答题”“学会形象分析题答题”“学会开放性阅读题答题”这六个小目标,教师对每个目标使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解录制。在单一的目标指导下,微课用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以教师讲透这一知识点、学生学会这一知识点为原则,希望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尽快弥补一轮复习中知识的不足;当然也正因为知识点的单一化,使得教学时间变得较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机动性也能得以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微”知识
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我们通常会把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按照一般教师授课的语速,5~10分钟的课程可以讲解1500~3000个文字,这也就要求每一个制作微课的教师都要精心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将最精华的、最想告诉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以最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这“微”知识点充分而有力地放大,深入探讨这一“微”知识点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笔者在制作“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的时候,将所涉及的知识点细分为“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赏析题答题技巧”“作用题答题技巧”“含义题答题技巧”“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开放性阅读题答题技巧”这六个枝干知识点,然后再将这六个枝干知识点进行逐层细分。比如,笔者把“赏析题答题技巧”细分为“赏析题答题基础知识”“赏析题答题基本格式”“赏析题答题温馨提醒”“赏析题答题小操作”四个部分,然后用8张PPT进行呈现,其中第一张和第二张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赏析题的基础知识储备”,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好字好词等,让学生十分方便地在“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中寻找不足,以最简单有效的形式弥补一轮复习中缺失的基础知识。当然,当我们把一个个微小的知识点串联成线又从线串联成面的时候,我们庞大的知识大厦也就完成了它的系统化建设,从而实现微而不“微”、微而可“大”。
(三)“微”趣味
微课是将传统课堂与电脑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型课型,所以我们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技术的优势,将传统话语讲解向图片和流媒体技术进行转换,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与传统的话语讲解手段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快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微课虽小,但我们可以让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幽默。如在讲解“作用题答题技巧”这一题型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小的知识点笔者把它设计成“作用题答题基础知识”,这一个“微”知识点中又包含了“开头”“中间”“结尾”“题目”的妙用。引入微课之后,笔者通过截取电影片段,再加上旁白式的讲解,很快完成了基础知识的讲授,如在讲解“文学作品开头的九大作用”时,笔者截取了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六集《祸起观音院》中的部分电视镜头,非常快速而又轻松幽默地讲解清楚了“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象征”等,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新型的讲课方式。
(四)“微”技术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担心自己的电脑技术不过关,无法完成优质的课程制作。笔者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系列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发现,初级微课制作技术简单易学,人人都可轻松掌握,只要有电脑、耳麦,会制作PPT,会下载电影,就可以快速地完成微课的制作。当然,在该系列微课的开发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微课的制作应该内容大于形式,实质大于表象,不能过分追求华丽的外表、绚丽的特效而失去微课本身的实际内容。
二、“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的使用
语文教学有理念先觉与实践自觉的先天品格和内在诉求,这种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总要试图在任何一种课堂改革中充当先行者的角色。
(一)“微”在课前
“翻转课堂”可以说是“微课”在课前使用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呈现出“教师中心、教室中心、知识中心”的结构主义特征,其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处在“课堂受众”的位置,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学习中心”的位置,难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前,将课堂变成知识内化的场所,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1]。笔者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的系列微课制作中吸取了“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部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回顾”供学生在课前使用,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模式,慢慢建构起“课前先学+课堂研讨+课后提升”的新课堂模式。[2]它弥补了教师难以在课前掌握学情或在学情掌握的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完成预习再收集、整理问题的不足。微课可以通过网络以“师生互动留言”的形式直接将问题呈现在留言板上,教师可以随时收集问题、反馈问题,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进行全班研讨。以“赏析题答题技巧”这一微课为例,笔者在微课制作完成并上传网络后,在留言板中安排了“知识点提问”“答题技巧提问”“答题运用提问”“其他提问”共四个提问板块,快速地将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分类。这提高了以学定教的效率,有些简单的问题笔者也能直接用其他微课加以回答。
(二)“微”在课中
教师在上课前,点击查看学生在留言板中留下的问题,了解学生在研习微课和文本时所存在的问题,就能很快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计划,这样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充分避免对简单知识的机械性重复,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研习成果。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衍生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最后只要将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即可。如笔者在制作“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微课后,发现学生在信息的筛选定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虽然明白了解题的套路和技巧,但不知道如何准确定位寻找的范围。对此,笔者就这一问题寻找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实践操练。学生发现,一般的信息筛选题,如果没有在题干中说明筛选范围,可在题干句所在的附近根据分值寻找:如果题干中有范围,就根据范围寻找;如果题干要求联系全文寻找,则要从近到远,根据分值一步一步寻找。当学生归纳出这些内容之后,教师稍加点拨归纳即可。
(三)“微”在课后
微课在制作完成之后可上传网络或用光盘保存,有反复利用的价值。当学生在课前、课中进行学习巩固之后,对知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部分知识会被逐渐遗忘。有时候学生课堂的笔记会因为种种原因丢失或记录不全,有时候学生会因为请假而没有听到一些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课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只要有网络和简单的智能手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复习,以加深记忆。同时,因为微课时间短,知识以片段化方式呈现,所以学生在复习时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对某一知识点的复习,还可以采用快进模式快速找到相关的知识要点。[3]此外,每个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各有不同,每个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当微课形成知识系统群的时候,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进行学习,以便在比较后加深理解,也可在网络上面查看其他同学对这一知识点学习之后的心得,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反观自己的教学,修改自己在微课中存在的不足,以实现“教学相长”。
三、“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的反思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尽管微课有着便于制作、便于使用和再使用、便于保存、便于传播、便于共享、便于互动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弱点。很多时候交流空间的压缩会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减少和变得不那么直接,它会淡化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气息,必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语文教学的价值理性走向边缘。另外,部分教师对于电脑技术运用不熟练,高中学生又普遍住校,学校很难提供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微课的使用和发展。所以,我们要立足本校的实际,立足本学科、本课型的特点,立足学生的需求,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微课的制作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郭芳芳.翻转课堂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5):12.
[2]蒋信伟.守正出新:语文翻转课堂的实践和理性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4):16.
[3]张金磊,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46.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