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卵石雕刻
2016-07-22乔
乔
相信大部分重庆人都曾有过信步江岸随手拾起一块鹅卵石把玩的经历。万千颗小小的鹅卵石看上去既不起眼又普通,更多时候是把它们扔向江面,变成一朵朵溅起的水花。可关庆生不同,他把这些普通的卵石从沙泥中发掘出来,为其雕刻上性格,塑成作品,使这默默伴随着江水的小小卵石散发出耀眼光芒。
山水之城,刻石之人
重庆,山水之城。奔流的嘉陵江和长江滋养着这座城市,而江岸遍布着的默默无言的卵石,正像是组成这个城市肉身的一个个重庆人,在年月中接受着清浊分明的两江江水的冲刷、打磨和洗礼。
散落江边的鹅卵石,虽如芸芸众生一样的沉寂,却其实可以说是重庆的一份宝藏。赏石头、玩石头早已是一项开展广泛的大众艺术活动。有品赏石上花纹图案的,有喜欢天然古朴石形的,更有玩奇石玩怪石的各种分支。这些天然的艺术品,被好石之人以慧眼从泥沙中发现淘洗出来后便算点石成金。然而,玩石赏石之外,在小小的鹅卵石上做字画雕刻的,整个重庆恐怕只有关老爷子一门。
鹅卵石属石英石的一种,石质坚硬细腻,色泽斑斓,红、橙、黄、绿、青、蓝、紫、灰诸色应有尽有,更因大自然的风化和河流的冲刷而变得形态各异。然而正是因为鹅卵石的诸种特性,导致雕刻的难度巨大,而成为了少有人碰的一块硬骨头。鹅卵石硬度高,石体偏小,产生了加工难、作品布局空间狭促等一系列问题。且要保持鹅卵石石形的天然之美,就自然无法对其造型进行加工,于是只能耐心的淘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石头方可进行创作,这又让创作变成了一次缘分的巧遇。加上鹅卵石以圆润为性格,颗颗有弧度,粒粒曲面异,使想在其上做雕刻的尝试难上加难。
然而,纵观历史,困难往往并不能阻止人类的探索之心。关老就是这样的一个在雕刻技艺上勇于探索之人。20余年的探索、试验、思考、浸淫,关老不仅拿下了鹅卵石雕刻这块难啃的骨头,开拓出工艺美术的新领域,还获得了政府的认可。近日,关老的“关氏鹅卵石雕刻技艺”已成功获批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亲艺之心,索艺之路
关庆生,重庆市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满族正黄旗,虽祖籍辽宁,却是地地道道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上世纪50年代,其父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重庆,来为巴山渝水添砖加瓦,得子关庆生于重庆。那是个火热建设新中国的年代,也同样是一个没有玩具的年代,小孩的一切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只有靠从大自然中得来的材料亲手实现,锻炼了关庆生从小就拥有了非凡的动手能力。“泥巴是我幼年最喜欢的玩具。”关庆生告诉记者。捏成各做物件,塑为各异鸟兽,乐趣永远都在每个新奇的尝试中,从不终结。但小孩玩泥巴总会挨大人的骂,不过满身是泥的小孩才是小孩该有的模样吧?太干净了的可能叫做“仲永”,幸而关庆生没成为仲永。
十几岁时,由于长在木材厂,木料易得,关庆生开始了木器的制作。那时的“小关”制作的木枪可说是在伙伴圈中独树一帜,小有名气。不光造型与真枪一模一样,木刺刀还可以收折,木弹夹也可以拆装。足见其善思巧作,不坠普通手艺人之列。除制作木枪之外,关庆生也雕些毛主席的像章,开始了木雕艺术的尝试。回首看,那应该算是关老从技到艺的一个重要转变。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苦于无处学艺,为提高自己的艺术领悟力,关庆生开始了自己的艰难摸索之路。上世纪70年代近十年的支边生涯中,虽身在僻壤,关庆生始终坚持着绘画技艺的学练,主攻油画。参加工作后,虽避不开生活的碌碌奔忙,也一直都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研习。为了把文字书写艺术的精髓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体现在雕刻的形式中,关庆生专研雕刻常用的汉简的同时也苦练各种书体,各大书家可谓了然于心,对各家成名书作的临写也可谓不失分毫。尤其一手兰亭序,几可乱真让人难分真伪。正是关老这种一丝不苟的艺术追求,才使得关老雕刻的鹅卵石书法作品在广大的书法家中颇受好评和欢迎。
刻石,刻书,刻人生
一路习艺之路走来,关老尝试过在各种材料上进行雕刻创作。木材、印章、盘子,甚至是质薄易碎的鸡蛋壳都曾是关老创作的物件。其鸡蛋雕刻的人物头像早年也曾名噪一时,引来各家媒体竞相报道。上世纪90年代,关老接触了一些玩石的朋友,开始与天然卵石结缘。彼时玩石圈流行一种在天然花纹石的边角上刻三五小字以配意境的风尚。另在 万州有一种“写石”艺术,即以毛笔在卵石上书写,封清漆以定赏。受此两项的启发,加之关老本已多年浸淫于书法和雕刻艺术,可谓缘本自在,时来自生。白热而然,关老开始了鹅卵石雕刻。
由于卵石的质地之于普通石材的不同,起初在工具的选用上还颇废了一番功夫。普通的雕刻刀具根本无法对付含有石英的鹅卵石,几经周折都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后来偶然之下才发现五金店随处可见的合金转头竟然是雕凿鹅卵石的不二法器,这才算寻到了趁手的工具。
这一雕就是20余年。时间和汗水是技艺最好的老师,由于从始至终的勤勉和孜孜不倦的探究,关老的在卵石雕刻上的技艺日益成熟慢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中尤以其鹅卵石书法雕刻作品著名。凭着多年书法艺术的沉淀,关老对于汉字的书写艺术领悟尤深,加上其一丝不苟的铸艺之心,各家书法的经典之作都被他原原本本的用坚硬雕刀拓写在了石头上。不拘鹅卵石的大小,不拘材料的形态,书味不失,形髓不减。
技艺在时间中成熟也在时间中洗礼出价值,关老的鹅卵石雕刻技艺也开始获得了来自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赞赏。尤其在书法届,可谓人皆赏赞,无人不喜,无人不爱。除开专业人士的鉴赏,关老的作品同样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注和关怀。2014年大渡口区文化委已将关老的“关氏鹅卵石雕刻技艺”作为第五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并已经获得认定和公示。此外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在积极的筹备展出陈列场地,准备加大对关老的鹅卵石雕刻在内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不仅如此,大渡口区文化委还未雨绸缪,着眼长远的计划为关老寻找下一代的传人,使关老的鹅卵石雕刻绝技后继有人,长青不衰。
三峡大坝3期蓄水后,重庆的江边河岸每年仅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露出水面,供人漫步。即使如此,就在这短短的2个月中,每每日落余晖的江岸上,还是常可见关老孜孜寻石的身影。他的这一生,于长江边上长大,于长江边上生养,一辈子的情愫都永系于这个与江相伴的城市,自己也好像一枚鹅卵石一样始终伴着这江水。关老用自己的雕刀,不仅给鹅卵石刻上艺术的内涵,也刻下了自己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