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个“3+1”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6-07-22吴健辉张国云程望斌邓己媛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基础课信息工程课程体系

吴健辉,张国云,程望斌,邓己媛

(湖南理工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基于3个“3+1”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吴健辉,张国云,程望斌,邓己媛

(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摘要基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3个“3+1”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基于3个“3+1”模式的培养体系,重点阐述了“3+1”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培养时间设置方法;最后,对该培养模式的可实施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3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模式;3个“3+1”结构;应用能力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教育部曾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在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各高校以及众多学者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1]。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长春工业大学等3校共同承担的《地区性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有着典型意义,其中已实践的多样化模式包括:按学科培养的“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型”模式、“大类通才复用型”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理工科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把这些培养模式相互贯通,与专业特色结合,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

湖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变革,积极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进行研究和探索[3]。经过长期不懈的深入调研和论证,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十二五”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我们提出了以3个“3+1”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课程设置上采用“3平台+1体系”,在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上采用“3实践+1认证”,在培养时间上采用“3校内+1校企”。

13个“3+1”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结构

科学的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而衡量培养方案优劣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最终能否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我们的首要出发点就是立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本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原则,建立以3个“3+1”结构为培养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3个“3+1”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3个“3+1”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分为课程设置、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和培养时间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采用独立的“3+1”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3平台+1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在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上采用“3实践+1认证”,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和执业认证;在培养时间上采用“3校内+1校企”,即前3年以学校培养为主,第4年以产学研课题、导师课题和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这种模式大大加强了专业知识的覆盖面,课程设置紧凑,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并融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为一体,以工程应用能力和系统综合能力为培养核心,理工文结合,产学研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实际应用能力,形成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训练及生产训练为依托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4]。

2基于3个“3+1”模式的培养体系设计

2.1“3+1”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工科专业的特点,实践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要将实践部分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进行重点设计。3个理论课程平台涵盖公共课(必修)、人文素质课(校选)、学科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必修)和专业方向课(限选),在确保满足通识教育的学分要求下,突出学科基础课的核心地位。同时,利用专业课来凸显其专业特性,采用专业方向课程来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1”课程体系的结构如图2所示。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人文社科、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3个理论课程平台和一个实践创新体系,融基础、实践和工程3个环节为一体,既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也充分考虑了社会和企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5]。

图2 “3+1”课程体系设置

2.2“3+1”实践创新体系设置

实践创新体系是3个“3+1”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人才培养是否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关键点。传统的实践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其中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与其对应的实验室设置包括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这种实验模式围绕对应的课程进行,全部在实验室开设,虽然也分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但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并且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已经不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6]。

通过对国家政策和社会、企业的充分调研了解,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的主流需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3+1”实践创新体系,有效地满足这些要求。“3实践+1认证” 实践创新体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用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工程实践则是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执业认证直接面向就业或执业需求。

图3 “3+1”实践体系设置

2.3“3+1”培养时间设置

与“3+1”课程体系和“3+1”实践创新体系相对应,在培养时间上采用“3校内+1校企”培养模式。即前3年以学校培养为主,第4年以产学研课题、导师课题和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3年校内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在完成全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同步进行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实践与专业实践,力求学生在给定要求下自主完成目标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提交规范的实验报告、实习总结和课程设计报告等。

工程实践的部分内容(如讲座报告、学科考赛、科技创新)以专题形式基本在前3年完成,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等竞赛,热情引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工程实践的另一部分内容需结合学生特点、校企合作需求等因素在第4年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实施,此阶段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切身参与工程实训、产学研合作项目或导师科研项目,并根据所参加项目的性质在指导老师实验室或企业完成要求的全部内容、提交项目总结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等。

33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实施性

前面对3个“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但如何将这种设计思想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1培养计划的可实施性

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形式,根据“3+1”培养模式的要求,将理论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4个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在一二年级完成,全部为必修课程;专业课在三年级完成,部分为必修课程,部分为根据专业的市场需求进行的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在四年级完成,全部为限选课程,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项目,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到两门课程的学习。

实践课程则分为课内统一组织的独立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以及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的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相关职业技能认证等。独立实验课程单独设科,授予学分,可设置2~3门;课程实验是根据课程的需求开设的配套实验,与课程捆绑,由任课老师申报实施;课程设计设置一到两门,单独设立学分,集中完成。课程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阶段性总结,比如第3学期可开设“模数电课程设计”、第5学期开设“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工程实训”则是在第6学期末开展的综合性工程训练,集中4周左右,分设计小组,一组一题,完全模拟工程产品的研发过程,全部工作由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最后进行产品和设计文档验收。工程实训是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体同学进行的一次大规模专业素质集中培养,使其具备电子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为第4学年的校企联合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相关职业技能认证则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7]。

3.2时间分配的可实施性

相比传统的4年在校培养模式,3个“3+1”培养模式将校内集中培养时间变成3年,第4年改为多样化的校企联合培养,因此对部分课程开设的时间和学时、学分根据需求进行部分调整,主要采取以下3个措施。

1)在保证学分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公共基础课的课时,重点保证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同时将传统培养模式中作为专业课开出的本专业必修课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公共基础课开出,这样既可保证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学分要求,也满足了专业需求,并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开设节约了课时。

2)在不超过周学时最大限额24学时的前提下,经过优化整合,在第1~第4学期修完全部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第5~第6学期修完本专业的全部专业必修课程。在第7~第8学期中,学生由前面6学期的集中学习改为分散的小组模式进入各种项目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的同时,修完两门左右课程的学分,以满足学分和课时的要求。

3)将实践创新平台的课程设置贯穿整个培养期间,采用层次化推进方式让学生逐步具备本专业的工程应用能力,并在最后的工程项目设计中进行强化和进一步提高[8]。

4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要求[5]。通过深入的研讨和对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我们提出了以3个“3+1”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学前3年的集中培养和第4年的多模式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有序和层次化推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最后通过项目的形式进一步升华工程应用能力,使毕业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3个“3+1”人才培养模式具备很好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能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湖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班从2010年开始采用本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经执行3年,执行效果良好。通过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与调整后,正式确定将3个“3+1”模式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体学生中,我们期待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参 考 文 献

[1]程望斌,张国云,李武,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4):89-92.

[2]黄伟,胡友彬,朱建,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29-31.

[3]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3):65-69.

[4]陈松,潘理,郭云林,等.基于创新基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4(1):68-71.

[5]何小溪,仲伟峰,周威.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与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1):75-76.

[6]张向阳,王海军,吕延勤.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27-29.

[7]方世林,程望斌,邹丹,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实验室建设和发展[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2):83-86.

[8]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105-107.

收稿日期:2015-04-19;修改日期: 2015-06-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4YJCZH014);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基金(2013A1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十二五”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吴健辉(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4550.2016.03.021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Three“3+1”Mode

WU Jianhui,ZHANG Guoyun,CHENG Wangbin,DENG Jiyu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414006,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higher professional ability requirement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three“3+1”which applied in the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jors.The three“3+1”training mode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which include the“3 platform+ 1 system”in the curriculum setting,the“3 practice course + 1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in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the“3 years learn in school + 1 year in school and business”in the time of cultivation.At last,the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his three“3+1”was discussed and argument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3+1" talents training mode can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electronic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three “3+1”structure;application ability

猜你喜欢

基础课信息工程课程体系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探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实践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