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平凡有什么可怕

2016-07-21刘天亮

百姓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衡量标准泥淖潜质

刘天亮

“最迟在35岁以前,如果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我就自杀。”这是作家梁晓声在一所大学演讲后,一名大一新生对他说的。尽管几年过去后,这个年轻人未必这么想了,但他喊出的许多人对平凡人生不敢说出来的恐惧乃至敌意,仍然令人深思。

人不甘于平凡,最普遍的冲动是渴望名声。而且,越是年轻,对一夜成名的幻想越强烈。有人甚至说,出名要趁早。应该说,不甘于平凡,希望人生保持一个向上的姿态,是生命内在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然而,当这名声被狭隘化为社会地位的优越、经济方面的成功,却与勇敢、诚实、善良等内在品质关系不大,人们就容易陷入功利的泥淖中,把平凡的人生看得丑陋粗鄙。

其实,不论在什么样的起点,努力都是最不坏的选择。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必须承认,成功的道路不是普惠的,能从分母上升为分子的总是少数。我们的世界,从来就是由平凡的大多数构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凡的日子将相伴一生。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平凡依然是人生不可分割的精神底色。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甘心平凡,拒绝平庸,这就是努力的全部意义。通过奋斗擦亮自己最优秀的那部分潜质,并不意味着可以拒斥平凡。一个崇尚奋斗的社会,也不能以成功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简单地把一个人的不成功归因于努力不够,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公平。无论你走得多远,平凡人生就在那里。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中有个颇具启示的说法:无论成功或失败,人的尊严和价值,都不能随便被其他人以某个标准来定义。从这个逻辑出发,去创造一个更少差别、更多尊严的社会,平凡才不至于成为社会焦虑。

猜你喜欢

衡量标准泥淖潜质
小区治理如何跳出“泥淖”——“主人翁”意识是必备药物
精神生态学
走出英语“浅阅读”的泥淖
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
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做法
关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理论探析
在命运泥淖中挣扎的女性与乡村——莫言《白狗秋千架》解读
激励创新潜质 激发探究活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的培养与探索——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