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PPP模式助力精准脱贫
2016-07-22贺佳雯
贺佳雯
贾康认为,PPP开拓的创新理念,给予精准扶贫一个新的助力。
中国PPP研究院院长贾康谈起PPP模式是从精准扶贫开始的。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贾康发现,具体的某个疆域,要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支撑,也就是公共工程建设必须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地方政府帮助百姓致富、解决特定人群摆脱贫困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贾康说。
具体措施必须放到精准扶贫这个大的措施设计组合里去,形成全套方案。贾康将这个全套方案称作理性的供给管理。这是直接对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高和供给侧提升效率的一个规则。
PPP的一个切入点解决的是基础设施的问题。直观而言,即为架桥修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但这个建设不是由政府单方面去完成。贾康分析道,“是政府通过合理的机制,调动政府以外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法制化的保障条件之下,形成全套的设计方案,把事情以更高的绩效做成。”
贾康进一步指出,PPP除了正面效应之外,还可以明显缓解未来几十年中国需要面对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压力,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企业方面,在贾康看来,特别是像太平洋建设这样在世界500强中已经有一席之地的资本雄厚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实力在在商言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社会责任。而PPP正是在给这样的企业一个机会。
PPP模式是一个倒逼法制化进程的创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全面推进高标准法制化建设环境,加快从投资到融资方方面面的法制化。贾康将PPP模式视为“天然的催化剂”。贾康认为,PPP模式必须有法制化基本的法律保障,要有契约精神,一个项目在政府、企业及专业机构的参与之下,要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PPP模式培养了法制化下的契约精神。
在贾康眼里,PPP模式的社会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证明PPP模式是一个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再加社会公众群策群力形成的1+1+1>3的绩效提升机制。”贾康说。
PPP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有效投资,可以很好地把一部分过剩产能转化为有效产能。不论是架桥修路、公共交通建设,还是航空港建设、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都要用到钢材、水泥,配以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管理力量。
贾康认为,通过阳光的PPP模式,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社会投资形成有效投资,更加充分地调动过剩产能转化为有效产能,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平稳过渡到经济新常态。
“从供给侧改革结合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地方政府通过PPP开拓新理念,让我们看到了进一步超常规发展的新空间。”贾康预计,像太平洋建设这样具有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