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
2016-07-21刘潇
刘潇
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
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青岛制造”。
青岛工匠,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从饭店打工仔到全国技术能手
“85后”新生代中国高铁工人张合礼
出场人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张合礼
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偌大的现代化厂房里,高级技师电焊工张合礼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大国里,张合礼和他寡言少语的同行们,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然而,默默无闻的他们却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传承、钻研、坚守,这几个简单的词语就可以概括出他们的品质,而依凭这些品质缔造一个又一个“青岛制造”,则经历了青春的磨砺和奋斗的艰辛。
2001年初中毕业后,张合礼跟随家人从陕西来到青岛,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附近的饭店打工。不知不觉间,还是少年的张合礼和来饭店就餐的老师们熟络起来,命运的齿轮也悄悄转动。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张合礼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报名进入了技工学校学习,那一年,他刚满20岁。
从零开始的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半工半读赚钱补贴学费的张合礼而言,并不轻松,补课也成为“家常便饭”。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住在校外的张合礼每天一早帮饭店卖早餐,再去学校上课,晚上再回饭店打扫卫生,深夜回家继续学习、查阅资料。起早贪黑的生活让张合理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转,然而,张合礼始终没有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天道酬勤,在2008年,青岛市第十届职业技工大赛中第一次设置了焊工学生组环节,通过选拔的张合礼与其他八名同学一同代表学校参赛,并问鼎冠军,这份荣誉也让他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实习生,开启了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
进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后,张合礼被分配到车体分厂,从事地铁4号线底架的不锈钢焊接工作,他成为了中国最早接触北京地铁4号线的生产者之一。
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书本知识与生产一线存在大量脱节,新工艺新设备也已经升级换代,在技工学校求学时的压力和挑战再次迎面而来。而“倔强”的他毫无退缩,白天跟师傅从头学起,下班后找废料练习、翻图纸学习,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张合礼成为同期进入分厂的实习生里第一个独立操作顶岗的人。
一年后,张合礼又被调往动车生产线,从事动车枕梁的相关焊接工作。面对动车急迫的生产任务,他不仅在两三个月内掌握了新的焊接技术和设备,更是与班组加班实验,攻克难关,实现了高质量的焊接。
2014年,张合礼成为标准动车组试制组骨干成员。现在的张合礼拥有8项绝招绝技,6项技术攻关,在生产中先后主持完成焊接试件1500余组,解决了30余项技术难题。由于技术精湛,个人技能过硬,多次被公司选派参加技能大赛并获得诸多成绩。从技师到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在中车四方股份不拘一格的舞台上,张合礼一路破格晋升,今年更被评为了资深技能专家。
如今,31岁的张合礼已经成为高速动车组核心焊接骨干,先后承担了时速250公里CRH2A、时速380公里CRH380A(L)、中国标准动车组等重点高铁车型的焊接工作。深耕一线的他勤于钻研,在动车组制造中解决了狭小空间焊接工艺优化和工装改进、动车枕梁内部支撑筋的焊接、控制动车枕梁筋板与枕梁上平面断焊焊接裂纹等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和产品质量。因为技术过硬,张合礼承担了公司的焊接技能培训工作,累计授课1000余人次,通过“师带徒”先后带出多名优秀焊工,其中有6名技师、10名高级工,都成长为一线的焊接骨干。凭借精湛的技艺,张合礼先后获得青岛市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青岛市首席技师、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是“85后”新生代中国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
青岛港技师刘恩磊的绝活
出场人物: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港机分公司首席技师刘恩磊
青岛港车间里,年轻工人们围在一起,屏气凝神地看一门“绝技”——师傅刘恩磊正在用机械钻头给生鸡蛋钻孔剥壳。不一会儿,刘恩磊在厚度仅有0.2毫米的生鸡蛋壳上钻出直径10毫米的孔,完整取下蛋壳而没有破坏蛋清薄膜。车间里一阵欢呼!
刘恩磊说:“这个操作练的就是钳工钻头的刃磨,手、眼以及气息调整协调一致,通过练心、练气、练眼、练手,追求人机合一的境界。”他的这一“绝技”被集团命名为“恩磊精钻”员工品牌。刘恩磊还先后荣获“青岛市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然而一身绝技的背后饱含着艰辛的磨练。“练成这个绝活,用了多少斤鸡蛋,我自己也记不得了。”刘恩磊说。他所在的港机厂,专门生产各类门机、桥吊等港口专用设备。近几年来,随着大型港机制造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制造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对员工的职业技能也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在通常情况下,生产一台港口机械需要钻孔、攻丝上万个,如果其中有一个孔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大机装配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
2012年董家口港区制造堆10500吨、取6000吨的堆取料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堆取料机,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按照设计要求,小平衡梁安装到位后变形量不能大于1毫米,按原来的工艺制造,变形量都在10毫米以上。刘恩磊潜心研究设计,白天晚上连轴转,经过艰辛努力,设计的大车行走组合胎具一次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小平衡梁铆焊变形量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减少了划线和机加工辅助工序,而且提高工效3倍以上,节省购买专用设备资金20余万元。现在这项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在桥吊、自动化堆垛机等更高端的设备制造中。
由于工作出色,刘恩磊自2008年起参与集团技术工人业务技能培训,并担任钳工技能培训兼职教师,给全集团的钳工讲课。2010年编写了27万字、5个级别的钳工培训教材,全部制作了电脑课件,并编写了教案,制作了幻灯片。
刘恩磊从事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1年,从1997年起他先后参加集团15届操作技术大比武,12次夺得第一名。如今成为青岛港港机制造行业钳工首席技师,完成了高级“金蓝领”的蜕变。
李新海:“滤”出好品质
出场人物:青岛啤酒二厂酿造部过滤段工段长李新海
喝过青岛啤酒的人可能大多都不知道,青啤在封装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什么,以及这道工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青啤二厂酿造部过滤段工段长李新海,对这最后一道工序钻研了25年。
这道工序就是啤酒过滤。通过过滤可使啤酒的外观清亮透明、富有光泽,然而过滤时很容易引发生物稳定性和非生物稳定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外观和口感。“微生物是啤酒的大敌,啤酒有害菌会让啤酒变浑浊、变酸,而我这个的过滤环节尤其容易出现微生物的二次污染。”李新海说,“虽然啤酒过滤的准确情况需要通过仪器来检测,但是干了这么多年,通过看啤酒的清亮度等外观情况,是否合格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每24小时,就有2000吨啤酒,从这里过滤之后,装瓶上市。
对过滤设备“看、听、摸、闻”,是李新海每天必做的工作。日复一日,李新海透过过滤机上透明“小窗”查看啤酒的过滤情况。他说:“好人酿好酒,过滤工段考验的是责任心和应对能力。”
1991年,19岁的李新海来到青啤二厂工作时,这里刚刚从德国引进了半自动的水平圆盘式过滤设备。老师傅说:“比起原先的人工时期,过滤工段真是上了大台阶。过去,咱们凭借良心酿好酒;现在有了好设备,咱们更要凭良心酿更好的酒。”2011年,青啤二厂扩建工程启动,李新海带领的过滤工段,在新建全自动生产线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原先的单车产量,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种技术革新层出不穷:李新海指着取样阀说,如果对取样阀维护不到位会影响啤酒微生物结果,进而影响到工艺人员对微生物控制的判断,影响啤酒品质。通过无数次的钻研和试错,李新海设计的无菌取样阀套终于解决了取样阀的微生物二次污染问题。李新海自信地说:“从我手里过滤完的啤酒微生物为零。”
一系列的创新改造,不断提升着啤酒的新鲜度和品质,解决了困扰青啤多年的质量难点。25年来,李新海经历了设备手动、半自动到全自动的三个时代,参与了青啤不断扩建与提升的重要阶段,也延续了青啤精神的文化内涵。
李新海在工作中创造的《过滤二氧化碳消耗控制方法》、《新海无菌取样阀套》、《啤酒过滤浓度控制》操作法、《酒头酒尾罐使用操作方法》、《软管添加泵使用方法》、《提高过滤机运行效率》等在青啤公司内部各个工厂广泛应用年节约经济价值达200余万元,并多次获得省、市级合理化建议、全国轻工行业优秀QC成果奖。
李新海的这些技术,不仅没有“专利独享”,还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他的徒弟中,有5人成长为公司酿酒师,20多人成长为各个工厂的技术骨干。好人好酒、代代相承,青岛啤酒对品质的承诺和坚守,从员工入职的那一刻,就定格在一代代青啤人的血脉之中。百年来,一代代青啤人,在传承酿造工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
栾洪文:连做梦都在做试验
出场人物:青岛水务集团科技中心水质监测中心水质监测员栾洪文
48岁的栾洪文在青岛水务集团科技中心水质监测中心从事化验工作已经29年。从刷好一个杯子,擦好一个试管做起,经她手化验的水质监测数据有几万个,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栾洪文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水质项目,检测准确率达到100%,被誉为水质检验“一测准”。
29年来,栾洪文被市民和记者问过最多的问题是:我们的自来水安全吗?栾洪文总会朴实而真诚地说:“我和家人都喝自来水。我们的饮用水是安全的。”仅这一句话,市民觉得踏实。“让市民喝安全水”的郑重承诺之下,正是栾洪文和她的同事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准确监测。
“刚刚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我的师傅跟我讲,水质监测关乎每个家庭的饮水安全,大意不得。”栾洪文将这份“匠心”传承至今。近三十年来,青岛的供水检测项目,从35项到106项,从201项到207项……作为主要的监测人之一,栾洪文担当越多,责任心越强。有一次,栾洪文参加全国性的测试,她按照标准方法反复操作了上百次,得出的结果还是不一致。然而栾洪文的职业词典里从来没有“松懈”或是“放弃”。她甚至连做梦都在试验。一天晚上她突然意识到,会不会跟蒸馏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有关?找到了突破点,栾洪文天不亮就跑到实验室——实验结果终于正常。水质监测中心主任王晓芳介绍说:“这么多年,栾洪文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并且善于学习钻研,在她这里,几乎没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题。经她监测的数值,基本就是我们要的‘最终结果。”
栾洪文还长期参与国家建设部开展的全国水质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决定开展全省城市供水水质调查,对青岛市8个点的水样跟踪检测,为建立省、市两级水质预警监控信息网络化平台,为城市供水企业自来水厂升级改造,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第一手资料。她还参与青岛市水质公示工作,对周边五市三区的水质每月进行抽查,对青岛市的城市供水起到了良好的监督检查作用,保证了城市供水水质。
栾洪文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山东省十佳技术标兵”、首批“山东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也是青岛市唯一一名女职工获此殊荣),并获得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首席技师”、“三八红旗手”、“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2014年青岛市成立了以栾洪文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面对诸多荣誉,栾洪文谦虚地说:“我很普通,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正是这份恪守与执着,正是这普通的一线员工,守卫着青岛人民的饮用水安全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