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2016-07-21王洪伟
王洪伟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 200065)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王洪伟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 200065)
摘要:单元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文章分析了以学生核心素养统领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类型和设计原则,强调了要重视单元活动的设计以及应把握的基本要素,以期有利于提升单元教学的育人价值和综合效率。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单元教学,是指“一个学科的教材,常常分为许多大小不同的部分,组成单元,即把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教材,组成一个整体,安排作业,从传授知识到巩固、应用,连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教学。单元与单元之间有一定的联系”。[1]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优化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单元教学的育人价值和综合效率。
一、以学生核心素养统领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单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科课程中,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材单元,即教材中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学生实际,进而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单元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任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学习评价等。实践表明,按单元组织教学,有利于体现教学的系统性、阶段性,把知识与能力、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但由于受到“应试”影响,在单元教学中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三重三轻”(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传授轻建构),这种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整体建构。
当今国内外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单元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一般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2]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2.学生核心素养的特点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统摄性——核心素养是国民素质的关键DNA,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对人的学习、适应社会、终身发展起到主导和关键作用。
(2)共通性——又称公共性、共通性,即社会普遍认可,且有较强的稳定性。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
(3)综合性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素养” 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 ‘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表现为人的整体素质 。
(4)可塑性——核心素养不仅可教可学,而且具有可测量性。
(5)发展性——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又有更新的内涵。
3.以核心素养统领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定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一定教学思想的反映。以核心素养统摄单元教学设计,对于课堂转型、构建现代课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育人,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3]也就是说,提出核心素养的根本宗旨,是基于人的培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这就要求单元教学设计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整体建构。
(2)促进知识与活动的联结,由“知识本位”向“能力发展”转变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因此,单元教学设计要改变“重智轻能”的现象,既要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又要重视问题的情境性,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促进学习与活动的联结,向“能力发展”转变。正如袁振国所说:“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4]
(3)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激增,信息爆炸,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其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尤为迫切,而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然存在。为此,单元教学设计要改变过去“重传授、轻建构”的现象,以学习活动为主线,从习惯于被动听讲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从海绵式思维走向淘金式思维,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提问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型和原则
1.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课程的视角来看,单元即学程。借鉴佐藤学关于课程学习的分类,可以把单元教学分为“阶梯型”和“登山型”两种主要类型。
佐藤学认为:在迄今为止的传统学校教育中,单元一直都是作为 “目标·达成·评价”的单位而进行组织的。这种模式是具体设定教学内容的目标,把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的活动组织到教学过程中,并用考试来评价达到目标的程度。通过这种课程使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变为可能。然而,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习经验必然是狭隘的、划一的,评价必然是简单的、统一的。今后,学校教育的单元有必要设计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在这种模式中,要创造这样的学习,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5]
我们认为,教师要以这两种模型为基本类型,同时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探索变革,进行创造性设计。
2.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主题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材大多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而且都有鲜明、突出的主题,揭示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因此,单元教学设计要突出主题,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引领教学由记忆性向思维性的发展。
(2)系统性原则
基于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对每个单元进行系统设计,分解学习任务,科学安排课时,把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知识建构与实践操作,课内与课外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良好效应。
(3)双主体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精心指导的双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善于对单元学习过程做出具体安排,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督促、监控与改进。教师充分发挥引领、指导、启发、释疑、帮助的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4)一致性原则
该原则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相一致。课程标准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并由此确定评价内容和要求,三者一致,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导向、判断、激励的促进作用。
(5)多样性原则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应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单元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基本要素。其中学习活动设计以往还未受到充分重视,今后应放在突出位置。
1.活动
活动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源泉,学习是以活动的形态存在,包括问题解决、主题学习、项目探究等,活动是链接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中介和桥梁。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与教学的总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一定的、完整的活动类型和相应的活动能力,以保证儿童的个性获得完整的发展。学习活动一般包括需要、动机、任务、操作四个主要部分。[6]
(1)需要
学习活动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发展需要。
(2)动机
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合作愿望。
(3)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力求明确、具体,便于学生分析学习材料,揭示材料的内涵及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对它们进行整体的综合,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内化为新知识的“图式”。
2.操作
要创设一定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方式,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
优化单元教学设计,要突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见图1):
图1 单元活动设计框图
(1)设定主题
单元活动的主题,是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活动中所要完成的特定任务(包括项目学习、问题探究、实践体验等),具有挑战性,佐藤学教授将其比喻为“山”,按“主题(山)——探究(经验)——表达”为线索组织学习,让学习者在登“山”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攀登的艰辛,又能体验到超越的快乐。
(2)明确目标
单元学习活动目标的设定,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又要跨越学科边界,关注学生人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自我教育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
(3)细化方案
单元学习活动方案设计,要以任务为驱动,细化活动步骤,明确具体要求,指点学习路径,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
(4)链接生活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打通学科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知识与实践的交织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扬主体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记忆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 “自组织”能力,使其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计划,明确目标、自我监控、反思改进,自主、创造地完成学习任务。
(6)交流评价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进行评价总结,尤其是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多给激励,这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甚至长远的影响。例如,《少年诗情》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单元,教师专门设计了一项综合学习活动“编一本自己的个人诗集”,让学生在读诗、品诗、诵诗的基础上,激发起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兴趣,歌咏生活、礼赞青春,同时,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序言、后记和内容提要的读写方法,自己动手编辑诗集。最后,还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们进行创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佳作,激情朗诵,抒发创作感言,同伴们还进行评论,课堂充满了诗情。
语文综合活动“我为诗狂”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不仅热情高昂地参加了一次难忘的语文综合活动,而且创作了第一本个人诗集。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本次语文综合活动的极大肯定。
这项学习活动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主题突出,以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为引领,注重培养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任务集中具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编写一本诗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在学生学习本单元每一篇诗歌的基础上,开展活动,把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四是促进了学生把语文学习与关注社会生活相联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把诗歌写作真正作为一种心灵交流,向同伴、向教师倾吐,情真意切;五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不论是读诗,还是自己写诗,以及在倾听、评价同伴的创作时,都特别投入,开动脑筋,思维都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每个人都受到了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朱作人.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660.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3]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4]袁振国.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08.
[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03-104.
[6]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62.
Design the Unit-Learning Activities based on Students’ Core Literacy
WANG Hongwei
(Shanghai New Huangpu Experimental School, Shanghai 200065)
Abstract:The unit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to guide the unit teaching design with students' core literacy , puts forward the main type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unit teaching design as well 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to design unit activities and grasp the basic elements, so as to improve educational value and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unit teaching.
Key words:core literacy,unit teaching,activity design
作者简介:王洪伟,山东文登人,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特级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