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战役
2016-07-25张媛
张媛
棉湖战役是1925年3月13日发生在第一次东征路上的一场关键战役,是黄埔教导团自建团以来遭遇的最艰难的一次战斗,黄埔学生军特别是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教导1团全体官兵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战胜了林虎军队,取得棉湖大捷。这场战役对于黄埔军校、第一次东征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棉湖战役的大背景:第一次东征
1922年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此后,在孙中山的策动下,桂军刘震寰部,在桂林的滇军杨希闵、范石生,以及粤军的陈济棠、莫雄等部决定联合讨伐陈炯明。他们于1923年3月16日占领广州,陈炯明被迫退踞至东江一带。孙中山、陈炯明关系破裂后虽经多人尝试调和,但双方因政见不同,又彼此成见颇深,故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此时,孙中山政府只据广东省三分之一,而陈炯明部却控制着惠州、河源、潮汕、梅州等大片地区,对广州的大元帅府形成巨大威胁。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来京主持大局。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时局宣言》,于13日偕夫人宋庆龄和汪精卫、邵元冲、李烈钧等随行人员一起乘永丰舰由广州启程北上,在轮船经过长洲岛时,孙中山下船,走进了黄埔军校。孙先生莅校巡视一周,并参观第1、2期学生演习。当看到黄埔师生那昂扬的斗志时,他不禁对校长蒋介石说道:“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孙先生最后一次踏足黄埔。
孙中山离粤北上后,一直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认为广州已群龙无首,是出兵攻占的最好时机。于是,他自任“救粤军总司令”,于1925年1月7日,兵分三路,杀向广州。面对陈军的来犯,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将所辖的滇军、桂军、粤军和湘军一起组成东征联军:以杨希闵的滇军为左路军,攻打增城、博罗一线,向五华、兴宁行军,进逼林虎的防地;许崇智部粤军为右路军,以洪兆麟的驻地为目标,一路向东进攻;刘震寰的桂军为中路军,以围攻惠州为主要任务,也可策应左、右两路军。而刚刚组建不久的黄埔军校教导团(黄埔教导团1团于1924年11月9日成立;黄埔教导团2团于1924年12月26日成立),因几乎没有什么参战经验,在最初组建东征联军时只被当作预备队使用。但在蒋介石和廖仲恺的力争和黄埔学生的联名请愿下,黄埔的学生军们终于加入到东征大军的队伍中。他们被编入东征右路军,校长蒋介石以粤军参谋长身份随军出征。黄埔1期生主要担任教导1团、2团的连、排长或营、连党代表;2期生组成步兵总队、炮兵营、兵工队、辎重队和3期入伍生第1营一起随教导团参加东征。
1925年2月1日至3日,黄埔军校教导第1、2团,学生队,炮兵营等分别从广州黄埔岛出发,拉开了第一次东征的序幕。这批学生军正式从母校的操场走向了炮火连天的战场。这支不仅被敌军陈炯明部队轻视,在广州各军中也被视为“中看不中用”的黄埔健儿们,以百折不挠的勇气、严谨的治军态度和积极的政治宣传,一路所向披靡,战果累累。
2月4日,教导第2团配合粤军,历经7个小时的战斗,攻下东莞城。同日,粤军张民达师和许济旅攻占石龙。
2月7日,东征军继续向南挺进,占领常平。
2月10日,攻占平湖。
2月11日,占领深圳,肃清了广九铁路之敌。
2月14日,右路军推进至淡水城下。
2月15日,拂晓,东征以来的第一场硬仗在这里打响,经过两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淡水城被右路军攻下。当天下午,陈军副总指挥洪兆麟带兵反攻,激战数小时后被打退。淡水一战,使东征军的名声大振。
2月20日,东征右路军离开淡水,占领白芒花。
2月21日,攻占平山。
2月23日,蒋介石、许崇智、廖仲恺、周恩来、加伦等人在白芒花召开军事会议。经过讨论,决定主攻海陆丰直捣潮梅,让敌人失去立足之地。
2月27日,陈炯明的家乡海丰县城被占领。
3月1日,下陆丰。
3月4日,粤军许济第七旅占普宁。
3月5日,克揭阳。
3月7日,广州东征军右翼军张民达师许济、陈铭枢旅占领潮州汕头,洪兆麟退饶平,叶举退大埔。
自东征以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黄埔军校教导团与右路粤军就一路东进,长驱400多公里,直达粤东的汕头市。致使陈炯明的“救粤军”闻风溃逃,第一次东征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了。
棉湖大战
其实,在攻打淡水时,原本应该同步前进的滇军和桂军在到达博罗、飞鹅岭后就按兵不动了。这两支军队是两年前在孙中山的策动下进入广东驱逐陈炯明的,他们本就是地方军阀,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杨、刘二人起初对东征并不热心,只是迫于压力才同意出兵。所以,在东征途中,他俩多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其真正目的是想要乘乱夺取广州。
东征军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下了海丰、陆丰、普宁、揭阳、潮安、汕头等地。然而,就在右路军一路向东攻营拔寨时,早有野心的左路军和中路军竟然掉头向广州退去。这样,就使右路军由一路高歌猛进的胜利陷入到孤军深入的险境。原本进攻林虎驻地的左路军突然调头的举动,让陈炯明的前敌总指挥林虎得以在兴宁、五华集结重兵后一路南下,企图切断右路军的后路。与此同时,林虎还积极联系已退至潮、梅两地的洪兆麟、叶举残部,希望能够前后夹击右路军,将其消灭于揭阳一带。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右路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也紧急做出了战略部署:急调粤军第1师陈铭枢第1旅和警卫军从后方支援,攻占河田以阻击林虎第1军第3师师长黄叶兴部,防止其前来增援;张民达第2师驻防于潮安,以免洪兆麟、叶举部和林虎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黄埔军校教导团、粤军第7旅立即从揭阳、普宁回师,准备抗击林虎之军。3月10日,林虎大军(关于此次林虎军的总人数,笔者所查阅的相关资料中都未给出明确的数字,且各个资料所列数据略有不同,但综合来看,人数肯定是远远超过1万甚至达到2万。)行至河婆后,分鲤湖、棉湖两路来袭。3月12日11时,右路军由揭阳抵达普宁城,在得知敌军的先头部队已于午后1时、3时分别到达鲤湖、红湖(距棉湖5里)后,蒋介石遂在普宁城下令:以何应钦率领的教导1团向棉湖前进,正面攻打棉湖前方的和顺之敌;第2团由团长钱大钧带领朝湖尾前进,攻打鲤湖刘志陆部;粤军第7旅则绕至塔头埠,袭击敌军的左侧。这样,便可形成三面包围敌军的态势。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3月13日上午8时,战斗在大功山下打响。此时许济旅已与校军失去联系。教导2团也因地图不准确,通讯失灵被困在错综复杂的粤东山区。两支军队都未能按原计划加入战斗。这样一来,棉湖之战的前半天便是教导1团的1000多人对阵近10倍于己的林虎大军。
战斗一开始,何应钦便指挥1团的3个营,向敌人发起了冲锋。他命令第1营(下辖第1、2、3连)为前锋,攻击正面的敌军;第2营(下辖第4、5、6连)为总预备队,第3营(下辖第7、8、9连)则绕攻敌军的左侧,以策应第1、2营。两军激战在一起后,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将第1营包围,1营将士在营长顾祝同的带领下奋勇抗敌,甚至用刺刀近身肉搏,但寡难敌众,1营伤亡颇重,第2连甚至被敌军包围,缴去数十杆枪。上午10时10分,林虎开始调动更多兵力向曾塘村的教导团指挥部进攻,因为第2连已被缴枪,第1、3连正向曾塘村的东北方向转移,曾塘村竟无兵可守。于是,有一股敌军乘机突破一处阵地,冲到了离团指挥部只有二三百米的地方。情况已是十分危急,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等此时都在指挥部里,指挥部一旦被敌人拿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岌岌可危之时,团长何应钦急忙命令第2营营长刘峙率第6连赶来支援,蒋介石也命令陈诚动用炮兵。炮兵连长陈诚亲自拉火对近在咫尺的敌军作瞄准射击,连开三炮,命中了这股敌军。这就是东征史上的“陈诚三炮”。炮兵的突然发力,使林虎最有威胁的一次进攻破产,阵地上的官兵们也随之精神大振。
上午11时20分,黄埔教导团学兵连正好从王厝仔被调回,及时加入到支援左翼的战斗中,只有六七十人的学兵连在连长曹石泉的带领下从12时30分一直坚持苦战至午后3时30分,学兵连的勇猛不仅大大减轻了左翼战场的压力,也为等待援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右翼方面,由于粤军第7旅在11时30分及时赶来支援。1团由被动转为主动,敌方开始退往和顺方向。许济旅和3营9连随后追击敌军,第1营也一同向和顺方向前进。但追至和顺村后,竟遭到林虎军总预备队的疯狂反扑。许济旅不支而退后,教导1团第1、3营被敌军包围、冲散,死伤无数,第3营党代表共产党员章琰、副营长杨厚卿、连长胡思勋都阵亡在此,1营营长蒋鼎文、连长郭俊也身负重伤。战至下午3时,1团已伤亡殆尽,从勤务兵到伙夫,所有人包括苏联军事顾问也纷纷抄起机关枪上了战场。此时,敌军距离指挥部不过四五百米远,团指挥部有再次受到冲击的危险。关键时刻,何应钦急中生智,命令士兵们在阵地周围都插上旗帜,摇旗呐喊,以迷惑敌军。这一招,颇似当年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敌军果然不敢轻易前进了。
下午4时,战斗已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叱咤疆场数十年的林虎,曾经看不起这支学生军,怎么也想不到这场战斗会呈现如此胶着之态。
千钧一发之际,教导2团终于赶至和顺,从后方杀向林虎的指挥所。林虎军在遭到这突然袭击后,军心大乱,又因前方旌旗遍布,不敢贸然死战,遂于下午6时开始退却,率残部败走五华。这场持续了近10个小时的战斗,终于在黄埔教导团的辉煌胜利中落幕了。
这一战,发生在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二日,为了不影响士气,中央党部决定将孙中山逝世的消息秘而不宣。9天后,东征战场上的勇士们才得知这一噩耗。棉湖血战,成了告慰孙先生在天之灵的战役。
棉湖大捷的原因分析
右路军自东征以来,所战皆胜,在攻克淡水后,士气更是大振,官兵团结一致,势要收复东江。林虎所率领的也是跟着他久经沙场的精兵,且此战意在夺回自己的潮梅老巢,战斗力也不可小觑。
棉湖一带,西北一片都是崇山峻岭,从西北往东南,逐渐过渡至平原。敌军驻扎在山地,居高临下。而东征右路军则要由平原向山地仰攻。从地形上来看显然是对林虎军极其有利的,再加上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林虎军队取胜的可能性很大。但战争的天平并没有偏向他和他的军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东征军乃正义之师,他们是为了主义而战,为了统一广东而战,为了振兴中华而战,黄埔的学生军们,多是不怕牺牲的,有以一当百,万夫莫敌之勇;林虎的军队显然不具备这种革命精神,他们是地方军阀,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打起仗来,畏惧颇多,杀伐不够决断。
二、黄埔学生军是一支实行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式军队。有着军纪和党纪的双重武装,军内党组织严密;军队编制改良为“三三制”(每团辖3个营,每营辖3个连,每连辖3个排),各团都有自己的特种队(包括侦探队、特务连、辎重通信队、机关枪连、卫生队等),分工明确。一旦进入战斗状态,团长便可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发起进攻;实行“连坐法”,一团人齐退,必杀团长,若团长一人不退导致阵亡,则杀他部下的3个营长,若营长不退而阵亡就杀其3个连长,以此类推。棉湖之战,黄埔教导团损失惨重,险些全军覆没,但无一人退却。
三、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北洋时期,各地军阀混战,百姓们深受兵燹之祸,苦不堪言,对这些军队恨之入骨。但黄埔士兵们训练有素,军纪严明。随着一路上的政治宣传和黄埔军的亲身实践,这支“不怕死、不爱钱、不筹饷、不拉夫、不强占民房”的军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自发地为他们输送给养,查探敌情。
以上这些都是林虎军队所不具备的。当然,在开战前,即使考虑到所有战争因素,也无法保证战争的绝对胜利,战场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军人们所能做的唯有尽最大努力灵活运用战术,顽强地杀敌。军人,以战死沙场为荣,黄埔的军人们,以必胜之信念对敌,以必死之决心和行动来履行自己当初考入黄埔的诺言,他们有敌人所没有的“黄埔精神”,怎么能不胜利呢?
棉湖战役的地位和意义
棉湖战役是第一次东征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此战的残酷程度在整个东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战中,教导1团先是一个营一个营地去战斗,然后就一个连一个连地战斗,最后,是一个排一个班地向前冲。第1营中9个连长阵亡6人,负伤3人,第3营连长3人,2死1伤,排长9人,阵亡7人,385人的第3营只剩下111人,1团损失兵力达一半以上,团指挥部竟遭受到两次被敌人冲垮的危险。可以说,一团在此战中,是孤注一掷的,如果败了,黄埔军校的中坚力量——黄埔军校教导团便同这场战争一起覆灭,那就直接威胁了黄埔军校的生存。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林虎军消灭教导团于棉湖一带,整个战场形势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获得胜利的林虎可在揭阳、普宁一带站稳脚跟,收回败退至河婆的黄业兴部并与梅、潮的叶举、洪兆麟部取得联系,威胁驻潮安的张民达师。这样一来,东征右路军一个多月来的战果就会毁于一旦,东征便胜利无望了。所以,在战斗的危急关头,蒋介石曾对何应钦说:“必须想办法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事业也得遭到严重的挫折。”
棉湖战役可以说是黄埔军校的存亡之战。胜,可利东征,惠泽统一;败,黄埔军校则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中国的历史就有可能改写。
亲历者对棉湖战役的高度评价
当年,凡是经历过棉湖战役的人,无论是指挥官、学生军还是苏联顾问,对此战都记忆颇深。
蒋介石曾总结过他一生所经历的几十场重大战役,棉湖之战居于首位。
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的何应钦也因此战而一举成名。此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每到3月13日这一天,何应钦都会邀请曾参与此役的黄埔军校师生们一起纪念这场战役。
廖仲恺在战役结束后,专门作了《我们的光彩要照耀大地》的演讲,他对此役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可比肩黄花岗起义。在前线劳军而亲眼见到黄埔官生们是怎样顽强杀敌,以少胜多,打败敌军的廖先生由衷地称赞道:“这样的精神现在革命军中独一无二的了!革命的前途,全靠我们这支教导团的力量。”
亲历棉湖战役的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对教导第1团的勇敢善战赞叹不已。他认为此次1团的战绩是在苏联红军极好的部队中才能见到的,他通过此战看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加伦将军在短短5分钟的演说中,3次表达了对教导1团的敬意。他更是在演说的结尾高呼“敬祝何团长万岁”。在东征结束后,加伦还将他随身携带的佩剑送给了第1团团长何应钦,以示他对中国革命军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