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缺席成长过程的无奈与留守儿童成长危机
2016-07-20郑安寅
郑安寅
摘 要:过去十几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轰轰烈烈,大批来自农村的外劳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尤其是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甚至亲戚代为照顾,成为“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与家人缺少交流,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和长期以来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的匮乏,使得留守儿童问题愈加突出。亲子关系的创伤与恢复,以及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任何与心里发展层面的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引起重视与深思。
关键词:留守儿童;城市化;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创伤与恢复;亲子关系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2075.42万,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代价的承受者之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父母缺席困境,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但必须明确,留守儿童不等同于问题儿童,相反,如何引导留守儿童群体健康成长,如何抚平留守儿童所遭遇的心理与生理创伤,如何将亲子关系中出现的伤害对孩子本身成长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留守儿童主要集中于劳务输出大省,且年龄段集中于中小学阶段
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39.69%,接近五分之二。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湖南、重庆和湖北等劳务输出大省。从绝对数量来看,小学和初中阶段人数分别为1409.53万、665.89万,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占67.92%。从留守儿童占同学段农民工子女的相对比例来看,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的留守率为66.26%,高出小学阶段6.66个百分点。
一方面,这可能与儿童年龄有关,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家长更放心将其留在家乡;另一方面,可能与孩子面临的就学升学问题有关,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面临异地中考、就读高中等制度障碍,导致出现了返乡就学的留守现象。
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结构来看,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46.91%的留守儿童其父亲外出务工,还有将近10%的属于母亲外出务工。而按照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女性主要承担着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主要责任。母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责任人,对孩子形成爱与家庭观念有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在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家庭中,母亲处于缺位状态。这不仅仅是儿童监护意义上的缺位,更是心理成长引导者的缺位。
二、留守儿童面临四大成长危机
一是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是隔代监护,有五分之一是同辈监护,还有3.37%为自我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由于身体健康不佳或者精力不够等原因,难以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规定,导致履责不到位。
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特定需求的关照。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备的安全法制意识和知识等。
三是亲情关爱缺失,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席造成亲子关系的伤害,这也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和父母联系也很少,他们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亲情体验和亲情关爱,相应地,他们也就不会对周围人、周围事,乃至周遭世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发展,加之缺乏合理的倾诉途径与方法,长期压抑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家庭的破裂、亲情的丧失,是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根源。
四是农村环境隐患重重,导致留守儿童成长面临危机。当前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其生存环境隐患重重。从自然环境来看,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多数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对尚未有完备自我保护意识的留守儿童而言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充满吸引却也危机四伏。受限于农村地区安全措施的匮乏,多数具有安全隐患的自然环境并无安全提示标语与防范救助设施,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留守儿童外出玩耍而导致意外伤亡发生的原因。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下老人和儿童在农村相依生活,留给犯罪分子实施伤害或侵害的可趁之机。而道德沦丧的悲剧不断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在不断警示人们,要关注留守儿童所处的农村社会环境的潜在危险。
三、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社会发展与支持为根本,改善留守儿童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减少相关问题的出现,就需要监护、教育与亲情的“复位”抑或“补位”,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乡村社会治理、重塑乡村社会秩序与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危机。
一是强化家长的主体监护与教育责任,政府积极提供辅助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留守儿童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创新农村教育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重塑农村社会秩序与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比如,建立农村自然环境危机排查机制和留守儿童邻里保障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的建设,激发乡土活力重塑农村社会秩序与文化。
四、结语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留守儿童因其有着高达6000万的庞大数量,他们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以及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因此,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决不能当成留守家庭的事,决不能让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孤儿。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松. 童年与社会[M]. 学林出版社. 1992年版.
[2] 曹建平.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05).
[3] 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