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6-07-20张广平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具作用数学

张广平

摘 要:学具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具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通过操作学具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学具的使用,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具;数学;教学;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以数字和符号为语言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如何化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困境,为学生扫清数学学习的障碍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学具的功能,帮助学生重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又有哪些作用呢?

一、使概念具体化

概念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概必须有大量的表象知识作基础才可以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符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不理解算理是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率,就必须使学生理解算理。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 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具有合作意识是未来社会合格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一个人必须具有与他人协作共事,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因此,在小學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证明V= 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关键,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并能利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三角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学具作用数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