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之城”:改变一战的13天
2016-07-23苗鹤青
苗鹤青
列日成为“绊脚石”
众所周知,欧洲列强陷入世界大战的诱因是德国和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结下“梁子”,双方为此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准备。当1914年7月28日一战正式爆发之际,迅速完成总动员的德国拿出秘藏已久的“施里芬计划”,决心用右翼迂回的方式,强行通过中立国比利时的领土杀进法国北部,在最短时间内攻陷巴黎。然而,位于德军进攻路线上的比利时堡垒列日却成为影响这一美梦实现的“绊脚石”。
按照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的设计,对法进攻能否成功,关键看德军右翼集团能否在数天之内拿下距德国国境线仅30余公里的铁路枢纽列日,这座区区20万人口的城市是7条铁路和17条公路交汇之处,有着号称“欧洲最优秀”的铁路系统,特陕列车由此前往巴黎仅需3小时,这对德国人是非常大的诱惑。
早在大战爆发前,德军就成立专门的马斯河集团军,总兵力约9万人,它的任务是3天内拿下列日,并完整保护好比利时铁路网,方便德军实施快速机动。对于德国人的野心,比利时人也不傻,因此在19世纪最后10年花费巨资修筑列日要塞,城市周围的小山丘环布12座火炮堡垒,它们如同钟表盘上的12个点位,死死地控制住马斯河流域。各堡垒火力设计非常巧妙,能使任何堡垒在遭攻击时,周围两座堡垒都能提供火力援助。堡垒完全由混凝土建造,并搭配252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火炮多半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开战前夕,坚守列日的比利时军队约3.6万人,论兵力完全处于下风。
3天拿下成泡影
8月3日,德国突然对比利时宣战,马斯河集团军于次日早晨8时跨过边界,但发现马斯河上的多数桥梁均被比军摧毁。到了4日傍晚,德国骑兵才找到渡河点,随后德国步兵、炮兵相继推进,但当他们进入马斯河西岸的开阔地时,处在列日城外东北和正东方向上的庞蒂、巴洪、伊夫革涅、弗莱龙等4座堡垒的重炮开始用密集炮火“欢迎”这些侵略者。
尽管德国陆军号称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地面部队,但真实情况是德国指挥官们过于迷信进攻。因为对笨重的重机枪和火炮拖累部队运动的反感,指挥官往往放弃火力支援就下令冲锋,结果德国步兵实际是以密集的“人海战术”往前冲,单兵的间隔只有0.75至1.5米。戴白手套、拿着军刀的军官的主要责任是保持队形的整齐,任何试图通过匍匐、滚进等动作躲避敌人火力的行为,统统被视作胆怯和无纪律的表现。在比军火力面前,德国士兵像野兔般被打翻在地,在列日城下尝尽“尸山血海”的苦头。
战至8月5日上午,发现苗头不对的德军统帅埃姆米希终于放弃愚蠢的步兵攻势,改让集团军炮兵出马,先拿下列日东面的4座堡垒,再向纵深地带推进,而德国人所付出的代价是他们设想的“3天拿下列日”的计划不可能实现了。
8月6日,在比军几乎打光所有弹药,不得不奉命撤离的情况下,德军总算拿下马斯河东岸的一些前沿阵地,并且开进列日城内。德国报纸一片沸腾,似乎胜利已经唾手可得。然而德军统帅埃姆米希深知攻克列日不等于攻克列日要塞,城郊仍在抵抗的堡垒是个烫手的山芋。面对手头少得可怜的重炮,再看看死伤惨重的部下,老泪纵横的埃姆米希恳请德军总参谋部支援,“我们需要更多大炮”。
经过一番协调,先是德国第2集团军的4个210毫米臼炮营开过来,8日13时至16时,大炮持续轰击控遏德军补给线的巴洪堡,坚固的工事被彻底摧毁,混合了炮弹烟尘的有毒气体让守卫者难以呼吸,比军被迫挂出白旗,巴洪堡也成列日十二堡中头一个陷落的堡垒。
到了8月10日,德国从盟友奥匈帝国手中借来更凶狠的武器——斯科达305毫米臼炮。德军把斯科达臼炮对准抵抗最激烈的列日伊夫革涅堡,经过长达两天的不间断轰击,伊夫革涅堡的比利时守军力竭出降。
胜负天平逆转
感到马斯河集团军在列日拖延太久,8月12日,德军总参谋部决定把两门“大贝尔莎”臼炮投入前线,这是当时德军可以拿得出手的最大口径的重炮,到15日,德军面前只剩下比军司令莱曼所在的隆辛指挥堡和充当犄角的奥格涅堡、弗莱梅尔堡还在抵抗。8月15日下午17时30分,一发420毫米穿甲弹径直砸穿隆辛堡的顶盖,引爆了堡垒内最大的弹药库,使隆辛堡彻底失去抵抗能力。
攻陷隆辛堡后,德国人向最后的两个堡垒派去劝降使者,数小时后,比军挂出白旗,宣告历时13天的列日要塞攻防战终于结束。比军在这场攻防战中付出近3000人伤亡和4000人被俘的代价,而德军伤亡超过万人。就全局而言,列日会战的最大价值在于德军向法国纵深的快速机动被浪费了10天,正是依靠这一时间窗口,法军才得以完成总动员,而且比利时人才得以持续破坏境内的交通设施,令负重30多公斤的德军步兵只能徒步行军,当他们进入法国境内后,已然成为强弩之末,战争胜负的天平发生逆转。诚如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向皇帝威廉二世所言:“陛下,我们已经输掉这场战争。”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那座矗立在泥泞河滩畔的“顽石之城”。
(凌雁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