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城市职能识别及其优化研究*
——以成都城市群为例
2016-07-21龚勤林郭帅新
龚勤林 郭帅新
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城市职能识别及其优化研究*
——以成都城市群为例
龚勤林郭帅新
摘要:运用区位熵法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识别和筛选,同时运用打分法计算出旅游业职能指数,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纳尔逊法求出职能强度,进行城市职能分类。根据识别结果,综合考量城市发展层次、城市规划定位、中心城市状况等因素,基于区域协同视角,进行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优化。利用城市职能识别和优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以成都城市群为例,识别成都城市群各城市的职能区位熵和职能强度及其职能指数,并提出城市职能优化的三条主要路径:一是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的职能结构层次,二是引导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格局,三是增强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协同能力。
关键词:城市职能;区域协同;识别;优化;成都城市群
郭帅新,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成都610065)。
一、城市职能识别与优化研究文献综述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称之为城市职能,它是研究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国外对城市职能的研究较早,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英国的奥隆索(M.Auronsseau)运用一般描述方法将城市职能分为六种类型,成为最早对城市职能进行分类和识别的研究方法。之后,以哈里斯(C.D.Harris)、纳尔逊(H.L.Nelson)、阿历克山德森(Alexandersson)、贝里(B.J.L.Berry)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使用了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经济基础研究法、多变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我国对城市职能分类识别的研究较晚,主要是基于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孙盘寿(1984)、周一星(1988、1991、1997)、张文奎(1990)在借鉴国外城市职能研究方法基础上,将纳尔逊(H.L.Nelson)统计分析法、麦克斯韦尔(J. W.Maxwell)法、莫尔(Moore)回归分析法、多变量聚类分析法运用到我国城市职能识别分类研究中,提出城市职能的三大要素,对我国城市职能的识别分类研究进行了开创性探索。陈忠暖(2001)、吴聘奇(2005)、高凌(2007)等又引入了因子分析、SOM网络模型分析、AHP,为我国城市职能识别分类与定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城市职能优化研究上,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薛东前等(2001)在我国省会城市职能界定及各省中心城市的判别的基础上,提出省会城市职能结构的建设与配置思路:强化行政文化职能,转移省会城市部分职能,在城市体系中考察省会城市的职能。高凌(2006)提出了国际化导向的中国大城市功能定位研究方法,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实例研究,提出了国际化导向下的大城市职能优化思路。20世纪70年代哈肯(H.Haken)创立的协同理论被逐步运用于城市发展研究中,区域协同对城市职能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芒福德(L.Mumford)指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国内一些学者对区域协同从理论方法和运用上都进行了研究探讨。黎鹏(2005)、刘英基(2012)、李琳(2015)等在对协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实施路径,分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机制: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探究了我国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和对策,为城市职能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张建伟(2008)、郭荣朝(2011)以中原城市群为区域背景,用区位熵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识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市群内外的配合协作与有效对接等城市群功能升级路径。
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协同理论与城市职能研究的结合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新角度,鲜有学者进行专门深入研究。本文借鉴相关研究,从区域协同的视角,对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性研究,提出区域城市职能的优化依据与路径。
二、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技术探讨
(一)识别理论与方法
根据协同理论,对区域中各城市的城市职能进行识别时,首先分析城市职能强度,筛选出城市的区域比较优势职能,以此作为区域内各城市职能分工的依据。立足周一星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运用基于区位熵法的经济基础分析法,对城市职能基本活动部分进行识别,剔除城市的非基本职能部分,再采用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得出城市职能强度,对城市职能的优势程度进行细化分析。
(二)识别体系的构建
1.职能类别指标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中将城市非农业职能部门分为18个部门,为保证统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仅对少数具有较大相关性、性质相近的职能部门进行必要的合并。具体如下: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合并为社会与生活服务业,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合并为金融与房地产业,将批发和零售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并为商贸业,将教育与文化业、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教育、文体娱乐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原始统计口径予以保留。
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现实中,旅游业职能是日益重要的城市职能。因此,为全面考量城市职能,将旅游业职能纳入到城市职能类别体系中。这样,通过对城市职能类别的归并与添加共形成13个城市职能部门。
2.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1)城市职能基本/非基本部分的划分
区位熵法由经济学家马蒂拉(J.M.Mattila)和汤普森(W.R.Thompson)首先提出,是对城市基本职能或主导职能进行区分的重要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Li为区位熵;ei为某城市i部门职工人数;et为该城市总职工数;Ei为区域i部门职工数;Et为区域总职工数。
在对某一区域(城市群)中的城市进行研究时,由于城市数目较少,不便于进行城市规模分组,因而不采用最小需求量法,运用区位熵法区分出城市职能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根据区位熵的大小对城市职能基本活动部分进行判定,区位熵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
式中,Bi为剩余职工数。Bi小于0,则此职能部门只为本地服务,非基础职能部门人数;Bi大于0,则Bi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数。
式中,Xi为城市i部门基本部分的职工比重;X为所有城市该部门基本部分职工比重的平均值。
(2)职能指标
纳尔逊(H.L.Nelson)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计算所有城市的每种基本活动的职工比重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以高于平均值1到若干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可以按下面公式计算每个部门的职能强度:
式中,Qi为城市i部门的职能强度;Xi为城市i部门基本部分的职工比重;X为所有城市i部门基本部分职工比重的平均值;Sd为标准差。
(3)旅游业职能的计算和处理
由于没有各城市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不能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区位熵与纳尔逊法相结合职能研究方法。因此,借鉴王德(2001)提出的对旅游资源打分的计算方法,得到城市旅游职能指数,其具体做法如下:AAAAA级旅游区(点)32分,AAAA级旅游区(点)16分,AAA级旅游区(点)8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2分,国家旅游优秀/最佳城市16分。假设城市旅游业的绝对规模与城市旅游资源的平方成正比,则用下式转换成城市旅游职能指数:
式中,Ti为城市旅游职能指数;Ri为城市旅游资源得分;Pi为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规模。
计算所有城市的旅游业职能指数平均值(Xi)和标准差(Sd),其职能强度的计算同式(5)。
(三)识别与评价标准
根据区位熵Li的大小,对城市职能进行初步判定。Li大于1,则该城市职能为基本职能,且Li越大,城市职能的优势程度就越突出。但是,区位熵仅仅是将城市职能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区分出来,对城市职能的识别分类还不够细化。
根据职能强度Q值的大小,可以将城市职能分为以下5个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职能分类标准表
三、城市职能优化的依据与路径
(一)优化依据
城市职能的优化,要依据城市职能识别的结果,以区域协同为视角,综合考量城市职能规划定位与城市发展现状,对城市职能进行调整。
1.识别结果
城市职能识别结果是城市职能优化的最基本条件和前提。根据区位熵大小和城市职能强度分类,分析出该项职能对于特定城市而言的相对地位,进而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定位,判断出需要进行疏解与加强的城市职能。
2.区域协同
现代城市发展必须放置在城市群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区域协同。从职能优势分析着手,有利于充分城市优势职能,强化城市职能比较优势,合理城市职能分工,从而促进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的更大提升。
3.规划定位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导纲领,是城市职能优化的关键参照系。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城市发展要严格依据城市规划及其定位,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职能的优化调整至关重要。
4.城市发展层次
根据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和三次产业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出城市发展层次。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和区位熵越高,表明城市职能结构与发展层次越高。
5.城市首位度
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城市首位度之后,人们将其分解为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越高,说明中心城市在该区域内对人口集聚能力越大;反之,则不是。同样,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中心城市经济在该区域内影响力越大;反之,则不是。首位度过低或者过高时,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就都会减弱。
(二)优化路径
城市职能的优化路径要根据城市职能实际情况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城市职能最优化和城市群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将城市职能在城市群范围内进行调整与优化。
1.城市自身的职能调整和结构优化
主要是根据城市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影响城市结构层次的职能进行调整,强化自身优势特色产业职能,减少和淘汰低端产业职能,改善城市发展条件。同时,要逐步加大高端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优化城市职能结构。
2.在城市群范围内提升分工与协作水平
根据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将产业职能根据城市职能特点进行调整,对城市的区域职能进行合理分工与界定,使各产业职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3.中心城市职能的调整与提升引领能力
中心城市要通过对自身职能结构的优化,做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在加强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的同时疏解部分非核心职能,以此作为调整中心城市职能结构的方向。中心城市要加强高端产业职能,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职能在城市区域中作用,同时将集聚能力强而对中心城市发展不具有较大作用的职能在区域内进行转移,以此突出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区域的作用。
四、成都城市群城市功能识别与优化分析
(一)成都城市群城市职能识别
1.成都城市群城市职能识别的计算
确定城市区域的主导产业,使用全国数据作为分母时,其区位熵往往偏大,不能反映出成都城市群各城市的真实职能状况,因而采用区域数据作为分母,使结果更加具有实际性与可比性。运用区位熵法对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区位熵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区位熵
运用区位熵结合纳尔逊法,计算得到各城市职能强度。根据打分法计算得到的旅游业职能指数,再运用纳尔逊法计算得到旅游业职能强度(见表3)。
基于打分法的旅游业职能指数计算(见表4)。
表3 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强度一览表
表4 成都城市群各城市旅游业职能计算结果
2.职能优势度分类
以职能强度为基础,将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职能进行识别和分类,结果如下(见表5)。
(二)成都城市群城市职能识别结果的分析
表5 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职能识别结果
1.基于区位熵的分析
成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建筑业,商贸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的区位熵均大于1,显示了成都在多项城市职能上具有的区域优势。但是,在制造业,金融房地产业,社会与生活服务业,教育,文体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具有现代城市特色的职能上不具有区域优势。总体显示出成都城市职能具有较大影响力,但是职能结构层次不高,尤其是在教育、科技研发方面的区域引领力还不够。
乐山在采矿业职能上具有较大优势,德阳次之,显示出成都城市群多数城市在采矿业职能上的缺失。成都与眉山在商贸业、住宿和餐饮业上有较大区域优势。绵阳、德阳、资阳、遂宁、乐山在制造业上均有较大区位熵,显示出成都城市群在制造业方面许多城市具有的优势。在建筑业上,成都与德阳具有较大区域优势。眉山在社会服务业上区位熵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显示出眉山在社会服务业上的较大优势。在教育、文体娱乐业上,绵阳、遂宁、眉山、雅安具有较大区域优势。绵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区位熵大幅高于其他城市,显示出绵阳在科技服务职能方面在区域的巨大优势,这与其国家科技城地位对称。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成都市区位熵一枝独秀,这与其西南交通中心地位相符。
2.基于职能强度的分析
成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半数城市职能上优于其他多数城市,显示出城市职能的强大区域优势。但是成都在制造业,金融与房地产业,教育、文体娱乐业职能上的缺失,显示出城市发展的不足,整体结构层次还不够合理。
在采矿业上,乐山职能突出,德阳一般;德阳、资阳在制造业职能上有比较优势,绵阳一般;在建筑业上,成都职能较为显著,这与其城市现代化建设力度有关;在商贸业上,成都职能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城市缺失;成都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具有显著优势,其他城市缺失;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上,绵阳具有突出职能优势;在金融与房地产业上,资阳职能具有显著优势,绵阳一般;在社会与生活服务业上,眉山职能具有显著优势,雅安、乐山一般;在住宿和餐饮业上,成都职能具有比较优势,眉山一般;在教育、文体娱乐业上,德阳、雅安职能具有比较优势;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成都具有突出职能优势,其他均缺失;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上,乐山职能具有优势,遂宁、雅安一般;在旅游业上,乐山职能优势最为突出,遂宁具有比较优势,成都、雅安一般。
(三)成都城市群城市职能优化调整分析
1.成都城市群优化调整依据
成都城市群职能识别结果见表5,成都城市群城市发展结构层次见表6,成都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首位度如图1所示。
表6 2014年成都城市群各城市三次产业人员区位熵和增加值占比状况
图1 中心城市(成都)首位度变化情况
由于成都在成都城市群中的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显著领先第二位城市的对应总量,如果直接采用传统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相除的方法,其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成都在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因此,为更好地反映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作用,论文对传统城市首位度算法进行改进,采用4城市指数法,即:
其中,S为城市首位度;P1、P2、P3、P4分别为区域中位列第1、2、3、4位的城市人口、经济总量。
(4)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定位(表7)
2.成都城市群城市职能优化路径
(1)调整优化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的职能
成都作为成都城市群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发展中起“龙头”作用。要重点提升制造业、金融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职能,这些职能的缺失或弱化将使成都的发展带动作用减弱;要继续加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旅游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影响力;要强化已有的金融与房地产业,商贸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显著职能优势;要挖掘城市旅游潜力,提高城市魅力,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职能水平。
表7 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规划发展定位
成都的第三产业虽然占有超过50%的比重,但是第二产业也有较大比重,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不够突出。因此,有必要将部分第二产业和部分中低端服务业进行转移,突出成都市在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实力。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应该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服务水平和开放水平,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成都交通运输优势,加大对外贸易和合作水平,成为成都城市群的国际交往中心和贸易中心。成都的经济首位度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高达4.10),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有所减弱。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对成都部分人口集聚力强、功能层次较低、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小的产业功能进行剥离和转移,促进成都市高端服务功能的提升。成都的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可以转移至绵阳、德阳等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同时,要加强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服务发展水平,促进成都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2)引导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格局
绵阳要继续巩固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商贸中心地位,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德阳要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引领成都城市群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乐山要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建材产业基地,进一步发挥其旅游业的优势功能。遂宁要做好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进一步提升其旅游休闲产业功能。资阳要巩固国家机车和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地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眉山市要继续发挥机车车辆制造、建材、精细化工方面的优势产业功能,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建设。雅安是川西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藏区发展也有影响力,要加强特色产业基地、交通枢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从以上可以得出,成都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和城市规划定位,城市间可以形成错位发展、各种功能协同、产业合理分工的优良城市职能结构。
(3)有效提升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协同能力
对成都城市群各城市进行职能调整,提升城市群各城市间协同发展水平,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加强产业职能协作,积极推进跨区域布局,形成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的产业职能分工体系。着重提升以成都为核心的金融业协同发展,在城市群范围内布局完善、合理的金融体系;推动成都、绵阳、德阳、乐山、遂宁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构建信息、通信科技等高端产业链;推动成都、资阳、绵阳的汽车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构建汽车及其零件产业链;推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的装备制造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构建大型机械设备制造的产业链布局;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成都城市群要以乐山、成都为核心,加强旅游业的合作,在一些重点景区之间共享发展资源,形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
五、结论与思考
着眼于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协同创新,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文章探讨了城市职能识别与优化这一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背景下的重要命题。城市职能识别与优化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是,采用区位熵法识别成都城市群各城市的基本职能,计算得到城市基本职能从业人数;用打分法求出各城市旅游职能指数;运用纳尔逊法计算城市群城市职能强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判断城市的突出职能、显著优势职能、比较优势职能、一般职能以及缺失职能。以成都城市群为例的计算和分析表明,提升整个城市群的城市综合实力和促进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要着重以下三点:一要调整优化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的职能,重点优化城市职能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高端制造、服务行业的发展层次,提升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二要引导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格局,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推动城市群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三要有效提升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协同能力,密切产业发展协作,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基于城市职能识别与优化,有以下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思考:
第一,在对城市职能类型选取上,由于缺少必要数据,没有将城市行政管理职能列出,而该职能是城市职能中的重要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研究要综合考量城市行政级别、地位、政治影响力以及行政人员数量、比重等因素,因此对行政管理职能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第二,在对城市旅游业职能识别方法上,运用打分法计算出城市职能指数与经济基础研究法得出的指标在可比性方面值得商榷。但通过对职能指数结合部分纳尔逊法之后,得出的职能强度就与其他职能具有较大可比性。
第三,在个别识别结果与现实状况的对比上存在有较大差异。比如,成都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部的科教中心,集聚了大量科教资源,但是最终识别结果却显示出教育与科技研发职能的缺失;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集聚了众多金融机构,但是最终结果显示出成都金融业职能的缺失。因此,应该对城市职能识别的方法进行再探究,比如加入定性分析,使识别结果更加贴近现实状况。
第四,城市职能的优化调整上,区域协同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职能调整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路。城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城市发展思路,营造开放、互利、协同发展格局,积极优化城市职能结构。区域协同顺应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为城市发展和城市职能优化提供了新视角。城市要以区域协同发展为要求,正确识别、定位并调整、优化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城市职能的比较优势,密切城市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进而实现整个城市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张复明,郭文炯.城市职能体系的若干理论思考[M].经济地理,1999.
[3]Harris C D.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Geographical Review,1943.
[4]Nelson H J.A Service Classification of America Cities[J].Economic Geography,1955.
[5]阿历克山德森.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M].刘丕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90.
[6]Bery BJL.City Classification Handbook:Methods andApplications [M].NewYork:John Wiley&Sons,1972.
[7]孙盘寿,杨廷秀.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84,3.
[8]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1988,43(4).
[9]田文祝,周一星.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J].地理研究,1991,10(1).
[10]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16(1).
[11]MaxwellHJ.AFunctionalClassification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Geographical Review,1943,33(1).
[12]Moore CL.ANewLookattheMinimum Requirements Approach to 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J].Economic Geography,1975,51.
[13]张文奎,王力.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J].人文地理,1990,(3).
[14]陈忠暖,甘巧林.华南沿海4省区城市职能分类探析[J].热带地理,2001,21(4).
[15]陈忠暖,杨士弘.广东省城市职能分类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16]高凌,姚士谋,李昌峰.中国省会城市功能的定位方法[J].经济地理,2007,(6).
[17]薛东前,姚士谋,李波.我国省会城市职能类型的分离与职能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2).
[18]高凌.国际化导向的中国大城市功能定位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6,(3).
[19]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平萍)
OntheIdentificationandOptimumofUrbanFunctionBasedonRegionalSynergyPerspective——Case Study of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Gong QinlinGuo Shuaixin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location entropy and scoring,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screens urban basic functions and calculates the tourism function index.Furthermore,withthe results of identification,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function intensity through the Nelson method and classifies the functions.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identification,taking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the condition of central urban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e urban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etc.into account,the paper analyses the optimum of urban fun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ynergy.In this way the paper takes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 case and analyses and identifies the entropy and index of all kinds of functions of each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um path for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Firstly,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city of Chengdu.Secondly,to guide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o form 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urban function.Thirdly,to improve the synergy ability of each city.
Key Words:Urban Function;Regional Synergy;Identification;Optimum;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3—0097—08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13BJL0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研究”(13AZD076);教育部基金“区域产业链培育与优化研究”(14JHQ021)。
作者简介:龚勤林,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