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解性别二元对立模式

2016-07-20朱各各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失败和谐

摘 要:《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之一,她通过描述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一家三代的悲情故事织就了一幅关于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的民族寓言的图景。作品中呈现的两性关系鲜被以往学者关注,《骨》中的两性关系有别于传统主流文学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类型。本文认为作品所涉及的三对两性关系:里昂和妈,里昂和莱拉及梅森和莱拉,逐步完成了对传统性别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

关键词:性别二元对立模式;失败;逆转;和谐

《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同时也使她借此享誉文坛。台湾学者冯品佳认为:“在这部作品里,民族隐性的历史在个人叙事之中不经意地被凸显了出来,并得到了修正”。陆薇在其文章中对美国学者菲利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模式阅读提出质疑,她认为作品主人公不仅是折衷于文化,身份的冲突,而是超越了既有范式并建立了新的话语方式。楚和崔以《骨》为切入点对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深入探讨。传统性别意识对男性积极肯定,而对女性消极否定。华裔女性一直处于压抑和被沉默的状态,她们的形象一直被主流社会所歪曲,故而美国华裔女作家致力于扭转既定局势,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消解传统性别二元对立模式。本文以《骨》为例,通过对三对两性关系的分析来探讨伍慧明对二元对立性别模式的全新解读。

一、两性关系的失败:里昂和妈

里昂和妈的两性关系是不和谐的,不负责任的。里昂和妈不是出于爱情而结婚,他们的结合是在困苦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为彼此寻找一个依靠最便利的解决方式。为了逃避战争和过上更好的生活,妈嫁给傅里满并移居美国。在莱拉看来,“妈和我父亲结婚图的是刺激,和里昂结婚图的是方便”(以下课文引用均出自本书,故只保留页码)。妈和里昂的生活一直是争吵不断的,他们的婚姻就像“两个人一起服苦役”。 按照华人文化传统,男性支撑统治着家庭,但《骨》中的妈不再是脆弱无能,受男性呵护的对象,在此女性成为了主体,成为了自己及他人关系的主宰者。里昂经常出海,游离于家庭中心之外,妈成为了家庭的支柱,支撑着整个家庭。里昂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安娜出生时他没有陪在妈的身边;梁爷爷去世时他也不在,直到一切结束了他才回家。但出于对妈和汤米·洪暧昧关系的愤怒,他再次不顾及家人感受漂泊于海上。

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里昂和妈两性关系失败的成因之一。里昂作为梁爷爷的“契纸儿子”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但残酷的社会并没有给予他“年轻时候听说的那份好工作”和“兴旺发达的生意”。受美国《排华法案》和种族歧视社会环境的影响,里昂只能找到廉价,不稳定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他没日没夜拼命地干活,起初他以出海为生,“他值两个班-一个夜班紧接着下一个班”。不再出海后,他做过“炒菜厨师,烤肉厨师,门卫,跑堂,夜班搬运工,值过夜班”。甚至用全部积蓄和翁家合伙开洗衣店,但最终血本无归。这种在汗水中度日的辛苦劳作换来的只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原因是里昂没有儿子,所以从中国文化看,他的家庭是“没用的家庭”。此外,在申请工作时,他也屡遭歧视和排斥,从军队寄来的一封信:不合适。找工作收到的拒绝信:没有技术。找房子收到的回信:没空房”。这意味着不论在中国文化氛围浓重的唐人街还是被主流文化主导的“外面的世界”,里昂都不被接受和认可,因此充满挫败感的里昂即使拥有美国绿卡也无法真正长栖于这片充满敌意的国土,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中国的留恋和怀念。相比之下,妈扎根美国的决心更加坚定,这位勇敢的移民母亲被菲利帕·卡夫卡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祖母亲”。在某种程度上,妈是坚强的落地生根的代表,她努力地适应宿主国的文化价值,如妈可以挣脱中国旧观念的枷锁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委托莱拉帮里昂往“回中国基金”存钱,但她自身并不想回中国,所以妈比里昂更加美国化。

二、两性关系的逆转:里昂和莱拉

莱拉用自身母性的爱与温柔悉心照料继父里昂,在此莱拉充当了里昂的保护者,两性关系发生了逆转。里昂一生都背负着“契纸儿子”的身份,那是他进入美国社会的通行证。这种以切断血缘关系为代价换取的美国身份使里昂必须在今后的生活中改名换姓,他的整个人生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之上,所以里昂在那个并不接受他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对里昂来说“身份证件比血还贵”,因此他热衷于收集所有官方印制颁发的对他而言具有权威意义的东西,比如文件,信件,证件,报纸等。幸运的是,养女莱拉勇敢地肩负了照料里昂的责任。莱拉能深入地理解父亲的失意,理解他因为没有儿子在唐人街得不到尊重,也理解他在美国主流社会所遭受的歧视和排斥。但是,莱拉依然尊重爱戴里昂,她以成熟的心态看待家庭关系,深刻认识到“构成家庭的不是血缘,是时间”。同时,莱拉承认:“我是个契纸儿子的女儿……我所拥有的就是这些记忆,所以我想把它们全都保留下来”。和里昂相比,虽然莱拉也有源于夹缝般生活的痛苦,但莱拉能以更加稳重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待两难的处境。

莱拉能更勇敢地跨出唐人街这片封闭的空间,寻求两种文化的折衷点。在经历了尼娜出走和安娜自杀的家庭悲剧之后,莱拉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她切身地体会到了由于语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鸿沟,所以她开始力所能及地减小差异,填补沟壑,架起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莱拉竭尽所能地利用自己的双语,双文化背景优势填补文化空缺。作品中莱拉的工作就是为移民家庭和当地学校“打开交流的渠道”。但她并非是一个忠实的译者,在很多情况下她只是希望双方能相互理解,从而使“生活更容易”,如当警察询问安娜自杀的原因时,她不仅“能给他一个里昂的解释”,还能“给他一个妈的解释”。莱拉感到警察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理解她的解释,所以她勇敢地创造了自己的话语使得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正常交流与理解成为可能。相比于莱拉的大胆尝试,里昂显得脆弱封闭。里昂蹩脚的英语是从别人骂他的话中学会的,他把布鲁克林街上的破旧楼房,巨大裂缝与布鲁克林的英文拼写联系起来,得出了“布鲁克林就是破破烂烂嘛”的结论,还将自由女神像称为“自由自在的女神仙”。此外,作品对里昂的描述是他最后栖居于“三藩公寓”,他虽然逃离了家庭,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勇气走出唐人街。同时,小说开头是对莱拉到“三藩公寓”看望里昂时遇到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迷路老人的描述,这是对早期华裔男性命运的暗示,他们何尝不是一群迷路者?

三、两性关系的和谐:梅森和莱拉

尹晓煌认为:“现实生活里,美国华裔男女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相容。女性的获得绝不意味着男性的失去。相反,美国华裔男女之间总是相互支持,而且经常携手并肩与白人种族主义作斗争”。在此作品中,伍慧明意识到两性间的差异其实也是各自的优势所在,梅森和莱拉是和谐的两性关系的代表。莱拉是位坚强理性,善良体贴的女性。她深知妈生活艰辛,希望妈能轻松地生活,所以她不愿告诉妈自己结婚的喜讯,因为她担心自己的幸福会给妈带来挫败感,使她难过。安娜去世后,“里昂成了一个老流浪汉,妈又是整天痛苦不堪的样子”。身为长女的莱拉用自己的柔情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在赋予莱拉优秀品质的同时,伍慧明也表达了自己对华裔男性的关怀,“关怀男性的处境也同样赋予少数民族女性力量”。作品中的梅森成熟稳重,宽容大度。作者重复道:“他头发里总有一股淡淡的金属味道”,这显示了梅森的男子气概,阳刚气质。此外,“他很大度,有些事能让它过去就让它过去”。同时梅森能够理性地对待中西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无法忍受表弟“说话一副白人腔调”,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但在对待赌博这件事上,他说“那事太中国味儿了”,故而洁身自好,从不沾染。

在两性关系中,伍慧明塑造的女性“并不是志在抵制或颠覆来自本民族的男性霸权,用女性的力量去与之抗衡或取而代之,她的态度也并不是在两者之间做任何调和,她所追求的是超越性别之间的二元对立,坦诚地面对两性共同面对的艰难处境,汲取两性共同的力量,用积极的合力来破除二元对立中的霸权意识”。梅森和莱拉完全走出了里昂和妈失败婚姻的阴影,他们的婚姻是爱情之树的果实。“我想要的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婚姻”。生活中的他们相互尊重,相互扶持,但又相互独立。梅森和莱拉的两性关系是平等的,因此他们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如莱拉不会强迫梅森按自己的主观意念行事,“这话不该我说,毕竟那是他们的生意。我得给他们留些余地”。此外,梅森和莱拉是彼此的依靠,因此他们的两性关系是交融的。梅森是莱拉的精神支柱,每当家庭的困境使她痛苦不堪时,梅森总能帮她解开心结,走出困境。而莱拉对梅森也是完全信任的,当妈认为梅森以后可能移情别恋时,莱拉非常肯定:“他不是那样的人”。故事结尾,当莱拉离开鲑鱼巷,同样是梅森陪伴其左右,这意味着二人将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四、结语

“将事物发展要素置于不可交叉的两端的视角显然不利于正确地检视和解决两者的矛盾”。本文通过对《骨》中三对两性关系的分析,充分挖掘了作者对传统性别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过程。里昂和妈的婚姻一直处于争吵之中,他们的两性关系是失败的;作品中的莱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她勇于摆脱唐人街的束缚寻求更广阔的天地,而里昂则把自己死死封闭在了唐人街这片狭小的空间里,作为养女的莱拉却像母亲般地照顾着继父,实现了两性关系的逆转;梅森和莱拉在经历了生活的考验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共同走向明天,他们是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代表。因此,基于以上分析,《骨》逐步完成了对传统性别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为如何实现两性和谐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Kafka, Philipa, (Un) Doing the Missionary Position: Gender Asmmetry in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M]. Westport, Conn. and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7:155.

[2]冯品佳,“无隐的叙事”:《骨》的历史再现[A].何文敬.单德兴主编,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C].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

[3]楚花花,从《骨》中“家”之变迁看身份变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57-59.

[4]崔莉,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小说《骨》中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嬗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8-92.

[5]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外国文学研究,2002,(2):47-53.

[6]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刘怀玉,试论美国华裔文学中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77.

[8]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伍慧明,骨[M].陆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作者简介:

朱各各(1992~ ),女,河南许昌人,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修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失败和谐
论《欲望号街车》中布朗琪的性格与宿命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份写满“失败”的治愈系简历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