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学语文“读、感、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016-07-20刘芸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写作能力

刘芸

摘 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读、感、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促感,以感而写,以写去读。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大量的阅读,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情感及写作特点等深入理解。同时,还需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从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读、感、写”相结合;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读、感、写”相结合,是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感悟,在感悟中有写作的冲动(灵感),这种相互促进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一、“读、感、写”的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在读中有感,在感中想写,在写中必读。作为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不仅要读很多好作品,还要读后有一定的思考,阅读不是教去照搬别人的模式,而是通过阅读让自己从中获得新知识。

“读、感、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一条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之路。

如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 认识作者笔下的“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是瑰丽的想象, 是一种艺术创造,同时以“参与者”的身份,走进作者的心灵, 真切地感悟到作者羡月、恐月、吟月、怨月、解月等缠绵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理解了当时作者处于政治失意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断的一种犹豫的矛盾心态,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深刻地把读者带进了哲理的思考。

通过阅读后思考,就能够真实地感受苏东坡的那种豪放悲怆、缠绵徘侧和荡气回肠的词风,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同时学生也产生了一种“写”的冲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后感”,就是阅读课文后,在大脑里出现一种思考,然后把所思考出来的感想或体会写出来。

二、从文章的情景中“感”出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化用了庄子“运斤成风”的寓言,意象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即蕴涵着情和理的形象。

而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则是被文本语词唤起的表象,它蕴含着特定的客观对象和欣赏者的主观情思。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有自己鲜明的新意象。

于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脑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也标志其语言感受力的高下与优劣。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丰富学生头腦中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然而,教授语文知识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凝练性,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全面的打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不能总让教师来找语文的知识点——“景象”。教师在计划教授一篇课文前,先布置学生做好课前思考课文的“景象”,这样,当教师在授课时,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除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读物,设计一些巧而新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冲动”。学生把读后感写出了新意,这说明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因为写是读的纵向延伸。所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是以写促读的有效手段之一。

语文教学也可通过读、想后,以写评论的形式来表达,当学生阅读课文后会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有一定感触,可以写出自己的看法。而这种文体不同于读后感,读后感重在联想,评论就对课文本身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优劣、得失、高低进行分析,重在评价,重在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读后有感才能写出好作品,写又反作用于读。写作可以促进阅读,使读得更深、更自觉,更激发写作灵感。

语文教师要在丰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训练.把学生引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如老师在写作课上安排题目: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语句补写一句以上带有诗歌意味的句子。

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啊,___________________。

3.夜空啊,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先做示范: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但耐不住海洋的呼唤,驾着小河,驰着大江,奔腾着奔腾着,投身于海洋的怀抱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写了不少佳句。如:2.“夕阳啊,消失了今天的光明亮丽,是为了创造明日的光辉。”;3.“夜空啊,那颗最亮的,是我童年的回忆;它一闪一闪犹如摇篮一般,摇回了我童年的故事。那颗最远的,金灿灿亮闪闪,是我期待着的未来。”

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精选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作为范例。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文,让学生朗读、赏析、背诵,然后要求学生把古诗改写成现代诗。有学生写道:“望着吐着新绿的柳枝,朋友啊,我怎么忍心让你走。想到你今后的前程,我又是万分地不愿留你。我左右为难,送你也不是,别也不忍。”佳句叠出,感动人心,这种知己离别之情让人潸然泪下。

中学语文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善于抓住“读感写”的辩证关系,读是前提、基础,思考是关键,写作是结果,“写”冲动是从“读”和“感”中产生的。这样才能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也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正潮.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林晨,谢兰荣编著.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 杨李梅.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4] 王清.中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写作能力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