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豆稻轮作,促进产业进步
2016-07-22马长青张春华谢成林
马长青,冯 明,张春华,钟 越,谢成林,姚 义
( 1.高邮市蔬菜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 高邮 225600; 2.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 扬州 225000)
加强豆稻轮作,促进产业进步
马长青1,冯明1,张春华1,钟越1,谢成林2,姚义2
( 1.高邮市蔬菜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高邮225600; 2.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文章报道了通过黑大豆与水稻年间轮作模式,有效缓解了黑大豆连作造成的病虫害加重、质量退化等不利影响,提高了黑大豆产量和品质,推动了黑大豆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章还介绍了黑大豆和水稻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黑大豆;水稻;轮作
近年来,高邮市以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为契机,加强特粮特经产业建设,加大专用品种黑大豆及其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上升,种植效益显著,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出口黑大豆生产基地。基地在生产中开展高产优质标准化栽培,坚持产量和质量并举的宗旨,采用黑大豆与水稻年间轮作模式,有效缓解连作障碍,作物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现状
1.1黑大豆成为高邮市高效经济作物
高邮市种植黑大豆已具备较强的产业特色,黑大豆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大豆品种,富含赖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佳品。在种植过程中,加强新品种的培育研究,育成了黑大豆新品种乌青1号,粗蛋白质含量46.1%,较一般大豆品种高5~10个百分点,其种皮乌黑光亮,种仁碧绿,不仅可以作为保健食品,也是食品工业良好的天然色素[1]。通过实施因种栽培可获得200公斤/亩以上的产量,是高产高效的特种经济作物,成为高邮市重要的出口创汇优势农产品。
1.2黑大豆与水稻轮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2015年,高邮市黑大豆种植面积6万亩,种植规模较10年前增加了50%,是江苏省黑大豆生产的主要区域,也是全国优质黑大豆的重要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以甘垛、三垛为主的东部地区,种植基地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地面较周边地区平均高1.8~2.2米,多为黑乌土,有机质含量高,是黑大豆生产的优势区域,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约占全市黑大豆总种植面积的85%。在茬口布局中,黑大豆与水稻轮茬种植面积近3.7万亩,占总面积的61.6%,旱作物茬口面积1.3万亩,占总面积的21.7%,鱼塘埂和田埂种植面积1万亩,占总面积的16.7%,黑大豆在生产中可作为不同作物的轮作调茬品种,具有用地和养地的双重作用。
1.3黑大豆产业化程度渐趋完善
种植基地的稳定建设促进了生产合作社、加工企业的发展,全市拥有黑大豆生产合作社3家,加工企业1家,逐步建立“合作社+农户”及“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完善了种子、农资等市场,并加强对黑大豆种植示范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服务,推进了黑大豆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了黑大豆生产中田间农艺措施的落实和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并加强了质量建设,创建了无公害品牌,提升了黑大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4黑大豆产量与效益稳步提升
在发展黑大豆生产的过程中,高邮市持续开展黑大豆高产创建活动。自2009年以来,万亩示范片应用黑大豆乌青1号为主栽品种,坚持轮作栽培,科学管理,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种植效益。示范片经省级测产,7年平均单产达213.4公斤/亩,平均每年效益达1 146.4元/亩,其中,高邮市甘垛-横泾大豆万亩示范片分别于2010和2012年被省农委评为A级示范片。高产创建的开展也带动了全市黑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促进了黑大豆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提升,2015年高邮市大面积黑大豆单产189公斤/亩,较7年前未实施高产创建的水平增加9.2%,效益达860元/亩,较7年前水平增加15%左右。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示范应用专用黑大豆优良品种,一方面积极培育营销市场,不仅联系挂钩了多家外贸公司,还培植了一批经纪人队伍,稳定了黑大豆的销售渠道,近几年,高邮市每年黑大豆对外销售量达7 000吨以上,良好的市场流通带动了大豆生产不断发展。
2 黑大豆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黑大豆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就是采取黑大豆与水稻轮作,一般模式为上年黑大豆-小麦,翌年水稻-小麦,采取合理密植、平衡水肥、调优株型等栽培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缓解连作障碍,消减由于连作造成的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养分偏耗及理化性状恶化等不良影响,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2]。
黑大豆栽培要坚持采用高产优质技术规程,通过明确黑大豆的播种期、适宜密度、肥料应用及调控措施,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达到产量和质量兼顾的目的。规程的执行明显提高了黑大豆产量和商品性,使生产种植和市场消费2个环节得到双赢,为专用黑大豆生产基地的稳固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2.1黑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1.1品种选择
选择经济效益高、熟期中等的黑大豆品种乌青1号等。
2.1.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最佳播种期为6月下旬。播种量2.5~3.0公斤/亩,播2~3粒/穴,行距60~70厘米,株距25~30厘米,及时间苗,留1~2苗/穴。
2.1.3合理施肥,控旺促壮
耕翻田块可基施45%复合肥20公斤/亩左右,花期追施尿素4.0~5.0公斤/亩,促进均衡生长。长势较旺的植株要合理化控。
2.1.4沟系配套,排灌畅通
田间要建好内外三沟,保证雨止田干。
2.1.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吡蚜酮、抑太保、甲维盐等防治蚜虫、斜纹夜蛾等害虫[3],植株根腐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及时防除草害。
2.1.6适期收获,提升质量
手摇植株豆荚发出响声时收获,收割后集中堆放5~7天,完熟风干后再脱粒。
2.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2.1品种选择
选择熟期适宜、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等。
2.2.2培育露地适龄壮秧
通过精制秧、营养土配制、精确盘数与播量、精播匀播、覆盖无纺布及旱育化控、苗床水肥管理、病虫防治,培育旱壮秧。
2.2.3秸秆还田,精准栽插
麦子留茬10~15厘米秸秆还田,旋耕耙平后于秧苗3.5~3.8叶时及时栽插,行株距30厘米×10~12厘米,插1.7~1.8万穴/亩,基本苗7.5~8.0万/亩。
2.2.4精确施肥,节水灌溉
本田期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量700公斤/亩以上,纯氮、磷、钾合理施用量分别为20~22公斤/亩,6~8公斤/亩和8~10公斤/亩。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7∶3为宜,施肥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4]。灌溉坚持“浅-湿-干”模式。
2.2.5精准防治病虫草害
选用对病虫草害抗性强的品种,实施群体质量调控等栽培措施,增强抗病虫草害能力。坚持适期防治,防控好病虫草害。
2.2.6适期收获,颗粒归仓
水稻黄熟期及时收获,稻谷收获及时晒干,粳稻含水量≤14.5%时贮存。
3 经济与生态效益
3.1经济效益
高邮市甘垛镇、三垛镇等地近年来坚持黑大豆与水稻年间轮作栽培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4年,轮作地区黑大豆平均单产191公斤/亩,效益1 179.4元/亩,水稻平均单产683.2公斤/亩,效益1 270.3元/亩。2015年,轮作地区黑大豆平均单产198公斤/亩,效益881.8元/亩,水稻平均单产710公斤/亩,效益1 020元/亩,两年稻豆平均效益1 087.9元/亩,较大面积纯水稻种植增80.6元/亩,增幅8.0%,较大面积纯黑大豆种植增159.2 元/亩,增幅17.1%。
3.2生态效益
一是,防治病虫草害。黑大豆和水稻轮作,可减少土壤中土传病菌、虫卵的数量,减少病虫害,还能够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水生杂草,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达到防除和抑制杂草的目的,减少农药成本20%左右。二是,调节土壤肥力。黑大豆落叶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还可以利用由稻麦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留滞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稻麦等谷类作物有庞大根群,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此外,水稻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黑大豆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两类作物轮作,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片面消耗,生产中可减少施肥量15%,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4.1.1机械化生产水平滞后
黑大豆的田间管理工作虽然比稻麦简单,但播栽和收获环节仍以手工为主,劳动强度较大,在劳动力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制约着黑大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机械收获已初步尝试,但机械收获导致落粒、破粒较多,商品性降低。
4.1.2产业链长度不够
目前,黑大豆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国内消费量比例很小,一旦国际市场行情下滑,将直接影响黑大豆生产效益。另外,黑大豆加工深度不够,高邮市虽有多家大豆加工企业,但都以初加工为主,黑大豆深加工后的附加值难以体现。
4.1.3连作障碍仍然存在
由于种植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高邮市黑大豆种植区域相对集中,尽管大豆和水稻轮作调节着种植结构,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大豆连作导致产量下降、质量退化,从而影响了黑大豆的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2建议
4.2.1加强研究开发,推进农艺与农机配套
建议有关农机部门结合黑大豆播栽和收获的农艺措施,研究制造大田麦后免耕播种机和适合黑大豆的收获机械,降低生产劳动强度,促进黑大豆规模化生产。
4.2.2引导国内消费,延伸产业链条
加强宣传,扩大国内消费群体,增加国内消费量。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制作优质的豆类食品,提升黑大豆的价值。
4.2.3建立轮作制度,提高种植效益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大豆种植户合理选择作物类型,积极应用豆粮轮作、豆菜轮作等模式,减轻连作障碍,促进高产优质栽培,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长青,谢成林,冯明,等.黑大豆新品种乌青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107-108.
[2]苗淑杰,乔云发,韩晓增.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203-206.
[3]谢加飞,邵小英.黑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67.
[4]米长生,朱勇,胡艳,等.优质食味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4,44(3)∶56-57.
第一作者:马长青,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E-mail:gyjz009@163.com
中图分类号:S344.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4-3547(2016)03-0034-04
收稿日期: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