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及稳定性分析研究

2016-07-23汤前辉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4期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汤前辉

摘 要:某项目隧道属于高速公路中的典型控制性工程,它集合了偏压、浅埋、涌泥、涌水等多种地质问题,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隧道洞口施工时的难度极大。基于此,以该隧道工程为例,简要分析了浅埋、偏压施工技术及其有效性,希望为后期相关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隧道工程;偏压;浅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4.142

1 工程概述

该隧道全长8.695 km,隧道中线间距达50 m,属于一项全线控制工程。出口段位于长江中游地震带与华北平原地震带的接壤区域,海拔1 200 m,地质情况极为复杂。结合洞口的具体开挖情况,其下层属于炭质页岩,覆盖层极薄,呈现出了一种特别明显的构造偏压结构。所以,要想施工顺利进行,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工程中存在的偏压问题。

2 设计与施工

结合工程的实际地质情况,采取了超长管棚、超前小导管和初期支护等形式的施工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2.1 超前管棚

在一些地下结构工程浅埋暗挖的施工过程中,超前管棚属于应用极为普遍的超前支护技术。该技术能够发挥良好的超前支护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地表下沉和岩石坍塌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相关掘进工作和后期支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该方法还具有见效快、工艺简单的优点。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超前管棚是规格为Φ108 mm×6 mm的钢管,在拱部120°的范围内布设,管长为20 m。工程所用水泥浆的规格为:水灰比为0.8上下,注浆压力为1~2 MPa。

2.2 超前小导管

应用超前小导管施工方法时,在预挖隧道周围形成了一层能够有效止水的稳定性承载壳,它能够有效增强围岩的力学性能。另外,导管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发挥出了超前锚杆的作用,使岩体的自稳时间明显延长,同时,还提高了围岩的自稳能力。该方法的优点是:①大大缩短了开挖时间,加固效果显著,对注浆质量的控制更加便捷;②导管所形成的管棚能够明显改善围岩的自稳性能,对于围岩的松弛和变形起到了良好的制约作用;③成本低廉、工艺简单。

工程中所用的超前小导管规格均为Φ42 mm×3.5 mm的无缝焊管,管长为4.5 m。为了防止浆液前冲,方便插打,特将小导管前端加工成锥形,并在导管的终端设置了直径为8 mm、呈梅花形布置的溢浆孔,孔间距为20 cm。另外,为了防止在打设导管的过程中出现端部开裂的情况,影响注浆管的连接,特在导管末端焊接了直径为6 mm的环形箍筋。

2.3 初期支护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本路段选择台阶式的开挖方式。其中,初期支护采用的是S2-1支护类型,其纵向间距为0.75 m的18号工字钢,并采用直径为8 mm的双层钢筋网、厚度为26 cm的C20喷射混凝土和长度为4.5 m的中空注浆锚杆。

3 数值计算

3.1 岩体物理学参数

分析隧道出洞口处的岩体时发现,如果岩体类型为炭质页岩和硅质页岩互层,自地表向下分别为全风化层和强风化层。

3.2 初始地应力场

结合具体的自重情况来分析初始地应力场的垂直方向,水平应力侧的压力系数取0.8.

3.3 计算模型

在计算过程中,选择隧道洞口处路段进行剖面分析,并完成三维计算。具体计算范围为-60.0 m≤X≤60.0 m。在竖直方向从地表以下60 m到地表,沿隧道轴线方向厚度均取2 m。其中,共剖分的单元为4 270个,节点有5 930个。整个计算过程应用的都是由程序所提供的结构单元模拟衬砌和锚杆。

3.4 数据值计算结果分析

3.4.1 位移场分析

开挖工作完成后,所释放的压力使得围岩发生了相应的位移变化。其中,拱部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底板主要以竖向位移为主。另外,由于仰拱未及时完成跟进处理,导致底板上发生的上台位移量最大。又因为偏压的存在,使得左侧拱部位移量要小于右部,剖面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了左侧边墙。

因此,对于一些处于偏压、浅埋地段,而且岩体比较脆的隧道洞口来说,为了更好地保证围岩整体的稳定性,要及时做好仰拱,以尽早形成封闭受力环。这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加固设计和施工时应重点考虑拱脚和变强部位。

3.4.2 应力学特征

由计算结果可知,隧道开挖工作对隧道周围岩体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导致岩体应力出现了二次重分布的情况,明显增加了隧道周围的环向应力,同时,径向应力释放。在隧道的右端墙底部位出现了应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在右端的地板和拱部等部位出现了较小的拉应力。

3.4.3 塑性区特征

隧道开挖后,其左边墙拱部和顶部都出现了较小的裂缝。由塑性区的计算结果可知,在右边墙、左侧拱部和部分底板等部位,都出现了相应的塑性区。其中,主要的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在右侧拱部还出现了小范围的张拉破坏。

3.5 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隧道洞口剖面位移计算值与监测值的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忽略了流-固耦合作用和震动等因素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所以,表1中拱顶下沉的数值相对比较小。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计算位移值将会进一步增大。

猜你喜欢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隧道工程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某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控制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策略探析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